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系指亚东以西,吉隆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我国境内广大地区。于1966年~1968年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在地层古生物方面,也同其它学科一样,获得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在这个地区首次发现了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并对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分层工作,从而初步建立了珠峰地区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由奥陶系至老第三系厚达一万米的海相地层,大多是连续沉积的。  相似文献   

2.
郑剑东 《地质科学》1992,(1):103-104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一书已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总结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的成果,论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层、古生物、岩矿、第四纪地质及地貌、沟造演化等方面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几次派遣科学考察队到西藏地区进行考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支科学考察队,于1966-1968年在东起亚东西到吉隆我国喜马拉雅地区大约50,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察。在地质方面,根据地层发育、变质程度和构造变形的不同考察地区可以分成南、北两条东西向构造带。南带的地层层序非常完全,而北带则只有石炭-二迭纪和中生代地层出露。在南带发现了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化石,对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从而初步建立了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  相似文献   

4.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由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顶部采得的结晶石灰岩标本,确定它们的地质年代对于了解喜马拉雅区域地质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仅得到一小块标本,采集于珠峰顶部“钙质岩系”的残留部分。  相似文献   

5.
方润森  范健才 《云南地质》1994,13(2):189-202
云南西部保山—腾冲地区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冈瓦纳相地层发育齐全,冰海相沉积物和冷水珊瑚动物分布广泛。其中,冷水珊瑚Lytvolasma动物群和冰海相沉积物在西藏的珠峰和申扎地区的同期地层中也很发育,完全可以与本区对比,表明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期本区与珠穆朗玛峰、申扎地区一样,同属冈瓦纳大陆。本文报道了该区Lytvolasma动物群的鉴定成果,计有6科7属14种,其中7个新种、5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6.
云南施甸丁家寨组沉积环境及下部含砾层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滇西保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介于怒江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之间。段新华等(1983)发现下冈瓦纳相地层及古生物,对本区晚古生代古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的研究为地质工作者所关注,关于上石炭统丁家寨组下部含砾层的成因解释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之一。王义昭(1983)、曹仁关(1986)等提出含砾层属于冰川—海洋相成因,把它和西藏曲  相似文献   

7.
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在古生物化石面貌上表现为特提斯-冈瓦纳古生物群混生。古生物群混生的现象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特提斯生物区与冈瓦纳生物区之间的地层和古生物对比建立了一座桥梁。永珠组中上部地层中同时产有牙形石和腕足类,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而腕足类的研究则表明其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这一矛盾预示着在(亲)冈瓦纳相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缺失的意见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冈瓦纳古大陆的北界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根据现有资料,从地层古生物,古气候、岩石构造组合、岩石化学、航磁及古地磁诸方面的证据,提出云岭—无量山构造区是冈瓦纳古大陆的组成部份,金沙江构造带是冈瓦纳古大陆的北界,并论证了这里是古特提斯大洋位置所在。  相似文献   

9.
陈祥高 《地质科学》1979,14(1):13-21
作者对1973-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科考分队地质组,在西藏南部和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采集的部分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经镜下鉴定,选择适宜者用钾氩法做了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从而对本区广泛出露的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加深了认识。在工作中钾是用火焰光度法测定的。放射成因氩的含量大部分是用体积法测定,小部分用以Ar38为稀释剂的稀释法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地质科学》1959,2(12):383-384
全国地层会议在11月21日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地质界大团结、大会师。参加大会的六百多位代表和列席代表来自不同的生产、研究和教学岗位。他们共聚一堂研究讨论我国地层学上的重要问题,总结建国十年来地层工作中的丰硕成果。这是中国地质学界的盛举,它表明了党的领导在地质科学中的巨大胜利,它体现了全体地质、地层和古生物工作者,在觉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所获得的伟大成绩。  相似文献   

11.
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类型以及它们和形成环境间的对应关系,国外已有初步总结[1,2,3]。对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应用于历史环境分析,有着不同的意见[4-6]。多数研究者认为,对于松散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主要为第四纪的)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具有显著的环境分析意义,而对于地质年代久远、早已半固结或固结成岩的则看法不一,有的则予以否定。因为,地质年代愈老,成岩作用(包括浅变质作用)影响也就愈大。但也有些情况表明[7,8],虽已固结成岩,其物源区的搬运、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结构,仍然部分或大部分被保存下来,仍可以指示其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滇西地质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润森  范健才 《现代地质》1993,7(4):394-401,T001
本文依据对云南西部保山、腾冲地区晚古生代丁家寨组、勐洪群含砾地层的研究,认为含砾地层属冰川成因,时限为中、晚石炭世的Baskirian期—Kasimovian期。其层位与西藏珠穆朗玛峰、阿里、拉萨地区及印度次大陆、泰国西部和马来西亚西部的冰成岩系均可对比。根据云南西部及邻区深部地质构造及澜沧江断裂的资料,论述了澜沧江断裂是一条超壳深的压性、压扭性深断裂,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结合带以西属于冈瓦纳大陆,以东均属扬子大陆。两大板块的最终敛合时间可能在古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13.
徐仁 《地质科学》1976,11(4):323-331
喜马拉雅地区一直被传统地质学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古地槽区,属于劳亚和冈瓦纳两古大陆之间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具有很厚的古生代到老第三纪的海相沉积。本世纪上叶,魏格纳就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设想陆块之间曾有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可是大陆固定和海洋永存的传统观念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4.
滇西亲冈瓦纳相生物群特征及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聂泽同  姜建军 《现代地质》1993,7(4):384-393,T001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及其上覆卧牛寺组,前人根据其中(虫筳)类化石定为上石炭统(马平阶),沿用至今。笔者在该区多门类化石中,见到不同时代的化石混积在一起,包括异地再沉积的早石炭世腕足类Syringothyris,石炭纪的(虫筳)类、珊瑚等。原地埋藏的腕足类有Steriochia litostyla等,并保存有完好的壳刺。厘定后的时代为Sakmarian晚期至Artinskian,它可与西藏的冈瓦纳相地层及生物群进行对比。 滇西腾冲地区空树河组及其上覆的岩子坡组,前人因其含(虫筳)Triticites,Quasifusulina等也定为上石炭统。实际上,空树河组中、上部的多门类化石(包括腕足类、苔藓虫、单体珊瑚和微古植物等),与丁家寨组相似,具有强烈的二叠纪面貌,与冈瓦纳相更为接近。厘定空树河组时代为Sakmarian—Chihsian,它与西藏的相应地层可以很好地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5.
珠穆朗玛峰北坡二叠纪动物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通过三年(1966-1968)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层系统。他们对该区南部的二叠系合称为色龙群,认为采到的化石属于早二叠世茅口期,可能包括部分晚二叠世龙潭期。同时指出:“至今没有在剖面上发现Gangamopteris植物群”;“对(该区)相当我国南方栖霞期的沉积和相当喜马拉雅西段的Talchir冰碛层,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Zhanjin Form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scientists for containing glacial–marine diamictite and cold-water fauna typified by the bivalve Eurydesma.The presence of this Formation has provided important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northern border of Gondwana.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classified those strata north of Niangrong Co in the Gêrzê region as part of the Zhanjin Formation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glacial–marine diamictite, although the absence of biological fossil evidence has defied clear age determination.Our field investigations first discovered large quantities of corals, sponges and bryozoans.All coral fossils were identified as belonging to the Hexacorallia subclass including 13 genera and 25 species, primarily including Conophyllia guiyangensis Deng et Kong, Coryphyllia regularis Cuif, Cuifia columnaris Roniewicz, Distichophyllia norica Frech, Distichophyllia gigas Vinassa de Regny, Pamiroseris rectilamellosa Winkler, Retiophyllia clathrata Emmrich, and Retiophyllia paraclathrata Roniewicz.Extensive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show that the hexacorallia should belong to the Late Triassic, thereby negating the presence of the Zhanji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analys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tailed study of the glacial–marine diamictite as supposed by earlier researchers, the limestone blocks and gravels within the facies are slope facies olistostromes and waterway sediments from lime slurry debris flows in the submarine fan rather than primary sedimentary products.Among them, lenticular sandstone should be sequentially distributed waterway sand bodies, indicating that the strata have no glacial–marine diamictite.In addition, the rocks containing the mentioned fossils are just limestone blocks from olistostromes, and limestone gravels from waterways of submarine fans.Such a result further negates the presence of the Zhanji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indicates that the age of the studied strata should be youner than the Late Triassic.Through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s and the study of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str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strata, including lithology, lithofacies and fossils, are confirmed to be similar to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êwa Formation in this region.We thus infer that the strata belong to the Middle–Lower Jurassic Sêwa Formation.This finding is important for both studying paleogeography of Tibet and determining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Gondwana.  相似文献   

17.
郑超  李宝芳  温显端 《现代地质》2003,17(4):415-420
秦岭北麓晚二叠世石千峰组下部的平顶山砂岩段不整合覆于早、中二叠世含煤地层之上,是一套板状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并以粗碎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以辫状河道与辫状三角洲充填沉积占优势。平顶山砂岩段呈自南向北并向东、西两侧变薄的朵状体。平顶山砂岩以含大量的新鲜的钾长石和古水流方向自南指向北和北西为特征,明显区别于下伏含煤地层中的砂岩。石千峰组砂岩与下伏煤系砂岩的厚度、古水流方向和岩石矿物成分的截然变化,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纪克拉通盆地南部的陆表海至晚二叠世已经完全退出华北,盆地南缘出现了新的物源隆起区,古沉积斜坡由原来的向南倾斜转变为向北倾斜。这意味着秦岭—大别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南缘在此时期已经开始发生了碰撞并隆起成山。平顶山砂岩为硅质胶结,孔渗条件很差,储集油气的希望不大。  相似文献   

18.
李志明 《云南地质》2010,29(2):182-184
孟连地区位于三江褶皱系西南部分,晚古生代冈瓦纳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带。该带发育一套由超基性-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砂岩、泥岩与硅质岩组成的岩石组合。首次在硅质岩中发现早二叠世放射虫,新建火居组,属次深海相环境。讨论其时代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区中北带的阳泉,井陉煤田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提出,阳泉、井陉一带石炭纪中、晚期及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的古地理类型均属滨海平原型,北部边缘的阴山古陆为聚煤区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主要供给区,同时,五台、太行、吕梁隆起区也可提供部分陆源碎屑沉积物。  相似文献   

20.
王伟华 《地质科学》1989,3(4):338-347
本文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区中北带的阳泉,井陉煤田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提出,阳泉、井陉一带石炭纪中、晚期及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的古地理类型均属滨海平原型,北部边缘的阴山古陆为聚煤区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主要供给区,同时,五台、太行、吕梁隆起区也可提供部分陆源碎屑沉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