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在广阔的海洋里有着多种类型的海底世界,其中珊瑚礁海底五彩缤纷、扑朔迷离,是最迷人的海底世界,也是人类研究最多的区域。珊瑚礁一向被科普作家、旅游家称之为“海底公园”。而公园的框架则是由几千万年来一直固着生息在礁表层的珊瑚构成,它们也是这座“公园”的主体。珊瑚礁鱼是海底公园中最大的类群,其中最美、最具姿色的就是蝴蝶鱼。它们个个都有一副娇媚绚丽的身段,风度翩翩,雍容华贵,其体态及绝妙艳美的色泽与周围五彩缤纷的珊瑚丛配合得是那样和谐得体,犹如陆地花草丛中休闲自在的蝴蝶一般。蝴蝶鱼类中,如尖嘴蝴蝶鱼、蜜点蝴蝶鱼等,为有名的热带鱼类,台湾  相似文献   

2.
如果要问海洋中最美丽的海底公园在哪儿,我会脱口而出是珊瑚礁。不是吗?那精致的紫海扇,赤红的海绵体,还有那长刺的河豚、巨形红、毒蝎鱼、大蛤蚌、黄唇蛇,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海洋动物,绘成了一幅形状奇特、荧光般色彩的珊瑚礁彩色图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身带彩虹般光晕的形态各异的鱼儿  相似文献   

3.
珊瑚的美是大自然的恩赐,那飘飘欲仙的样子非人工能做出来的。由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同样美丽非凡。珊瑚礁的形态可谓五彩缤纷:有的顶着个大大的圆顶,就像一朵硕大的花椰菜;有的笔直窄长,俨然海底耸立的摩天大楼。成熟的珊瑚礁可能在海底生长了数千年,绵延达几百海里,庇护滋养着成千上万种水下生物,就像一座城市那样,给大自然增添美景,给人类带来财富。  相似文献   

4.
荔湾3-1气田海底管道深水段地质灾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船载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和深水浅层高分辨多道地震剖面等数据资料,以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海底管道路由区深水段(200m)为研究区,划分海底地形地貌分区,识别可能危害海底管道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海底峡谷、海底滑坡和滑塌、古珊瑚礁、海底沙波和大波痕、海底陡坎、断崖和陡坡、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等。其中,海底滑坡和滑塌在上陆坡和峡谷谷壁上十分发育,海底滑坡(滑塌)、古珊瑚礁和沙波(沙丘)等影响和威胁着海底管道的铺设与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北海海底发现了主要以Lopbeliapertusa为代表的珊瑚礁。2002年10月挪威海洋研究所的QFossa和挪威地质调查局的ThorsnesT借助多道回声仪在挪威海勒斯特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喜冷珊瑚礁的详细三维形态。礁分布在4Ma前产生的巨大的水下滑坡上。在珊瑚中记录到海洋桂鱼的大量  相似文献   

6.
太原迎泽公园海底世界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园区,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山西省内惟一一家以“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海区珊瑚礁灾害性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有独特的灾害地质类型。珊瑚礁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通过珊瑚礁的地质记录研究了内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外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海底槽谷与地形突变带、崩塌、滑坡、峰礁与埋藏礁、泥丘、埋藏负地貌等),同时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对徐闻灯楼角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有着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来源,并为游客提供美丽的海底景观,还可保护岛屿和大陆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但是,随着珊瑚礁的利用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长,珊瑚礁的退化也是触目惊心的。世界上很多地方珊瑚的死亡和珊瑚礁的退化状况都有研究和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压力,即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气候的变暖、长棘海星的数量剧增、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强风暴、强烈泥沙活动与沉积事件和火山爆发等;另一个是人为的压力,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采集、污水扩散、挖掘造成的再沉积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学会太原海洋科普教育基地4月28日在太原迎泽公园海底世界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这是中国海洋学会既北京、上  相似文献   

10.
全球珊瑚礁监测与管理保护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全球珊瑚礁监测成果与管理保护新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珊瑚礁受到普遍关注,催生了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全球珊瑚礁考查和全球珊瑚礁数据库为主的全球珊瑚礁监测体系,并从1998年起每2年出版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到2004年为止,全球珊瑚礁已损失20%,另外的50%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全球变化影响可能超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未来情况有很大不确定性。全球珊瑚礁图集提供了最新面积资料。珊瑚礁管理保护必须采取维持礁系统的弹性、避免衰退相转移和维持礁生物关键功能组、扩大完全保护区面积等新战略。中国是世界珊瑚礁大国,应该为世界珊瑚礁保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西沙宣德环礁海底地貌特征及珊瑚分布情况,采用舷挂侧扫拖鱼的方式对环礁区域海底进行地貌扫测,从采集的侧扫声呐图像上可以识别出环礁区域珊瑚分布情况及珊瑚礁区地貌特征,利用侧扫声呐图像识别方法结合实物样品比对可以圈定出珊瑚分布范围、暗礁区域及环礁区域底质类型分布,采用基本的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分析了水下珊瑚礁体的海底高度及疑似沉船的大小,分析了侧扫声呐图像显示的调查船转向效应。  相似文献   

12.
庄林 《海洋世界》2004,(11):36-37
帛琉地处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四季如夏,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艳阳高照.偶有雷阵雨。拥有全世界最美丽的珊瑚礁景观.美丽的珊瑚礁与缤纷的热带鱼.交织出令人惊艳赞叹的海底伊甸园……  相似文献   

13.
由于珊瑚礁属于生物矿物,其组成成分并不固定,因此珊瑚礁成分变化往往对当地生态和矿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其元素分析对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和海底探矿等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样品采自中国南海珊瑚岛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南海海域的珊瑚礁样品,确定其无机成分除Ca外也包括Al,Fe,Sr等元素,其钙质含量占绝大多数,为97%左右,其次Sr的含量占2.25%~2.75%左右,S占比0.31%~0.40%,Al占比0.04%~0.13%,Fe占比0.08%~0.23%,剩余为其他元素。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所取样品的元素组成,发现其中一处所取样品存在Co元素。本次实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地区珊瑚礁的组成与南海海底矿藏指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珊瑚礁属于生物矿物,其组成成分并不固定,因此珊瑚礁成分变化往往对当地生态和矿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其元素分析对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和海底探矿等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样品采自中国南海珊瑚岛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南海海域的珊瑚礁样品,确定其无机成分除Ca外也包括Al,Fe,Sr等元素,其钙质含量占绝大多数,为97%左右,其次Sr的含量占2.25%~2.75%左右,S占比0.31%~0.40%,Al占比0.04%~0.13%,Fe占比0.08%~0.23%,剩余为其他元素。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所取样品的元素组成,发现其中一处所取样品存在Co元素。本次实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地区珊瑚礁的组成与南海海底矿藏指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澳大利亚开展了一项特色旅游,用潜艇载着游客潜入海底的大堡礁中去,让游客通过玻璃窗一览海底景色。当然游客也可以身穿潜水衣,脚戴潜水蹼从海面上潜入海底,穿梭于珊瑚礁中,与千姿万态的鱼儿作伴,甚至让它们擦身而过。  相似文献   

16.
南海诸岛珊瑚礁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新的构造运动类型和特征:(1)断裂多为正断层,形成小型断暂和断陷盆地,造成埋藏礁 (2)第四纪海底火山活跃,但忆熄灭,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 山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测、海底取样及实验室测试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发现琼州海峡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存在沙波、沙堤沙丘、冲刷槽、冲刷脊和丘状突起、陡坡、滑坡、珊瑚礁、浅埋岩石、软弱地层等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尤其在琼州海峡中央深槽区,坡度很大,分布着多种潜在的地质灾害,是海底光缆的危险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红树林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地球之肾",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中上部,与珊瑚礁、海草床、海滨沼泽湿地并称为世界四大最富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全世界有80余种红树林。我国有3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厦门及附近海域是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其中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珊瑚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实时性、连续性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珊瑚礁在线监测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海底电缆连接海床基,将观测数据传输至岸基监测站,由岸基控制系统将数据经地面网络转发至监测控制中心,从而实现对珊瑚礁附近海域温度、盐度、深度、叶绿素、溶解氧、PH值、浊度、流速剖面、水下高清视频等要素的长期、实时、原位、在线观测。通过在目标海域现场布放及业务化运行示范,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生态环境数据,对于进一步评估珊瑚礁实际状况、分析群落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近岸海洋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携带的大量物质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珊瑚礁区的SGD特征及其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SGD的珊瑚替代指标以及全球各海域SGD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研究进展,并以南海北部为例探讨珊瑚礁退化的主导因素及SGD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目前珊瑚礁区,尤其是岸礁区长时间序列的SGD动态变化记录的研究极为薄弱;利用珊瑚骨骼的地球化学指标来重建局部海域的SGD通量的动态历史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然SGD极有可能是以南海北部为代表的珊瑚礁区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众对SGD的关注和重视相当有限。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珊瑚礁区SGD及其携带物质通量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进而探讨SGD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影响的关键过程与机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