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地震带构造特征、地震活动频次以及中小学生数量和防震减灾科普队伍体量等现实情况,并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例,通过传统科普教育形式和新媒体科普教育形式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知识讲座、主题研学、知识竞赛及移动互联网直播、在线教育云平台、智慧数字交互体验等7类科普教育具体形式,切实为地震、教育、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中小学校,在开展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助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形式的持续丰富和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群体逐步成为认识地震、敬畏地震、懂得如何防范地震危险的“国之未来”。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地评价防震减灾科普效果、准确分析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在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面向北京市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8.4%的公众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不同人群接受程度不一;公众对地震预报仍抱有较大的期望,大学生和农民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水平较低;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是目前公众获取...  相似文献   

3.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乌兰浩特市民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乌兰浩特地震台走进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组织开展社会问卷调查,从调查对象、内容和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受众不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为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和成效,科普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宣传内容应标准化、大众化。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后续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6.
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的认知情况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鲁西南地区典型城市菏泽市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发现,该地区中小学生总体上在地震科学常识、地震部门工作内容以及避震救助技能和识别谣言能力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部分题目上也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状况。在防震减灾科普的态度和需求偏好方面,97.0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大部分学生还是偏好传统媒体的渠道与形式。另外,在示范与非示范学校、城区与乡镇学校、中学与小学的对比中,发现了明显的群体差异性。本次调查对今后开展山东全省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状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用户细分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储备的防震减灾知识对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防震减灾科普过程中如何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好官方新媒体平台向当地大学生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是地震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形式,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和防震减灾科普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较长、使用场景典型且用途多样化,主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偏爱动画和短视频类的科普作品,最想了解与应用和基础相关的地震知识,对市面上现有的地震科普内容接受度差异较大等结果。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地震部门官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和抖音4个新媒体平台,从发布时限、发布形式、发布内容和平台推广4个方面进行运营策略分析,以期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2020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工作,设计了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受众收获评价、公众满意度和需求等指标,量化衡量防震减灾科普在公众中的触达现状、公众的收获评价、反馈评价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与防震减灾科普的接触较普遍,受众收获评价和满意度评价总体得分较高。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在不同城乡、年龄、学历、职业等层面的群体差异较明显。科普活动的公众接触率相对较低,受众收获评价较高,公众对活动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活动组织管理。科普作品的公众接触率最高,但受众收获评价较低,在促进公众技能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短板,公众对作品形式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内容通俗易懂性。科普场所的公众接触率最低,但受众收获评价最高,对公众知识、技能、意识的提升作用较好。公众对科普场所信息查找便利性的满意度较低,导致科普场所满意度评价低于科普活动和科普作品。分析表明,需重视公众需求和反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效率。  相似文献   

10.
《内陆地震》2005,19(2):169-169
为了不断推进我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会民众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完成了我区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防震减灾科普馆、乌鲁木齐水磨沟地震台和地震活断层剖面三部分组成。其中,防震减灾科普馆由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区、影视区、模拟震动区、地震观测仪器陈列区、自救互救知识区和新疆主要地震构造及地震震中分布沙盘六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