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PHC桩经在穿越深厚砂层过程中常造成桩头、桩身疲劳破坏,从而无法沉桩至设计标高。为综合分析此类工况下PHC桩的可打性,本文通过GRLWEAP软件对穿越深厚密实砂层工况的PHC桩进行打桩波动方程模拟,同时在工程现场开展高应变打桩监测试验。研究发现PHC桩穿越深厚密实砂层除了需要选择合理的打桩系统和打桩工艺外,还须采用引孔措施以及对桩身和桩靴进行必要的加强处理。为穿越深厚密实砂层工况下选用PHC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建设的高速发展,桩基础由于其独特优点,得到了广泛的采用。为了保证设计参数准确,正确分析研究桩的应变、应力分布状况十分重要。文中主要讨论了滑动测微计线法监测桩身应变(内力)的原理、方法;监测桩身应变(内力)、确定桩身摩阻力有其独到优点。还给出了某实际工程静载试桩应变线法监测典型效果。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受制作工艺复杂、桩身结构独特、沉桩阻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 其桩身受力特性的测试存在诸多难点。目前PHC管桩桩身受力测试技术可分为4类:点法监测、线法监测、全分布式光纤监测、准分布式光纤光栅监测。本文对PHC管桩测试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应用现状、相关传感器的安装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探讨了现用于PHC管桩测试技术及安装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的全分布式光纤监测与光纤布拉格光栅准分布式监测拥有更高的测试精度、更广的监测范围、更好的监测效果。光纤与桩身的变形协调、埋设光纤存活率、安装对桩身性状的影响等问题是未来PHC管桩桩身受力测试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徐变作用能够增大桩身弯曲变形,占用设计冗余。增大受拉侧混凝土裂缝宽度,降低结构耐久性。由于抗滑桩嵌固段属于隐蔽工程,无法及时发现此类问题,故将会对防治工程造成安全隐患。本文采用在抗滑桩埋设应变计,定期监测桩身应变数值的方法,研究了悬臂式抗滑桩在成桩后至一定时期内的实际受力变形情况。特别是对工程运行初期混凝土徐变作用下的桩身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提出了抗滑桩设计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振动沉管灌注桩是建筑工程中常见桩选择之一,沉管桩随着土层较大变化易受到挤压而倾斜。沉管桩桩身缺陷可根据采得波形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在无法确定其为何种缺陷时,可以采用开挖探查的方式,直接观察桩身的缺陷。同时可用高应变测试方法,得到基桩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桩端沉降测量和试桩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桩在传递上部荷载与地基土之间产生的应力应变过程,表现为桩的弹性杆件和地基土的弹—塑性变形特征。从而对受荷桩,尤其是长柱和超长桩的应力应变特征有了更切合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复杂地质条件滑坡抗滑桩工作状态下的受力变形研究仍不够充分。为了研究江顶崖堆积体滑坡抗滑桩的桩身响应,在抗滑桩内布置弦式钢筋应力计和埋入式应变计,对抗滑桩进行长期桩身应力-应变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抗滑桩全桩弯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建立模型对抗滑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到的单根钢筋最大应力为112.5 MPa,远小于设计值,弦式应变计最大应变为34 με;建立的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计算模型较为可靠,可用于类似工程中;有限元软件计算所得弯矩小于设计弯矩,两者变化趋势相同;抗滑桩目前处于安全状态,滑坡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嵌岩桩残余应变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长俊  王星华  夏力农 《岩土力学》2008,29(11):3095-3098
通过对2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人工挖孔)加载前应变状态连续监测,初步分析了桩身残余产生的原因、分布规律和对桩受力性状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1)混凝土的干缩是产生残余应变的主要因素;(2)桩身的残余应变随空间和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但诸多施工因素(如爆破,地下水和浇注方式)会使其分布不均匀或弱化桩侧岩石的约束力;(3)桩身局部的残余应变会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而产生裂缝,失去对桩身钢筋的保护能力,并且桩身整体收缩会减小桩端与地基的接触力。以上结论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静力触探估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上海现行规范,在利用高应变动力测试获得单桩极限侧摩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的基础上,提出静力触探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修正公式,并对其中的修正系数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修正系数的统计结果。为减少高应变动力测试可能带来的误差,利用静载荷结果对所得的修正公式进行再次修正,并最终获得由静力触探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公式。工程实例验证表明,用所得公式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结果精度更高,从而为研究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朱友群  朱鸿鹄  孙义杰  施斌 《岩土力学》2014,35(Z2):695-702
管桩施工过程中常出现桩身裂缝、爆桩等病害。将具有实时动态监测功能的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准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和具有分布式监测功能的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联合应用到管桩打入过程中的监测,提出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管桩打入过程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BG传感技术能够较好地动态监测打入过程中桩身应变变化特征,反映桩身不同部位随不同深度应变变化规律;BOTDA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较好地监测管桩在打入过程中暂停(接管)状态下桩身应变变化特征;根据应变变化分析管桩受偏心荷载程度,分析管桩是否出现裂缝、破坏等病害,研究管桩打入过程中桩土作用规律。试验结果还表明,FBG联合BOTDA光纤监测技术在管桩打入过程中监测管桩质量具有广阔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夏建平  肖国元 《江苏地质》1997,21(2):107-110
叙述了利用小应变动测法和静力触探检测深层搅拌桩的桩身质量及承载力的基本原理、工作的程序和有关成果。实践证明,这种组合方法检测桩基的思路是可行的,工程已予验证。探讨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应变法在人工挖孔嵌岩桩检测中的应用,说明在充分考虑嵌岩桩工作机理的前提下,进行嵌岩桩承载力分析、动静对比以及与《规范》计算结果的比较,应用高应变法检测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承载力是可行的、也是可靠的,并且所测得的桩身上部桩土阻力和嵌岩段侧阻力是准确的,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应变动力试桩法对端承管桩检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应变动力试桩法对端承管桩检测准确性低的问题,结合多年实际检测经验,归纳总结出端承管桩在土中的各种受力特点及其实测曲线特征,进行对比分类及分析,提出对该类桩的测试要点以及分析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4.
曾文伟 《铀矿地质》2003,19(4):252-254,241
本文对水泥土桩强度的影响因素和低应变动测与水泥土桩强度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低应变动测法在水泥土桩质量检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应变动测试验和静载荷试验,对深厚软土地基中PHC管桩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深厚软土地基中超长PHC管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高应变动测试验和静载荷试验得出的极限承载力结果很接近.在深度小于30 m时,动静试验所得的侧摩阻力比较接近,但是随着深度的加深,动测试验所得的侧摩阻力比静载试验要大.  相似文献   

16.
应用高应变动力试桩法确定桩端土的极限承载力是动力触探领域中的一种好方法.运用高应变动力试桩法,可以获得桩在打入过程中的每一锤击下的桩端阻力,即桩端土对桩的端承力.用该力除以桩端的横截面积,即可求得桩端土的极限承载力.结合每一锤的贯入度(或每一锤时桩的入土深度),还可获得桩端土承载力随深度连续变化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宝建  李光范  胡伟  赵菲  金燦起 《岩土力学》2015,36(Z2):629-632
基于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基的弯矩沿深度呈由上向下骤减的规律,将桩的上部设计为抗弯性能良好的钢管桩而下部为抗弯性能较弱的PHC桩,并选择适当的部位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两种桩型。在现场进行锤击试验、水平承载力试验和连接部位抗弯性能试验,将复合桩的压应力、拉应力和水平承载力与材料允许值对比比较。结果表明,所选择的材料复合型桩充分发挥了材料性能,尤其在水平承载力方面表现突出,且不同材料桩型连接部位性能良好。试验结果为桩基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钻孔压浆桩的承载特点及单桩承载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孔压浆桩是一种新型端承-摩擦灌注桩,其承载能力要明显高于其他钻孔灌注桩。根据与相近场地条件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测桩结果所作的对比分析,钻孔压浆桩可以形成较高的侧摩阻力,在极限荷载中,侧摩阻力的构成比达65%~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