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GPS系统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NAVSTAR/GPS的英文缩写,它的含义是利用卫星的测时和测距进行导航,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将这一全球定位系统简称为GPS。GPS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地质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2.
一、GPS技术的兴起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我国测绘等部门经过近十年的使用经验表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  相似文献   

3.
用两颗GPS卫星进行变形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论述了用两颗GPS卫星进行变形监测的原理。经模拟测试,验证了原理是正确的。最后介绍了用两颗GPS卫星进行变形监测的观测纲要。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本世纪后期,新兴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主要归为六类:①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②射电源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③卫星激光测距(SLR);④卫星测高;⑤卫星重力梯度测量;⑥双向无线电卫星定位。 ——SLR和VLBI是目前进行地心系统大地定位、测定地球自转参数和板块运动精度最高的两项技术;  相似文献   

5.
GPS动态监测超高层建筑物时,由于监测站和基准站高差较大,对流层湿延迟不能较好地通过传统的双差模式进行消除。本文采用基于随机游走过程的参数估计法对双差残余对流层延迟进行进一步削弱,并介绍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在进行GPS监测时对流层延迟残余误差不可忽略,卫星高度角越低相应延迟量越大;通过该方法进行估计改正,提高了实时动态监测精度,尤其是在高程方向的改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过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略介绍了利用卫星进行定位的原理 ;由卫星信号传播、信号接收和SA政策等引起的理论误差 ;给出了多种快速、高精度定位的工作模式和观测点选择的原则 ;列出了将WGS - 84坐标转换为我国坐标的公式及解算参数的具体方法 ,供读者在GPS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GPS 现代化的3个方面和最近两年GPS 现代化的进程进行简要介绍:一是播发新的民用导航码L1C、 L2C、L5;二是播发新的军用导航码M1、M2;三是发射第三代GPS卫星, 即GPSⅢ.到2009年底GPS已增加播发了L2C和L5民用导航码,同时拟增加GPS有效工作卫星的个数(27~30个),并调整GPS在星空中的分布构形,以改善用户在山区和大城市中GPS可接收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GPS卫星定位系统是以一定的卫星数量为基础,比较均匀的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地面上GPS接收机和空中卫星的有效结合)无线电系统。对GPS控制网的A、B、C级精度要求来看,要想提高控制网的精度,GPS接收机是否有利于正确:解算模糊值,是控制网坐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一、GPS概述GPS系统主要包括有三大组成部分即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GPS卫星定位是利用测距交会的原理确定点位。在三维空间中,当用户至三个位置已知点的距离为己知,同时又具有用户位置的部分先验知识,则用户的位置便可被唯一地确定。用户至GPS卫星的距离可以通过测量伪码从卫星至用户的传输延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在经典大地测量中,控制网的优化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最后成果的精度。GPS出现后,控制图的结构概念起了重大变化,原来的一些控制网方案的优化已不再适用,如何分析和讨论GPS网观测方案优化问题,便出现在大地测量工作者面前,本文就GPS网的布设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BNC(BKG NTRIP client)传输的实时观测数据,从可见卫星数、位置精度因子(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PDOP)、多路径效应、信噪比和实时相对定位精度等方面对GPS和QZSS在亚太地区的定位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QZSS与GPS组合后,可见卫星数增加,卫星几何构型更好,可提高定位精度的可用性和可靠性;QZSS卫星多路径效应的变化规律与GPS卫星一致,且QZSS卫星各频点的多路径误差大多小于GPS卫星;GPS和QZSS卫星各频点的信噪比随高度角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N、E、U方向上,GPS/QZSS组合的实时相对定位精度比GPS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调查精度较高,GPS主要应用于地球化学测网布设、土壤采样点的定位及其他生态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定位。野外工作前必须通过大地测量三角点实测数据进行GPS手持机三参数校正,在GPS中置数,校正参数满足精度要求之后方可进入野外采样阶段,因此,正确的参数设置是使用GPS的关键。利用omap结合1∶5万地形图实现了室内快速自动化校正三参数,精度高,误差小于3 m。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改进的混合差分算法,实现实时GPS卫星钟差估计。算法实现过程主要采用4个解算步骤,最终生成播发至用户的实时钟差产品。利用全球分布的68个测站实时数据流进行GPS卫星实时钟差解算,并对2018-01-14~01-19的实时GPS卫星钟差产品采用2种方法进行检核:1)与IGS快速钟差产品比较;2)运用实时动态PPP结果检核。结果显示,基于改进的混合差分算法,利用实时数据流实现的GPS实时卫星钟差产品具备STD为0.15 ns、RMS为0.63 ns的精度,可提供实时cm级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16.
定点潮汐形变观测与GPS大地测量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论述了我国定点潮汐形变观测与GPS在观测周期,物理量,频域,实测精度,监测优势者方面的异同,认为定点潮汐形变观测是测震学与大地测量(含GPS)的必要补充,介绍了我国定点潮汐形变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台网观测技术,以及它在我国10多次中强震测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准站观测资料确定GPS卫星轨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目前国际上GPS卫星定轨现状、定轨工作原理和计算所采用的方法。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进行自主星历的计算,获得了GPS卫星的轨道信息并进行了结果的精度分析。研究了基准站的选取,讨论了精度较高、计算用时较少的基准站选取方案。由该网络得到的自主星历的精度在0.4m以内。  相似文献   

18.
采用星载单频GPS伪距和相位观测数据,构建单频伪距相位无电离层组合(GRAPHIC)消除电离层延迟误差的影响,同时建立伪模糊度参数随机模型,吸收广播星历中的轨道和钟差误差。对国内外8颗低轨卫星星载GPS实测数据进行单频实时定轨模拟解算,结果表明,使用GRAPHIC组合作为主要观测值,实时定轨位置精度达到0.44~0.55 m,速度精度达到0.37~0.63 mm/s,相比于传统的基于双频伪距观测值的实时定轨方式,定轨精度提升40%左右。根据本文星载单频GPS定轨模型和算法,仅使用低成本的单频GPS观测即可以实现低轨卫星高精度实时定轨。  相似文献   

19.
利用trackRT实时定位模块对GPS连续站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测站的实时动态位移,精度水平方向约为1 cm、垂向约为2 cm;利用其RINEX模拟模块trackRTr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1 Hz GPS数据进行模拟实时处理,与事后处理结果较为一致;分析卫星轨道星历和基线长度对解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线长度对解算精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GPS RTK技术GPS,即为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一套利用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测量定位设备。根据GPS提供的坐标或坐标演变量精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毫米级、厘米级、静态、动态后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