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贺兰山NNE向反"S"型构造由一系列褶皱、断裂组成,相互平行,略显斜列。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压扭性,且以压性为主,兼有反扭。对其构造特征、力学成因和成生发展史,前人仅有定性描述。本文从弹性力学角度半定量-定量来求解该问题,并给出一个数学力学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贺兰山NNE向反"S"型构造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2.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了黔西盘关向斜燕山期发生的正、反扭动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复合叠加现象,认为它们是该区煤田后期改造的主要控制构造,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自北向南运动的欧亚板块与自南向北运动的太平洋板块,两者作反时针直扭运动,产生北西、南东向挤压形成北东向褶皱(压性结构面)与北西、南东向张性结构面以及两组扭性结构面;自北向南运动的欧亚板块与自南向北的印度洋板块,两者的顺时针直扭运动,又产生了北东、南西向挤压,形成北西向褶皱(压性结构面)与北东向张性结构面以及两组扭性结构面。正、反扭动构造产生两种复合叠加方式:一是地层不发生偏转的简单叠加形式;二是后期顺时针扭动构造导致先期反时针扭动构造发生偏转,这与该区内岩石地层裂隙、断裂和构造形变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总结雪峰山中段金锑矿区构造控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角度,采用X射线衍射法开展了成矿期控矿构造带的韧-脆性变形岩石且构的研究。根据X射线岵组图特征分析探讨了岩石变形时的力学性质、主应力方位,并结合宏观地质特征对控矿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出NE向构造带为压扭性导矿、控矿构造,运动方向为SE-NW,主压应力属NW-SE系统;NW向构造带为张扭性容矿构造,属NE向的伴生或派生构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学者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中提出的“构造结”现象和相应的构造特征,以及国外学者对西班牙贝蒂克山(Betic Cordillera)构造带的类似观察和认识。认为“构造结”与走滑断层系统伴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构造结”是走滑断层系统产生的地质成因之一。同时介绍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与走滑断裂作用相关的扭张性盆地类型6种和扭压性盆地类型9种。  相似文献   

5.
以大坝煤矿大量的构造统计资料的依据,应用地质力学方法对矿井的构造进行分析,得出矿井主要构造型式有三种:一是NE向构造带,由NE60°压性构造形迹和NNW向张性构造形迹组成;二是“多”字型构造,由NE10°压扭断层、次级褶皱和NEE向张扭性断层组成;三是压扭性帚状构造,由5条NW-SE向压扭性断层组成,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根据矿井构造分布规律,采用“见夹思断”、“右手规则”、“入”字型结构指示法对采掘区的构造进行预测,寻找边角残煤、解释断层交切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丁宝林 《矿产与地质》2006,20(2):138-141,159
双旗山金矿床的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按控矿断裂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力学性质,将控矿断裂分为四类,即NW向压扭性断裂、NE向扭性断裂、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和NWW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受NW向断裂控制的金矿化属片岩+石英脉型金矿化;受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化属蚀变岩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7.
李光勋 《矿床地质》1988,7(4):65-72
矿区内存在纬向和反“S”型两类构造体系,后者的控岩控矿作用十分明显。含矿裂隙以北北西至北西向右行压扭性断裂破碎带为主,层间破碎带为次之。控矿构造主要有斜列式和层间破碎带两类。矿化类型为锡石电气石石英脉型。据花岗岩的含矿性及其与矿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氧、硫同位素、包体测温、热晕和蒸发晕特点等资料综合分析,该矿床是在多期次构造活动控制下,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源的气化-高温热液复式矿床,主要是受反“S”型构造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大田上京矿区“入”字型构造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上京及周边矿区发育有不同性质的“入”字型断裂构造。这些断裂往往表现为张性或张扭性、压性或压扭性,强烈时表现为例转的“拖褶曲”等。压性或压扭性分支断裂带煤层增厚,张性或张扭性则相反。这一规律对指导矿山生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板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板金矿床赋存于闽中前寒武系变质岩中,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控矿构造是在变质岩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蒲洋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之北西 的剥离构造-低角度正断怪系。低角度断层不仅控制了矿体的形态、磁状、规模和分布,其压扭性力学性质决定了交代为主的矿化蚀变类型,而且在成矿过程中也起到地球化学界面作用。硫同规模和分布,其压扭性力学性质决定了交代为主的矿化蚀变类型,而且在成矿过程中也起到地球化学界面作用。硫同位  相似文献   

10.
兰州-民和盆地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兰州 _民和盆地一级构造单元“永登拗陷”内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 ,并从构造形迹组合、基底断块构造、沉积充填序列、时空变化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方面入手 ,论述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沉积盆地发展演化的影响 ,提出青藏高原隆升效应是本区压扭构造形成的动力来源 ,基底断块构造的潜在影响和区域性左行走滑断裂是其发生演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受米生庙复背斜南东翼的近东西向“S”型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赋存在接触部位的古元古界宝音图组和华力西中期花岗闪长岩体内.通过系统总结矿区地质、矿体地质以及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及其交生、围岩蚀变、化学成分特征,认为锌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石英闪长岩侵入岩体关系密切,矿床形成时代为华力西中期,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向构造带的竖移运动提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经向构造带以往大多强调其挤压性与张性特征,近年发现其扭性出具普遍性。在中国西部,作者选取川滇经向构造带中的西昌一元谋断裂、南澜沧江断裂为例,综合该区广泛发育的旋扭构造、反多字型等派生构造,提出了该区经向构造带总体上呈右型扭动;在中国东部作者以山西陆台东西侧的SN向构造为例,依据其派生的多字型、旋扭构造,结合出现在东部平原区的实际现象,拽出其主要为左型扭动。作者将中国经向构造的东左西右扭动,名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零星的遥感图象信息基础上,于“七、五”期间在太行—冀辽区(河北—辽宁)开展了野外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等距相间的大量NNW向主干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带,以及彼此有成生联系的、力学性质不同的各向配套构造,如朝阳、滦河和紫荆关—怀安等三大构造带比较突出,它们共同显示了EWE—WSW或近EW向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由此将新第三纪以来,第四纪达到顶峰而形成的NNW向构造体系厘定为“华北系”。“华北系”的建立,目前在我国东部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4.
湘南“大义山式构造”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湘南“大义山式构造”表现为基底走滑断裂控制的左行发辫状构造,至少经历了早期左行脆一韧性压扭,晚期张性碎裂两个变形阶段,区域上构成郴州邵阳北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的南东段,其构造演变是构造岩浆成矿带构造发展史的缩影。它不权控制了大义山岩体的产出空间,而且是热液型Sn、Sb、Pb、Cu矿床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5.
地质力学按照断裂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将它们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几类。地质力学也不排斥按照断裂两盘相对位移的几何关系将之分为正的、逆的、平移的等等,断裂的力学性质与位移方式两者之间,既有某种依赖关系,又並非简单的对应关系。许多正断层是属于张性断裂,这种张性正断层的形成机理,人们早就熟悉,本文不拟论述。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正断层,其力学性质並非张性,而属扭性、压性或兼具几种不同性质,我们统称之为“非张性正断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T40反射层现今构造应力场、次级凹陷边界二级断裂和次级凹陷内三、四级断裂力学性质及其构造活动样式等分析研究认为:海安凹陷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 70°左右;现今最大主应力为50 MPa左右,现今最小主应力为30 MPa左右。海安凹陷内次级凹陷边界二级断裂现今主要表现为张性或张扭性活动特征,张扭性活动方式既有顺扭也有反扭,并且同一断裂不同部位活动性质存在差异;海安凹陷内次级凹陷三、四级断裂现今也主要表现为张性或张扭性活动特征,张扭性活动方式既有顺扭也有反扭,个别表现为压性和压扭性活动,并且同一断裂不同部位活动性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该区的萤石矿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属于次火山低温热液充填脉型矿床。火山构造洼地周围的环状的张性断层和放射状的压性断层,为矿液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后期的压扭性断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李四光(1953a)创建了结构面的概念,定义为:“为描述和制图的方便,各种结构要素在三度空间的方位可以用结构面表示出来”。李四光(1953b,1999)将结构面按力学性质分为张性、压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五类。陈国达等1978年创建了成矿构造的概念,定义为:“与矿床形成及改造有关的构造”(陈国达等,1985)。叶天竺等(2014)认为,成矿构造与成矿作用有着复杂的组构关系,是既控制了矿体的赋存空间,并提供了成矿作用动力来源的综合系统;同时,成矿作用空间定位涉及岩性、断裂、裂隙、物理化学界面,实质上已经超出了经典意义上的“构造”概念;故根据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为了描述成矿空间位置广泛存在的特殊界面,提出了“成矿结构面”的概念。成矿结构面指成矿作用过程中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也就是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  相似文献   

19.
惠冠洲  牛成民  杨传超  张江涛  关超  王明春  赵婧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03-2023050003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