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务院近日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该《决定》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未来5~15年环保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样需要高度关注。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决定》认为目前我国生态系统现状严峻,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对于各地进行的国土开发利用活动,《决定》认为要依据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市是国家批准设立的我国唯一的民族经济地区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示范区,我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呼伦贝尔市东部为低山丘陵与嫩江河谷平原农业经济区,中部为大兴安岭山地林区,西部为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经济区,生态系统多样。全市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原(包括林间草场)9.983万km3,林地15.946万k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46%和6303%。森林覆盖率47%,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7亿m3,水资源总量286.6亿m3,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辽阔的地域、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多样完整的北方多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构成了本地区别具特色的天然、人文景观。目前大强度资源开发,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比较完好但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破坏,使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加强地质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保持呼伦贝尔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和系统完整性,对于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构成生态系统多种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地质环境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与防治地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日趋受到重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指标,强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整体提高.本文构建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载荷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分配和具体求算,对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威海等较发达的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明显好于菏泽等相对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分析开平市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现状、资源环境约束、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维持自然地貌的连续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留水系、蓄水、泄洪等通道,保护湿地系统,尽量恢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的总体布局要求,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 框架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郭怀成  黄凯  刘永  郁亚娟 《地理研究》2007,26(4):789-798
河岸带生态系统作为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加以考虑。加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岸带生态系统特征,界定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提出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框架,主要从范围界定、问题诊断、目标设定、综合评价、管理策略、监测评估和反馈调整7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识别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中的4个关键问题:①研究尺度问题;②河岸带管理宽度问题;③协调生态价值冲突问题;④国内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郭伟  李书恒  朱大奎 《地理学报》2007,62(4):377-386
地貌环境是人类一切生活最基本的场所和物质基础。地貌环境特征研究是人类对地球表层最基本、最直接特征--地貌形态的探索和解释,其研究成果可在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等方面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选取深圳东部海岸地区,运用现代地貌学理论和方法,借助3S 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东部地区地貌环境特征,提取主要地貌特征因子,划分地貌类型,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地貌环境的适应性、脆弱性及恢复性三方面对区域资源环境和滨海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通过本次研究和实例分析可知,以“3S”技术支撑的现代地貌学理论和方法可在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藏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王英杰 《地理学报》2001,56(Z1):86-91
建立西藏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西藏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深入分析了建立系统的需求,提出了系统的结构体系、数据库设计方案及数据库具体内容与指标和系统功能特点,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鸡公山近代别墅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休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能够使人们在欣赏清秀壮美山川风光的同时,也能体味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通过分析鸡公山别墅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建筑特色,得出鸡公山别墅具有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珍贵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并具有专业实用性.分析其旅游吸引力,并结合青岛、庐山近代别墅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合理开发的建议,从而增加旅游的内涵,使鸡公山旅游走出现阶段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0.
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佟连军  张明祥 《地理科学》1999,19(6):517-520
分析了辽中南地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阐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状况及其特点,以及水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区域开发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绿洲内部产出大幅度增加,但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为例,从分析区域开发活动入手,总结了区域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利与不利方面,进而,讨论了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作为新常态时代下我国推进生态流域文明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推进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选取我国黄河流域唯一被干流贯通的省会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2019年黄河流域兰州段统计资料,构建了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构建耦合度模型,全面解析和综合评估了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环境水平并不高,呈“恶化-好转-恶化-好转”的态势,而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降-升-降-升-降-升”的波动态势。总体来看,兰州市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有待加强,应充分考虑黄河流域整体性特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同步推进产业的专业化整合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最终实现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沿岸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湖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云 《干旱区地理》1996,19(1):48-52
近年来艾比湖沿岸的生态环境经历了重大演变。保护艾比湖对确保亚欧陆桥铁路的畅通和发展新疆经济有重要意义。同时保存艾比湖的可能性能确定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治理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新疆生态环境发生的不利变化为:河流缩短,湖泊萎缩和干涸,水质盐化,天然植被衰败,野生动物减少,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不断扩大。在西部大开发中,若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地矛盾最为紧张的区域之一,承担着生态安全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自古以来人类和黄河始终处于共同进化的过程中,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也日益增加,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和风险更甚,为化解人地矛盾,需探究城镇聚落和河流的动态耦合机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际,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环境考古、生态学、水文水资源、土地资源管理等多领域视角,聚焦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的空间分异和演化规律,以及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困境与机遇。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将黄河流域视为自然及人文环境相互影响与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并从系统性和交叉性、地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肇庆市旅游环境问题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豪 《热带地理》1998,18(1):59-65
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及其持续发展问题值得探讨。列举各种数字与事实,分析说明了肇庆市旅游环境(包括自然旅游环境和人文流放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存在着不协调、不相容、对此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对旋以及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讨论了水环境质量的定义,评价了目前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水环境质量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建立了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模型。指出,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在不能忽略评价水资源量的同时,方法应有所突破;确定了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应该遵循的全面性原则、独立相关原则、可操作原则、科学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等;在选取单项指标的基础上,组合成8个分系统,进而合成对水环境质量相关系数较大的水资源量综合评价指数、水质污染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以此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崔秀萍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2015,38(1):148-154
采用主分量分析评估模型法,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在2003-2011年时间序列内的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其中生态质量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逐步改善的趋势;环境质量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整体下降趋势;环境治理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处于稳步上升、中间略有波动的趋势;综合来看,鄂尔多斯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总发展水平处于整体上升、中间略有波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20世纪50年代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水污染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损失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从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特征、全球生态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态度的不一样等3个方面来分析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为了加强生态安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制定国际性的环保公约、开发环保技术、提高发达国家的责任感、加强环保教育等5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