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总结分析了PVC/蒙脱石(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进行综述。采用熔融插层、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等方法可以制备PVC/蒙脱石(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并被应用到工程材料、阻隔性材料、功能性材料等领域。PVC/蒙脱石(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与传统的复合材料相比,表现出了更优越的综合性能,且比传统的复合材料轻,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耐热性、低吸湿性、高尺寸稳定性、阻隔性能好,性能全而超过了PVC树脂。PVC/蒙脱石(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与普通的玻璃纤维增强和矿物增强PVC相比,具有密度低、耐磨性好、综合性能优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聚苯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验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制备产物进行了研究。将新疆某地蒙脱石在钠化改型后进行了季铵盐改性处理。以苯胺作为客体物质 ,利用季铵盐 /蒙脱石插层复合物与有机物良好的相容性 ,将季铵盐 /蒙脱石插层复合物分散在苯胺单体中后 ,苯胺单体进入了蒙脱石层间域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XRD、SEM、TG_DTA分析结果表明 ,苯胺单体的进入使蒙脱石的层间距大大增加 ,经聚合后聚苯胺 /蒙脱石复合物中蒙脱石及其插层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特征、形态特征和热学性质特征完全消失 ,表明蒙脱石晶层已被剥离分散在聚苯胺中形成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3.
基于蒙脱石层间域二维纳米空间厚度的可扩展性,采用有机插层、单体引入及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TG-DSC、SEM和四探针电阻牢测量仪等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热性能和导电性能,并讨论了复合机理.结果表明,当m(OM)/m(An)<0.3时,苯胺单体原位聚合后,蒙脱石晶层被充分剥离,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当有机蒙脱石与苯胺的质量比为0.09时,所制得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最大达到2.34 S/cm.  相似文献   

4.
矿物材料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林江  吴大清 《矿物学报》2001,21(3):351-354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其制备技术是纳米科技的核心和研究基础。具层状结构和微孔空间的矿物材料可用于制备纳米微粒,为纳米科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也为矿物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蒙脱石、高岭石和文石珍珠层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粘土/有机物纳米复合材料、无机介孔材料和仿生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聚合物/蒙脱土(MMT)纳米复合材料,是现在世界上投入研究探索最多、最受人们关注的复合材料之一。在我国,蒙脱土资源非常丰富,蒙脱土独有的特点,使其成为制备新型复合材料的最重要的一类无机物。蒙脱土与聚合物的插层复合研究在塑料和橡胶领域己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化学注浆方面却是一片空白。本篇论文只是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介绍了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注浆材料的概念;用插层法制备聚合物/蒙脱土复合材料浆液。文章最后对将来研究工作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蒙脱石具有二维纳米片层结构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其结构和功能易调控,且蒙脱石廉价易得、环境友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领域。本文综述了改性蒙脱石在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将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结合,明确了有机蒙脱石的微观结构及吸附特征;通过有效的结构改性方法,增强了改性蒙脱石的污染控制效能;研制了纳米颗粒改性的蒙脱石,具有良好的污染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7.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量级的复合材料。由于其纳米尺度效应、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强的界面相互作用,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远优于相同组分常规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此制备纳米材料以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受到材料工作者的极大重视。而层状硅酸盐粘土(主要成分是蒙脱土)以其内部层状结构、廉价、易获得等独特的优势成为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首选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8.
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提纯蒙脱石、钠化蒙脱石、有机插层蒙脱石进行紫外-可见光学吸收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蒙脱石随着粒度的变化产生红移和蓝移现象。1631插层样品较钠化样品红移20 nm以上,而提纯的胶体粒子样品较1631插层样品SM G-1631红移80 nm;由于提纯蒙脱石样品粒度变细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了1.69 cm-1,即蓝移了1.69cm-1。蒙脱石水化性能的XRD分析表明,蒙脱石吸水后晶层发生膨胀、剥离,脱水时分散后的晶层发生凝聚作用,即面-面结合作用,形成蒙脱石“定向性层状集合体”衍射峰的d值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凝聚作用是蒙脱石分散剥离的逆作用,但凝聚后形成的凝聚蒙脱石的衍射谱特征与原始蒙脱石的大不相同。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研究丰富了天然纳米蒙脱石矿物材料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钛柱撑蒙脱石,通过将聚合羟基钛离子引入蒙脱石层间,焙烧后形成纳米TiO2氧化物柱,从而在蒙脱石层间荷载纳米TiO2,利用蒙脱石大比表面积等特点,能提高复合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硫尿和乙酸锌为前驱物,通过离子交换和溶液热反应的方法在有机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高蒙混层矿物)层间原位合成了ZnS纳米粒子,得到ZnS柱撑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表明高蒙混层矿物的d001从原来的0.98nm被柱撑到1.95nm,表明层间被插入了直径小于1nm的ZnS纳米颗粒。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原高蒙混层矿物的有序片层结构部分被破坏,在被剥离的片层上面均匀覆盖了ZnS颗粒聚集体,粒径在25nm左右。透射电镜(TEM)显示,ZnS颗粒聚集体是由3~5nm的颗粒堆积而成,夹杂在被剥离的高蒙混层矿物层中。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能量散射谱(EDS)测定表明形成的ZnS属于六方晶系,结晶度较低。光降解伊红_B(eosion_B)实验表明该纳米复合物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_Vis)跟踪反应历程,表明降解过程中没有其他中间产物生成,20min之内降解率达到99.1%。本方法制备的ZnS柱撑高蒙混层矿物纳米复合材料与前人制备的ZnS纳米粒子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方法更简单,原料较便宜,可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表生构造形成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具有不同于内动力构造的特殊成因。当与内动力构造相叠加时,会使地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表生构造可分为连续构造型式、非连续构造型式和过渡构造型式,其中连续构造型式包括飞雁状褶皱和倾倒弯曲构造,非连续构造型式包括密集节理带和溶蚀正断层,过渡构造型式包括石香肠构造和块体翻转构造,它们在三峡地区广泛发育,是泥灰质岩石遭受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生构造的发育过程也是地基变形、破坏的过程,三峡地区大量的地质灾害便与表生构造的发育有关。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防止水向地基入渗。  相似文献   

12.
一种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内力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世国  鲜飞  王唤龙 《岩土力学》2010,31(8):2553-2559
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是指把若干根以一定间距排列的微型桩在顶部用板体连接起来,以抵抗滑坡推力的一种新型支挡加固结构。因其具有桩径小、施工快捷、施工人员安全保障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中小型边(滑)坡的治理工程中,尤其是快速抢险工程。根据此种结构的一般受力特征,在计算桩体内力时,提出把该结构在滑面以上的部分视为在滑坡推力作用下的刚架结构,等效分解后对各桩按弹性地基梁利用m法进行解析,其间考虑了受荷段桩间岩土体对桩的推力作用,各桩体在滑面以下的部分视为弹性桩利用k法进一步计算,于是按照先分析上半部分再计算下半部分的方法可确定出该结构内力。分析结果表明,各微型桩承受轴力、弯矩和剪力,其中轴力作用更为主要。以该类结构在四川省广巴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工程中实际应用为例,通过试验说明了所提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陈庆发  牛文静 《岩土力学》2016,37(5):1458-1466
采场范围内存在的结构体严重影响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分析不同回采顺序下采场结构体可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块体理论为基础,结合空场法开采的采场空间属性,分析了结构体在采场内的一般嵌套模式。运用GeneralBlock程序建立了采场结构体模型,对采场内结构体的类型、体积和位置等元素进行了解构。利用矢量方法分析了不同回采顺序下采场结构体可移动性,并利用力学方法分析了考虑岩桥破坏时的矢量不可动结构体的回采移动性,推导了结构体破坏岩桥移动的条件公式。以铜坑矿锌多金属矿体1#矿块采场为样本,进行了回采可移动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一端至另一端后退回采时,4个结构体滑动;中间至两端后退回采时,7个结构体滑动,1个结构体破坏岩桥后滑动;上向水平分层回采时,4个结构体滑动,2个结构体掉落。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矿山裂隙矿岩空场法回采顺序的合理选择及采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阶梯-深潭结构是山区河流中典型的高效消能结构,以消耗水能、增加阻力的方式提升沟道稳定性。通过水槽试验模拟沟道冲刷,探究阶梯-深潭结构稳定沟道的机制及效果,为山区河流消能减灾和稳定河床提供科学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阶梯-深潭结构能有效消耗水流能量、抑制泥沙输移和提升水流阻力,从而有效控制河床下切和边坡破坏;在阶梯-深潭结构的作用下,沟道的Darcy-Weisbach系数约增加为无结构条件下的4倍,时均输沙率降低20%~66%,但随着流量的增大,阶梯-深潭稳定沟道的效果降低;阶梯高度与长度比(0.1)相同时,结构提升沟道稳定性的效果接近。阶梯-深潭结构自身的稳定是其稳定沟道的关键条件,实际应用过程中需防止结构发生逐级破坏。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区构造对铁矿的控制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朝辉  张文亮 《地质找矿论丛》2002,17(3):191-194,202
五台山区富含铁矿资源。区域构造以多期次运动叠加的褶皱为主,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进行了改造。构造外貌总体呈“之”字型展布。区域构造以及其次级构造对矿体(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区域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分布,二级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形态,三级以下构造对矿体(床)起局部控制或改造作用。区域铁矿床亦受“之”字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岩体结构控制下的斜坡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分析岩体结构与斜坡变形的作用关系,以巴东城区为例,探讨了区内主要地层(三叠系巴东组第2段T2b2、第3段T2b3)岩体结构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演化过程,进而分析了不同类型岩体结构控制下的表层斜坡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内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岩体结构,而外动力地质作用改造着岩体结构;根据沉积成岩、构造作用过程中所形成层理、节理、劈理的发育程度,可将岩体划分为层状结构、块裂结构和碎裂结构;风化、水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岩体结构的改造结果受控于原岩结构;巴东组第3段层状岩体多沿层间软弱夹层顺层滑动;巴东组第2段互层状岩体,层间差异崩解作用易形成崩塌;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发育规模控制着块体失稳的形式和规模;密集发育的劈理将岩体分割呈碎裂状结构,卸荷松动下呈膝状弯曲。这些认识对巴东地区斜坡灾害分析、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的结构性是岩土材料的基本特性,基于综合结构势理论建立的结构性参数,以表述土的结构性,但已有的表述存在缺陷,为此针对应变和应力结构性参数的缺点提出了一个可同时考虑球应力和剪应力作用的结构性参数--应力比结构性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和三轴试验研究发现,应力比结构性参数与应力或应变结构性参数相比,可同时考虑剪应力和球应力对土结构性的影响,并且剪切过程中结构性参数不再出现峰值,更符合人们以往对结构性的认识。该参数从定量上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土的结构性。  相似文献   

18.
砂岩油田开发过程中注采结构优化调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采液速度和采油速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指标,依照其变化可以把油田不同开采阶段划分为3种模式:提液稳产模式、稳液降产模式和降液控水模式。注采结构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发效果,在油气田不同的开发阶段,注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目的,针对沉积微相、沉积构造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精细的研究,根据构造特点调整注采结构,根据微构造、沉积微相特征进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注水结构面横纵向调整和注水井整体调整以及油田分区、油井分类及单井结构调整等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的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透岩浆流体作用与矿田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角度对矿田构造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矿田构造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的观点。根据这个模型,矿田构造是近场应力场与远场应力场强烈相互作用的产物。近场应力场由岩浆成矿系统而不是远场应力场派生,因而不能由矿田构造反演区域构造,但可以从区域构造限定矿田构造。矿田构造常有岩脉和热液脉充填,因而是可识别的。利用构造统计学方法,可以根据岩脉和/或热液脉的分布密度图(或等值线图)预测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0.
豫西告成煤矿滑动构造区瓦斯赋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构造是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因素,豫西煤田中滑动构造普遍发育。运用区域构造演化、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在系统分析煤田地质勘探和矿井揭露的瓦斯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告成煤矿滑动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煤系、煤层和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告成煤矿位于芦店滑动构造的西部,受两期滑动构造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剧烈,构造煤成层发育,煤层顶板结构形成了张性角砾岩、断层泥和张性角砾岩复合、原生顶板(深灰色细砂岩)、剪切角砾岩4种破坏类型,控制着瓦斯逸散、富集和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