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寒潮对南海暖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洋普查首先观测到广东近海冬季存在一支逆风海流,后定名为“南海暖流”。其后,管秉贤(1978)根据地转流的计算结果,阐述了这支海流的若干特性,认为这支逆风海流与太平洋副热带逆流有某些相似之处。本文作者之一,根据北纬18°断面的历史资料,指出南海北部陆架外冬季有一辐聚区存在。但是冬季这支逆风海流究竟与寒潮大风有何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试论南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前普遍认为:南海环流是季风控制的风漂流。但是,近年来发现:在南海北部陡峭的陆坡区域,终存在着两支反平行的海流,即流向东北的“南海暖流”和流向西南的“黑潮南海分支”。在冬季盛行较强的东北季风下,南海暖流不但还逆风流动,并反而变得更强。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海流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006-2009年期间,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3个站ADCP海流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潮流调和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陆架陆坡区100 m,200 m和1 200 m水深海域海流的垂向结构,探讨了环流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特别讨论了南海暖流和北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陆架陆坡区潮流类型属于不规则日潮,深水站点中层表现为正规全日潮类型,垂向为"三层结构",甚至更加复杂。O1,K1,M2,S2等分潮总体上为顺时针旋转,在深水站点,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往复流形态。从能量角度看,表层和底层海流中,潮流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占30%~40%和40%~50%,中层较小,约为20%。对东沙群岛西南陆架陆坡区环流,观测计算结果证实了西向强流的存在,且垂向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在200 m水深处没有明显的南海暖流,只是10~30 m以上层次存在逆风海流。海南岛以东海域连续15个月表层环流的结果表明,冬季明显受到南海暖流的影响,存在东北向的逆风海流,夏秋季的环流表现为西南向,流速较强,夏季也存在逆风情况,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南海暖流的流轴具有季节性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冬季水温垂直结构的重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81,12(4):311-320
在论证广东外海冬季存在着一支逆风流动的海流——“南海暖流”时,我们曾经指出:南海北部在北回归线附近,冬季在100—200米层上出现了一个温度负梯度带,它与北太平洋西部相同纬度和层次上所出、现的次表层热锋——“副热带辐聚”,具有同样的热结构。并指出,正如次表层热锋与副热带逆流的关系一样,这种负梯度带的存在与南海暖流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用11种假定情况对南海东北部冬季逆风流(简称冬季逆风流)是否产生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除平底,静风假定外,南海东北部大陆坡上有表层海水辐合带形成,该带是产生冬季逆风流的必要条件,经巴士海峡流入的黑潮水加强大陆坡区辐合带,加速冬季逆风流的形成,风应力,大陆坡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决定因素,冬季逆风流对风应力曳力系数(CD)及水平涡动系数(AH)的取值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6.
用11种假定情况对南海东北部冬季逆风流(简称冬季逆风流)是否产生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除平底、静风假定外,南海东北部大陆坡上均有表层海水辐合带形成;该带是产生冬季逆风流的必要条件。经巴士海峡流入的黑潮水加强大陆坡区辐合带,加速冬季逆风流的形成。风应力、大陆坡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决定因素。冬季逆风流对风应力曳力系数(CD)及水平涡动系数(AH)的取值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7.
主要根据台湾海峡的实测海流资料,以夏、冬为代表季节,分析了台湾海峡2—3个纬向断面的海流结构,计算出各断面的海水通量。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各层的海流一般偏N向流动,N向的海水净通量为3.32×106m3·s-1;冬季,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和南海水由南向北经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分别为1.69×106m3·s-1和0.59×106m3·s-1;而东海水由北向南通过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为1.02×106m3·s-1,其中,有0.40×106m3·s-1的海水沿着福建和广东近岸流进南海,其余0.62×106m3·s-1的海水在台湾海峡北部混合后随同黑潮水和南海水流入东海。总之,流经台湾海峡的N向海水净通量为1.74×106m3·s-1。  相似文献   

8.
南海的季节环流─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应用研究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49  
应用1992~1996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研究了冬、夏季风强盛期多年平均的南海上层环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流结构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该海区冬、夏交替的季风支配。冬季总环流呈气旋型,并发育有两个次海盆尺度气旋型环流;夏季总环流大致呈反气旋型、但在南海东部18°N以南海域未见明显流系发育。研究还表明,南海环流的西向强化趋势明显,无论冬、夏在中南半岛沿岸和巽他陆架外缘均存在急流,其流向冬、夏相反,是南海上层环流中最强劲的一支。鉴于该海流的动力特征与海洋动力学中定义的漂流不同,有相当大的地转成分,建议称为“南海季风急流(South China Sea MonsoonJet)”.冬季南下的季风急流在南海南部受巽他陆架阻挡折向东北,沿加里曼丹岛和巴拉望岛外海有较强东北向流发育。夏季北上的季风急流在海南岛东南分为两支:北支沿陆架北上,似为传统意义上的南海暖流;南支沿18°N向东横穿南海后折向东北;二者之间(陆架坡折附近)为弱流区。两分支在汕头外海汇合后,南海暖流流速增强。就多年平均而言,黑潮只在冬季侵入南海东北部,并在南海北部诱生一个次海盆尺度的气旋型环流,这时南海暖流只出现在汕头以东海域.夏季南海北部完全受东北向流控制,未见黑潮入侵迹象.用卫星跟踪海面漂流浮标观测进行的对比验证表明,以上遥感分析结果与海上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甲1958—1972年南海船舶天气观测报告和多年的海流调查资料,以及1907—1973年的海洋调查资料,对南海东北部冬季海流进行初步探讨。其中最具特色是逆NE风而流动的从SW往NE流去的海流。由表层水温水平梯度算得的梯度流表明,116°E以东的海流均往NE向流去,其强度与南海东北部风况有关,NE风强盛时海流也强盛,在弱的SE风时,流速相应地较弱,在NE风场向SE风场过渡或SE风场向NE风场过渡的时期内,流速最小。计算流和实测流均有着上述共同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 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 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 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0205号台风“威马逊”于7月初沿海北上影响浙江舟山。影响浙江舟山时台风中心气压仍有940hPa,在历史同期是少见的。本文初步分析认为,台风在北上过程中强度保持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台风本身结构规则、尺度大,强而大的台风环流提供了广泛的辐合流入。台风外围深厚的暖湿水汽输送带为台风强度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台风强度维持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关,高层辐散同时加剧了低层辐合。涡度场的对称分布,使水汽和能量向台风中心旋转,旋转风动能得以维持。弱的垂直切变和暖洋面的存在也是台风强度维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北太平洋副热带潜沉率及其变化中海面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高分辨率逐日风场驱动的全球海洋模式(LICOM1·0)对北太平洋海域的潜沉(Subduction)过程和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SOD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分辨率的海洋模式对北太平洋的绝大部分海域晚冬混合层底水质点的运动方向和路径的数值模拟结果较好,模式模拟的副热带环流比SODA资料中的副热带环流流速强;模式模拟的混合层深度比SODA资料中的混合层深度深,更接近观测;模式中副热带海域的潜沉率大于SODA资料中的副热带海域的潜沉率。模式结果表明,副热带环流和副极地环流交界处是潜沉过程发生的最主要区,该区气候平均的潜沉率超过100m/a,最大为150m/a,海面风变异引起的海洋平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是该区潜沉率发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模态水形成区,气候平均的潜沉率超过50m/a,在该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中,局地风应力旋度决定的Ekman抽吸要比海洋平流效应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1年6月、8月、10月3个专题调查航次测得的温度、盐度、磷酸盐、硅酸盐、无机氮以及溶解氧数据的平面和陆架横断面分布图,对夏季出现在浙江近海的台湾暖流深层水的沿岸涌升范围、上界面、稳定状态及其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济研究。结果指出,各个参数的等值面逐渐向上升流核心区靠拢,在水深20m层形成了“羽状”平面分布结构;通过“羽状”移动的图形,可预测涌升中心边界位置在起始、发展、消衰3个阶段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关于胶东半岛“柳夼红层”沉积特征及其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在196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岸地貌组在山东半岛北岸东段海岸地貌调查报告中,首先将分布于柳夼、礼村一带山前的红棕色砂层命名为“柳夼红层”。后来,又依据其分布特征和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等,论述了“柳夼红层”的成因,认为属于海相沉积。1978年,金波、郭旭东又将此红棕色砂质沉积物确定为中—晚更新世的海相沉积。并由此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硅酸盐和硫酸盐的“扩散-平流-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间隙水受到硅酸盐溶解、吸附和沉淀不同体系的控制,因而间隙水中的硅酸盐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垂直分布,并从模式中得到了上述反应的反应常数,其中E柱硅溶解的一级动力学反应常数为0.00l 42a~(-1)。首次发现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硅酸盐指数下降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从数学模式上进行了处理。本文还研完了由于有机质还原sO_4~(2-)而产生的硫酸盐指数下降垂直分布,提出其模式,结果表明,SO_4~(2-)还原最大速率发生在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每年可达lmmo1/dm~3。  相似文献   

16.
宋金明  李延 《海洋科学》1991,15(1):27-34
本文提出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硅酸盐和硫酸盐的“扩散-平流-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间隙水受到硅酸盐溶解、吸附和沉淀不同体系的控制,因而间隙水中的硅酸盐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垂直分布,并从模式中得到了上述反应的反应常数,其中E柱硅溶解的一级动力学反应常数为0.00l 42a-1。首次发现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硅酸盐指数下降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从数学模式上进行了处理。本文还研完了由于有机质还原SO42-而产生的硫酸盐指数下降垂直分布,提出其模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地球物理和地质钻综合调查,业已查明该海区地质的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特征,并发现区内砂金分布较普遍,本文从砂金分布的地貌单元,沉积物类型,砂金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古气候,构造作用,砂金成因等诸方面,研究了该海域内砂金特征。  相似文献   

18.
MM5数值预报产品在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中的释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辉  陈淑琴 《海洋预报》2006,23(2):67-71
本文阐述了舟山海域地理气候特征及开展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利用海岛测风站资料研究的MM5数值预报产品在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中的释用技术,实践证明该释用技术能为风力分区预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并为研究同类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区硅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树林是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植被郁闭 ,生境复杂多样 ,为各种各样的陆生和海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是红树林生态系重要的食物链组成部分 ,而硅藻在红树林区的浮游植物中处于优势地位[2]。由于潮汐和风浪的作用 ,底栖硅藻也经常大量出现在水样中 [2]。了解红树林区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密度、优势度等 ,有助于了解硅藻在红树林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1硅藻在红树林区所处的环境因子1.1底质红树林的底质一般为细质的冲积土 ,土壤由粉粒和粘粒组成 ,且含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海水、淡水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水产养殖中疾病的危害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趋势。为了对各种暴发病、流行病进行深入研究和监控 ,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各种病原诊断和防治 ,建立灵敏、准确、快速的病原检测技术已迫在眉睫。本文简要对目前的水产养殖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介绍。1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抗原抗体间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理来检测病原 ,是运用较为广泛、成熟的检测技术。在抗原抗体反应当中 ,应用的抗体有多抗 (抗血清 )及单抗。抗血清制备相对简便易行 ,然而易发生血清交叉反应 ,需利用吸附法除去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