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邱芳强 《新疆地质》2004,22(2):224-225
1 桑东三叠系储层特征 桑东地区三叠系是一套碎悄岩地层,其储层主要集中在三套大的砂体中,分别是三叠系中统阿克库勒组第一段(下油组)、第三组(中油组)和上三叠统哈拉哈塘组第一段(上油组),三叠系上油组为辫状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岩性为浅灰色细中粒砂岩,  相似文献   

2.
曙266断块油藏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本次研究精细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7个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平面上,杜家台油层属强非均质性,储层层内及层间属中等——强非均质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细喉道、高配位数的特点。本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塔河地区三叠系主要为厚层砂岩夹泥岩沉积,砂岩分选性中等-好,颗粒呈次棱角状,成岩矿物以岩屑和石英为主.综合岩心资料、岩石矿物及粒度分析、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分析认为,3个油组的厚层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各油组厚层砂体之上的砂泥岩主要为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及三角洲相沉积.通过地震资料和测钻井资料分析,研究区南部中油组可识别出湖底扇相和下切水道相.沉积相演化分析表明,湖平面较低时,研究区沉积厚层辫状河流相砂体,湖平面上升时为沉积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暗色泥岩和三角洲砂泥岩,研究区三叠系可识别出4次湖平面升降变化,形成4套厚层砂岩夹泥岩的沉积组合(包括柯吐尔组泥岩).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5,(5)
油藏地质特征是认识与研究油藏开发的基础,是静态资料与开发动态相互验证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油藏开发的始终。根据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地面露头观察及钻井和注水开发动态资料,对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物性特征、沉积微相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安塞油田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对油气富集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该区储层物性较差,油气储集性能主要受成岩作用控制,研究区主要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气主要储存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及河口坝体。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处于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盆地边缘同生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发育砂砾岩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取芯段岩芯观察和描述、岩石薄片、扫描电镜、测井以及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结合砂砾岩岩石构成、层理类型、沉积层序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砂砾岩体岩性进行精细刻画,建立岩相模式,划分出同沉积相(微相)相符的11种岩相:其中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砾岩相、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砾岩相叠置连片展布,是最有利的储集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主河道砾岩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相及河口坝—远砂坝砂岩相分布局限,储集性良好,为有利"甜点"区;水上泥石流砾岩相和水下泥石流砂砾岩相与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间储集性较差的细粒砂泥岩相组成百口泉组油藏致密的顶底板;前扇三角洲粉砂岩相和泥岩相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不同的岩相类型及沉积条件提供了准噶尔西北缘百口泉组大规模低渗透岩性油气藏优良的储盖组合及顶底板条件。  相似文献   

6.
杨悦  张化安 《西北地质》2005,38(3):68-75
通过对延长油田郭旗西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微相、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条件研究,探讨了影响储集条件和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延长油田郭旗西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早期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长6晚期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储集层发育.受成岩后生作用影响,形成了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的储集层.油藏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详细的岩心描述、测井相研究与近3000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认为满加尔凹陷南缘在志留纪早期为缓坡大陆边缘,在满参2井与塔中32井、满南1井间的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底部识别出几近与志留系尖灭线平行的地层超覆线,此地层超覆线认为是满南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层序1中的初次海侵时期的海岸线。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层序界面的有效识别,将塔中32井、塔中34井、满参2井与满南1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此2个层序中均有辫状三角洲砂体沉积,但“不同体系域同相砂体”的储集性具有不同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碎屑颗粒的粒径与分选、胶结物类型与含量、储集体经历不同的埋藏特征。位于斜坡低部位的满参2井区在层序1低位域内发育早期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主要储集砂体为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颗粒较细且成分成熟度较低。由于储集体埋深达5000m左右,且方解石胶结物含量高,致使储集性相对较差。而位于隆起区的塔中32井与34井区的主要储集体为层序1中海侵体系域内退积型辫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颗粒相对较粗,成分成熟度较高,且埋深相对较浅,胶结物含量较低,其孔渗特征明显好于低位域早期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辫状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陆源碎屑岩组合,通过详细的岩心特征和区域地质分析,将其确定为辫状三角洲沉积,其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泛滥平原、分流间湾和前三角洲泥等,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该辫状三角洲的纵向岩石组合序列反映为典型的退积型三角洲,即发育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逐渐增大的湖侵环境。沉积旋回早期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旋回中后期发育辫状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整体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展布,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物源体系,分别位于Q6和Q16井区。实验分析测试、试油等资料揭示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它的发育控制路乐河组油气的纵向与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9.
珍珠冲组的孔隙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类型为孔隙-裂缝型或裂缝-孔隙型.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后生作用影响.各沉积微相中,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对本区砂岩储层发育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洪积扇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八道湾组是典型洪积扇储层,传统的沉积相研究方法无法细分储层,提出了沉积环境分析与岩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研究.通过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认为二中西八道湾组为洪积扇扇中亚相,在系统取心井研究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辫状水道细砂岩相、辫状水道间泥岩相.应用孔隙度与渗透率交汇图结合岩石相划分电性标准,建立沉积微相-岩石相定量识别模式,并根据八道湾组沉积微相-岩石相剖面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本区的沉积相模式,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辫状河油藏是我国主要油藏类型之一,目前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层内非均质严重制约其高效开发. 本文以孔店油田馆陶组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生产开发数据,分析了辫状河油藏层内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因为辫状河道及心滩. 辫状河道为正韵律,物性差异大,夹层薄;而心滩以复合正韵律为主,物性差异中等偏强,夹层厚. 由心滩对应的采油井夹层控制的剩余油较多,垂积体的上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挖掘潜力大.  相似文献   

12.
孔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是该油田的重要储层,发育河流相沉积。其河流相砂体展布特征及连通关系复杂,导致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复杂的油水关系,进而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本文从储层构型的角度,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等资料,确定了研究区馆三段沉积类型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然后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刻画,对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孔店油田馆三段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堤岸等主要构型要素。心滩是辫状河体系中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单元,注水开发会影响并改变心滩内部剩余油分布形式;其内部发育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类型的落淤层,平面上心滩可分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4个部分。其中:滩头落淤层保存较差;滩主体落淤层发育较好呈近水平产状;滩尾落淤层保存较好呈低角度倾斜状;滩翼落淤层受坡度影响,坡度较小则落淤层易被水流冲刷保存较差,坡度较大则底部落淤层保存较差但中上部落淤层可完整保存。解剖区心滩分析认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落淤层发育较差滩左翼中部和落淤层遮挡作用明显的滩尾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钟怡江  陈洪德  王峻 《沉积学报》2015,33(6):1170-1181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短轴方向,常常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二者均可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体,但在岩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识别上常常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沉积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特征、含油气性和控制因素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认为:扇三角洲是陡坡带冲积扇直接入湖形成,地震反射特征为楔形前积,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反映重力流和牵引流双重作用;辫状河三角洲是缓坡带辫状河入湖形成的三角洲,向湖盆方向推进较远,地震反射特征为叠瓦前积,沉积特征反映牵引流作用。扇三角洲易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有利相带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容易发育的滑塌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易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有利相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半深湖中的浊积岩体。古气候变化、构造-古地貌以及湖平面变化速率三者共同作用于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其中构造-古地貌是主控因素。结合二者沉积特征差异,建立了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图,以期能对相似构造背景下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曲流点坝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物理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曲流点坝物理模型,模拟地下曲流点坝储层进行驱替实验。观察注入剂的运动规律,同时,在模型上布置了测量电极,以双电极法测量驱替过程中垂向电阻变化,反映注入剂波及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侧积泥岩夹层的建筑结构对注入剂在点坝砂体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对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在曲流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对注入剂具有强烈的遮挡作用,受其影响形成侧积体差异型剩余油、重力型剩余油以及压力异常型剩余油三种类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点坝的中上部。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水平井钻遇点坝上部进行开采是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塔北沙西—轮台地区亚格列木组砂岩沉积相及储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雅西—轮台地区卡普沙良群亚格列木组为一套棕红色陆相碎屑岩沉积,包括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砾质滨岸等沉积体系,多呈扇形。岩性较粗,通常具有较高的原始孔隙度,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按储层的好坏可分为4类储层区。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文留油田文72断块沙三中亚段五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中亚段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及前三角洲泥5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大气田多成因河道砂体的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盒8段河道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的研究。详细的岩心观察和相标志研究表明,盒8下段为辫状河砂体,盒8上段为曲流河砂体,局部发育网状河砂体。岩性、岩相与砂体的含气性的关系密切,含气砂体与砂岩中的粗岩相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粗岩相主要发育在高能辫状水道、心滩及曲流河下部边滩内。河道砂体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盒8下段发育高能辫状河砂体与低能辫状河砂体模式,盒8上段具有北部网状河、南部曲流河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已经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的油藏,开展储层构型研究是精细化油藏描述、深化剩余油分布认识的必要举措。本文以靖边油田梁镇区域延9曲流河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岩芯、测井等资料,通过密井网解剖,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并分级次细分构型单元。本研究在梁镇区域主力油层延92-1单层内部划分出了3—5级构型界面;延92-1小层同期单河道之间以孤立式、对接式为主,不同期次河道垂向上以叠加式、切叠式为主,该小层整体上呈侧向拼接-垂向切叠式复合河道结构形式;在单河道内部识别出3个单一点坝,同时,在点坝内部识别出3个侧积层,4个侧积体构型单元。本次储层构型单元划分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储层构型定量解剖及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柴西地区致密油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更高效地进行致密油勘探开发,利用岩芯薄片、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CT扫描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开展致密储层特征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为典型的致密储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以原生孔隙为主,微米级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 9%,平均渗透率为0. 43 m D。储层内部孔隙分布较均匀,总体呈现微米级孔隙加纳米级喉道的特征,其中微米级孔隙基本呈片状分布,连通性好,纳米级孔隙则呈点孤立状分布。储层物性受原始沉积条件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坝砂泥质含量低,纯度高,物性较好。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使储层变差,硬石膏胶结对孔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晚成岩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改善作用明显。研究区致密油有效储层可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有效储层为本区的"甜点"区,是下一步优先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Ⅱ-Ⅲ类有效储层则是重要的挖潜区,通过工程技术攻关可切实实现柴西地区的增产扩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渤海油田低阻储层评价及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馆陶组陆续发现一批非常规低阻油藏,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由于该类型油藏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分布复杂,开发难度整体较大。认清储层含油分布模式并准确预测高渗、高产甜点已是低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基于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岩芯、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渤海W油田辫状河低阻储层含油分布主控因素开展研究,实现了辫状河低阻大井距下的储层构型精细描述。研究表明,该区辫状河低阻储层呈差异化含油分布模式,具有沉积微相控制物性、物性决定含油性的规律,其高渗透率心滩坝是油气富集区和高产甜点区。利用此研究成果在心滩坝甜点区先后部署实施7口水平井,均取得较好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