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予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予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予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boI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予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 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c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连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今 ,人们把地震预报与防灾对策比喻成汽车两侧的轮子。自 1 96 2年《日本的地震预报现状及推进计划》草案发表后 ,美国、前苏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 1 975年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震惊了整个世界。在地震预报由研究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的时候 ,日本颁布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大震法 ,1 978) ,这是以预报为前提 ,首次将灾害对策立为国家的法律。但是 ,由于 1 992年虽已作出警报但却以失败告终的美国加州帕克菲尔德地震 ,以及 1 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没能作出临震预报这 2个失败的例子 ,使人们误以为地震预报研究确确实实到…  相似文献   

5.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于1982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是为“国际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1982年9月于北京召开)准备的一本专著。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66—1976年中国大陆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了九次(邢台、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松潘)7级以上的大地  相似文献   

6.
据美国《时代周刊》1980年12月8日“科学栏”登载一篇题为《预报地震:一种没有把握的艺术》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次预报再一次表明地震预  相似文献   

7.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8.
《地震》2001,(4)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以交流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和预报研究成果 ,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预报实际中的应用为办刊宗旨。它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 ,数据可靠 ,条理清晰 ,文字精练。论文一般不超过 80 0 0字 ,插图不超过 6幅为宜。“研究简报”类文章一般…  相似文献   

9.
《地震》征稿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2001,21(3):104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以交流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和预报研究成果 ,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预报实际中的应用为办刊宗旨。它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 ,数据可靠 ,条理清晰 ,文字精练。论文一般不超过 80 0 0字 ,插图不超过 6幅为宜。“研究简报”类文章一般…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1.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曾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据统计,从1975年9月至1982年9月的七年时间里,先后有28个国家的35个团次共133位外国专家学者考察过海城地震现场。本文以下述的七个小标题概括汇编了国际地震学界对海城地震预报的反映:1.“我的猜疑消除了”;2.“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3.“前震群对预报海城地震具有特殊意义”;4.“地壳形变为预报提供了最早的线索”;5.“地下水异常对预报起了重要作用”;6.“动物异常在海城地震预报中开阔了科学家的眼界”;7.“地震预报还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相似文献   

12.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已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率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约80万字。第一篇,绪论。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  相似文献   

13.
自国家地震局1982年以(82)震发办字第245号文件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地震年鉴)的通知》至今,《中国地震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包括1949—1981年版补编本),共计1780万字,35110册。这22卷《中国地震年鉴》全面地记载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建国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进程,真实反映了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刊《国际地震动态》系地震科技情报动态研究类中文刊物,附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和“主要文章摘要”。本刊办刊的宗旨是把它办成了解国际上和国内外地震科研工作和动态信息的一个窗口,同时并成为宣传和交流地震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喉舌。它的主要特色是在报道内容上兼顾我国地震工作的三大主要方面,即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和地震社会学;在每期刊登的文章中,中国地震专业学术研究、地方地震工作和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研究的综合汇编类文  相似文献   

15.
《地震》2006,(1)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  相似文献   

16.
《地震》2007,(1)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  相似文献   

17.
《地震》2006,26(2)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  相似文献   

18.
《地震》2007,27(4)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  相似文献   

19.
据日本《读卖新闻》1977年6月8日刊登该报发自大阪的题为《准确的中国地震预报》的消息:在发生了唐山地震以后,第一个访问了中国的日本科学家代表团——日本地震学会派遣的地震学者访华团(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铃木次郎为团长)一行八人,于6月7日下午回到日本。该团副团长表俊  相似文献   

20.
《地震》2007,27(3):124-124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