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运用2000—2014年反映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指标的人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及代表气象条件的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总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平均相对湿度和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_2、NO_2、PM10年平均浓度与城市发展指标数据、气象条件和机动车保有量进行拟合,得出显著性因子和贡献率。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结构、机动车保有辆、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气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产业结构与SO_2和PM10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对SO_2和PM10污染贡献率分别为0.961%和0.738%,大于气象条件贡献率;机动车保有量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与NO_2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机动车保有量贡献率为0.83%,大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的贡献率;年平均气压与SO_2浓度呈负相关,贡献率仅为0.21%。  相似文献   

2.
人工气象站与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差异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陕西省96个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的平行观测数据,分析了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差异,并对月、年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站所测气压、相对湿度普遍高于自动站所测的相应值,气压年平均差值为0.21hPa、标准差为0.30hPa;相对湿度年平均差值为2.28%、标准差为3.07%;气温年平均差值为-0.03℃、标准差为0.26℃。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月份压、温、湿差值均较大。自动站压、温、湿记录可与人工站记录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3.
选取昌吉站旧址1981—2013年(其中1981—2008年为迁站前昌吉站资料,2009—2013年为旧址作为区域站Y5522所采集资料)、新址2009—2013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新旧站址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迁站前后,新址与旧址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新址较旧址略大。两站气温差冬季变化最为明显,夏季变化最小;平均相对湿度新址较旧址偏高,各季差值在冬季最小;平均风速较旧址偏大0.9 m/s,最多风向新址为西风及西南风,旧址为西风;从年平均值的连续性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连续性较差,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风速连续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阿拉善高原近40a(1971—2010年)观测年及四季平均总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Hurst指数,并对总云量与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拉善高原近40a平均总云量在38.3%~45.8%之间;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显著,南部地区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2)年平均总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春季、秋季和冬季总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云量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3)Hurst指数分析显示,阿拉善高原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南部地区春季总云量、东北地区夏季总云量未来将显著减少,其余地区年及四季总云量的减少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空气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天气预报品种及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常规公益预报 ,一些非常规的气象要素象紫外线指数预报、舒适度预报及体感温度预报等等 ,也走入家庭 ,走入社会。而相对湿度是影响以上几种专项预报的气象因子之一。本文利用1995年~1998年长春市相对湿度的逐时资料 ,对长春市相对湿度的年季月日变化进行全面分析 ,对该项乃至其它各项预报的制作有很大意义。2相对湿度日变化特征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温度的日变化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图1中曲线a是4年平均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图里河测站1961-2006年的气温、降水量、大风日数、无霜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图里河近46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显示:46年来,图里河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0.39%/10a,且上升幅度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80年代最多,2001--2006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相对湿度和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无霜期日数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的升降趋势;年蒸发量总的趋势是微量上升,尤其是1990年以后。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6年1—12月镇巴国家基本气象站新站(以下简称新站)与旧站(以下简称旧站)平行观测资料,进行逐月对比分析并利用双样本等方差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低0.9℃,新站年平均气压比旧站低21.7 hPa,新站年平均相对湿度比旧站偏小1.8%,新站年平均风速比旧站大0.7 m/s;海拔高度差是造成新旧站温度、气压、风速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垫面性质的不同是造成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使用新、旧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数据时需要做好两站数据的均一性处理;新、旧站的风向、风速未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资料均一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崔凤梅  麦北坚  刘娜 《广东气象》2013,(5):34-36,55
利用1981-2010年江门市6个气象观测站的30年相关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全市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较准确地描述江门市霾天气分布情况.以1981-2010年30年平均的霾天气年总日数(记作d30)为基准,暂定:1d≤d30< 10 d、10 d≤d30< 30 d和d30≥30 d的地区分别为霾天气的偶发区、多发区和高频区.结果表明:全市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霾天气较多,中部地区相对较少,东南部地区极少;新会、鹤山、恩平d30≥30 d,是灰霾天气的高频区,其中新会区高达84 d,为全市最高值,其次是鹤山市为60 d、恩平市为46 d,台山市和上川岛属于沿海地区,霾天气较少,分别为22、2d.霾天气的季节分布基本为冬多夏少;近30年江门市霾天气的总体趋势为波动增多,线性倾向率为3.58 d/年;在年际尺度上,霾天气与风力条件具有很好的反相关对应关系;2006年6月(包括6月)以前以相对湿度≤70%记录霾,而2006年7月以后以相对湿度≤80%均记录为霾,且相对湿度在81%~ 95%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记录,可见记录标准也是造成2006年后霾天气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51年宁强县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宁强县1957--2007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雾日数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近51a来宁强县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宁强县年平均气温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2。C/10a,其变化具有波动性;年降水量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60.92mm/10a,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且年内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和夏季,降水量主要分布在800~1500mm之间,降水量高于601mm的保证率达到10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89.0h;年雾日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9.92d/10a,从1980年开始年雾日数急剧增加.雾日数的增加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20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2℃,接近常年;年平均降水量1530.8毫米,偏多29%,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1998年.6月,7月降水量及年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相对湿度略偏高;各月均无酸雨出现,近十余年酸雨强度呈现明显减弱趋势.2020年,三峡地区夏季暴雨洪涝灾...  相似文献   

11.
自动站与人工站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余君  牟容 《气象》2008,34(12):96-102
相对湿度是大气探测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只有正确的空气湿度记录序列才能揭示水汽在长期气候趋势监测方面所起的作用.自2000年以来,使用了几十年的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人工观测逐渐被自动观测所取代,为了了解两种观测仪器所测结果的差异,选取了全国17个具有代表性站点的观测数据并对其年平均差、标准差、日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根据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将相对湿度数据按照气温和相对湿度大小分成了9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站点的自动站与人工站相比较,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系统偏差",并且相对湿度的自动观测存在偏干的现象,年平均在3.5%左右,在相对湿润的地区,这一现象更明显;在相同的气温条件或相同的相对湿度条件下,高湿或高温情况下的对比差值均偏大.  相似文献   

12.
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5℃,较常年偏高0.3℃;冬季偏冷,春,夏,秋三季气温均偏高;年高温日数偏多.2019年三峡地区年降水量1035.1毫米,较常年偏少13%;四季降水均偏少;年暴雨日数偏少.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常年;酸雨强度弱,为1999年以来的最弱年,...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6-2018年库尔勒气象站迁站前后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月值均是新站低于旧站,年值分别低2.1℃和4.1℃,年平均最高气温持平;春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较小,夏、秋、冬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偏大。(2)各月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各季相对湿度差值夏季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新站比旧站高11%。(3)平均气压新站高于旧站,年平均气压差值为3.2pha。各季差值冬季最大,(4)平均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0.1m/s,春季、夏季风速大于其他季节;最大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1.3-6.2m/s;主导风向由ENE转为E。(5)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湿度和年平均气压,迁站前后资料有显著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无显著差异。(6)测站周围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地形等因素是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岑士良 《气象》1979,5(10):25-25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高产木本油料作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经济寿命长,产量高,油质好,用途广。贵州从1960年开始引种油橄榄,到1977年已在75个县(市)种植10余万株,从江县贯洞区建立了万株油橄榄基地林。 油橄榄生长需要温和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5—20℃,并能适应夏季较高气温。当土壤水份充足时,可耐40—50℃的高温。各发育期间要求的气温不同,当气温在9—10℃时,开始生长;现蕾一开花,要求10—15℃;盛花期到座果期要求>20℃;从果实开  相似文献   

15.
芦苇湿地与玉米旱地近地层小气候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与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 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低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对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宁夏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61-1997年宁夏平罗、永宁、同心、隆德等4个代表性站点37a的月平均气温、降水、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宁夏气候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去37a宁夏各地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且主要是由于冬季气温的升高所致;最高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没有随时间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山地区气溶胶吸湿增长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江琪  银燕  秦彦硕  陈魁  杨素英 《气象科学》2013,33(3):237-245
应用多种化学组分气溶胶的绝热气块分档模式,对2008年春季黄山地区气溶胶吸湿增长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山地区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f的大小与粒子半径、相对湿度、粒子化学组分、上升速度及上升高度密切相关,且小粒子吸湿增长比大粒子显著.吸湿增长因子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越接近粒子的临界饱和比,吸湿增长因子变化越显著.可溶性有机气溶胶,通过增加溶液中溶质的百分比来影响临界饱和比,使吸湿增长因子增大.若不考虑不可溶粒子的成核作用,会高估粒子的吸湿性.随着上升速度增大,吸湿增长因子降低,降低程度与粒子初始高度的相对湿度有关.上升高度通过改变气块相对湿度的变化来影响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太华山站气候资料,使用线性相关、回归和功率谱等方法,分析1954-2015年各季节和年空气湿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 62a来该站各季节和年平均绝对湿度呈线性增大趋势,但无周期性变化;平均相对湿度无显著线性变化,但雨季、干季期有约5a的周期变化。(2)干季降水偏多年同期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较大,雨季降水量则只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3)气候变暖会显著增大雨季、冬季和年平均绝对湿度,但不显著影响雨季、干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的气候变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涛  裴浩 《内蒙古气象》1993,(2):32-33,9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回归方程,对内蒙古境内46个台站有记录以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内蒙古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有上升的趋势,年均相对湿度总趋势是减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纳木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据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设立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塔观测(30°46.44′N,90°59.31′E,4730ma.s.l.)资料,初步分析了2005年7月14日至2006年7月13日一年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和风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纳木错站年平均气温为0℃,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7月;全年降水量为281.8mm,多集中在5—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2.6%,雨季和干季分明,全年夜雨率为78.6%;年平均气压值为571、2hPa,9月最大,1月最小;年平均风速为4m·S^-1,1月风速最大为6.1m·S^-1,上午风弱、午后风强;全年大风日数为53天,1月大风日数占全年的36%;全年盛行风处在东南至西风(135°--270°)之间,夏季有明显的湖陆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