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 three-component geomagnetic surve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 to 2004 in China including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Comparing the "2005.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with the "1970.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we can see an obvious abnormity in the geomagnetic horizontal component within a range of about 100 km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After the earthquake, we carded out a repeated geomagnetic survey at 21 stations in the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and created a corresponding "2005.0 partially revised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By comparing the above three models, analyzing the geomagnetic horizontal component at the profile in the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and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the geomagnetic data of every stations around the Ms=5.7 earthquake, we have obtained the geomagnetic abnormity associated with this earthquake. Then the geomagnetic abnormity and its 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
用子波分析法分析了Sitka台地磁东向分量1948 ̄1991的月均值资料,这些月均值资料先作预处理,即消除外源场变化的影响,然后再进行子波变换,同时,作者也绘制了(dY/dt)-t曲线作比较。从结果看,本文所用的子波分析法确能较客观地检测出Sitka台60年代末的jerk,但不能很好地检测出70年代末较小的jerk。  相似文献   

3.
陈伯舫 《华南地震》1996,16(2):16-19
利用Y=(Yn-1+2Yn+Yn+1)/4计算香港台1884-1939年Y的年变率,结果显示127年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jerk。用同样方法处理X和Z分量的资料,大致可看出1903.5,1912.5和1926年有三个jerk,总的说来与Alexandrescu等(1995)^7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地磁场Z分量的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河北省及邻区共8个台的绝对磁测Z分量的资料,分析了地震磁场Z分量的年变化。结果是,曲线相对长斜线而言,一年中形成两个峰值,时间在4月份和10月份前后。前年1、7、12月份为低值,7月份最低。相对长斜线的年变量大幅度各台变化不大,有从南往北逐渐加大迹象,但是各台的年变化幅度又随时间而有较大差异。主伙同时间里各台Z分量的变化差异,主要是各地长期变化速率不同引起的。认识了地磁场Z分量这些变化特征和规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太原基准地震台数字化仪器及地磁资料作一准确评价,利用太原基准地震台地磁相对和绝对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收集兰州、乾陵、红山地磁台的地磁资料作为参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基准地震台相对观测仪器M15、GM4运行稳定,能够真实记录场源的变化,绝对观测仪MingeoDIM优于CTM-DI。同时存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和存在背影噪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大连地磁台1985年5种短周期扰动的175个事件,进行最大熵谱和带通滤波处理。所提取较准确的短周期信息反映出大连地磁短周期特征为:(1)5—15分钟周期段的谱存在于各种短周期扰动中;15—90分钟周期段的谱仅存在于湾扰中。(2)大连台的帕金森矢量指向南南西方向。(3)转换函数全年的变化范围A值为0.10—0.20,B值为0—0.10。  相似文献   

7.
黄健 《四川地震》1996,(4):117-121
利用差值对比法,统计以碍并借助计算机图形分析程序,对1993-1995年鲜水河测区流动磁力复测资料进行处理,绘制了地磁总强度变化图,差值变化图及磁场年变速率等值线图。通过对资料的逐一分析,获得了鲜水河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信息及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磁台网的K指数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K指数以0,1,……,9的数字分为10级,以3小时为一时段,简单、直观、清晰地表示出地磁场受太阳微粒辐射而形成的扰动变化的程度。K指数测量是地磁台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区别K变化与非K变化是测量K指数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我国地磁台站从1989年开始用规则日变化SR代替“铁曲线”来识别K变化与非K变化,使测量方法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地磁台站的K频次分布统计指出,在采用新  相似文献   

9.
运用地磁差值年变率方法,对山西北部出现的趋势性地磁异常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差值年变率动态图象作出了解释,并将处理后的差值年变率δF异常结合1999年5月15日山西应县4.6级地震作了对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近年地磁Z分量长期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河北省昌黎、红山等8个地磁台Z分量资料,计算了年均值和各台相对红山台的差值。结果表明,近年内各地磁台Z分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属非线性变化,年变速率逐渐加大,1994—1993年的年变率已是1978—1977年的3倍左右。同时,又反映出各台的差异,有变化速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小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可能对相当范围的地磁长期变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对 1999年 11月 1日山西大同—阳高 5 .7级地震前的流动地磁、日变形态出现的异常及其间不断增强的磁暴进行了分析 ,叙述了用这些异常进行预测预报的过程 ,得出以磁报震可用于短期预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欧洲地泵台站地磁场分量年均值的最新研究,发现其长期变的加速度在1991年前后有一定突变。本文研究了这一突变的时间特征。证明了它的全球性。利用74个地磁台的资料计算了Y分量幅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陕西地区单台Z/H地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陕西地磁台网Sq资料和单台Z/H地磁测深法对陕西地区地下电导率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理想代换导体视探h约为500KM,电导率σ为0.07s/m(周期为12小时),且存在250KM和700KM深度附近的高导层,感应比例尺度实部C^1real和C^2real及内外场之比│Q^1│和│Q^2│似有11年周期变化。各台测定的结果相当接近,和其他方法测定的范围结果基本一致。用冬夏季静日均值结果较春秋  相似文献   

14.
黄颂  姚丽  姜楚峰 《地震》2020,40(3):131-141
地磁低点位移法和幅相法都是地震短临阶段的预报方法, 两者均是通过提取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中的畸变信息对地震的发生给出预测意见, 低点位移法可以提取反相位畸变异常的持续时间, 但虚报率高, 无法确定每次异常的可靠性。而幅相法可以为异常提供定量判定依据。为应对低点位移法虚报率较高的不足, 本文应用幅相法计算2008年至2018年间出现的159次低点位移异常, 提取反映地磁反相位畸变程度的瞬时差值面积均值Sx及残差C, 并以此作为判断震前低点位移异常可靠性的标准。结果显示, 使用本文给出的标准可以将低点位移法的异常报对率从39%提高到70%, 证明了基于幅相法的低点位移异常可靠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提高了低点位移法的实用性。统计结果还显示不同地区震前异常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新疆、 西藏与川滇地区震前异常的Sx、 C的变化范围和均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用通日月均值减去夜均值计算的月均值资料和Sompi谱分析法分析了14个台站的北向分量1年周期变化的振幅向相位,时段为1984-1988年。分析结果显示用P^0n(dnd=1,…,6)复合模式的估算的C值较合理。各台的C值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吉林省长春、盘石、通化等地磁台的急始型、湾扰型短周期事件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台站的转换函数、感应矢量、方位角以及反映地下导体界面的倾角等参数,分析了短周期变化的频率特性,并与有关地区做了相应的对比。结果表明,本省上述地区不存在地磁短周期变化的明显异常现象。此外,根据南从北京、北至满州里等8个地磁台的济料推断:沈阳—大连之间可能存在一条近东西向高导带。  相似文献   

18.
19.
河南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河南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的特征,1996年10月至11月在该地区布设了近似南北向的两条临时测线,东测线由河南信阳至汤阴,西测线由河南西峡至山西曲沃,在测线上进行了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的同步观测,在3min至2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及水平转换函数,通过地磁转换函数的分析,给出了该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空间,周期分布概况。西峡至曲沃测线,除曲沃外垂直分量没有出现反向  相似文献   

20.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解用明 《华北地震科学》1998,16(3):62-66,74
利用河北省及邻省、市共17个地磁台相对观测Z分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日变化。认为,一次较强地震前可能有多次异常出现,日变反向可作为中短期异常,而后出现的日变低点位移,当分界线连续在某区出现,地震可能进入短临阶段。日变反向的极值区附近和低点位移连续汇集地区可能是未来震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多次异常进行追踪预报,可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