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成都平原典型土系分类与其生产性和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国际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单元的划分原理和方法 ,研究建立了成都平原的土系。本文介绍了其中的长丘系、水口村系和界牌系等三个典型土系 ,并分别划分了其所属土族。通过研究土系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的生产性能 ,使土系划分在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上更有实用性。同时在土族划分上采用土壤微形态技术 ,使其划分依据更科学。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土壤基层分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贡嘎山东坡亚高山林区土壤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贡嘎山东坡海拔2200一3600m的亚高山林区,有原始森林(包括成熟林和过熟林)、次生林、新生林和砍伐迹地等林地类型。研究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对了解该区土壤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分别采制上述不同土壤类型或林型下的土壤表层和表下层的原状土祥,制取土壤薄片,进行土壤微形态学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贡嘎山亚高山不同土壤或林型下的土壤,在土壤细粒物质、土壤骨骼颗粒和矿物、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微结构等微形态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差异。从这些土壤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演化特点和趋势及与生态环境条件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应用土壤系统分类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主要土壤的土壤铁铝特性、弱腐殖质化(层)特性、变性特征、岩性特征等诊断特性。据此提出了当地高级分类单元的土壤系统分类(草案)。分析了主要土壤的剖面特征和理化性状,并对亚类以下分类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5,20(4):10-13
在对漳浦样区开展土系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土系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样区11个土系的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土壤质量的空间演变规律.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质量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对漳浦样区开展土系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土系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样区11个土系的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土壤质量的空间演变规律.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质量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将北京百花山地区的16个土壤剖面分类为10个土系,并将这16个土壤剖面分别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地理发生土壤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参比,结果表明,土系与土种单元在性质上基本一致,以它们为基础进行大比例尺调查制图所得图斑也必然相似;而在土系与土种以上的分类阶层,因为所使用的分类标准不同,两个分类系统划分的分类单元和据此进行的制图图斑则不一样;以土类为基础进行小比例尺制图,使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只能复区制图,而使用地理发生土壤分类系统则可以单区制图。  相似文献   

7.
杨青  刘吉平 《湿地科学》2007,5(2):111-116
在对湿地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湿地土壤的独特规律,参考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标准、美国土壤分类标准和中国最新的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对中国湿地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成土过程、人类活动、有机物的含量、土壤化学物质含量、地貌条件等因素,将中国湿地土壤划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个级别。对中国湿地土壤分类的研究,有利于湿地科学研究中对土壤的认识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对土壤分类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西部灌口组(K2g)紫色雏形土的特征与分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就四川盆地西部白垩系灌口组(K2g)母岩发育紫色雏形土的特征及其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发现盆西K2g紫色雏形土在理化性,肥力和生产性上都有一些特点。采用专家系统建立了紫色雏形土基层分类指标体系,提出以三维指标进行土壤基层分类的新方法,以此对该土壤土系划分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9.
结合区域基层分类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土壤形成特征的概念,指出它们既是土壤基层分类的鉴别标准,也是决定区域土壤基础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典型区域土壤形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在基层分类和土壤质量评价要素中的共性和应用,指出这有助于全面地理解土壤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耕层养分状况。介绍了服务于土壤基层分类和质量评价的公用数据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福建山地土壤的系统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福建山地土壤在我国亚热特山地土壤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根据武夷山、梅花山、鼓山等山地的19个土壤剖面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数据,鉴定了福建山地丘陵主要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美国土壤系统分类(USST)以及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分类参比,同时阐明基于土壤系统分类制的福建主要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亚热带山地丘陵区的应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1.
对分布在湘浙赣滇川诸省的紫色土进行了微形态比较研究.紫色土共同的微形态特征主要是粗骨化微形态、以碎屑聚积状垒结和沙粒聚积状垒结为主体的微垒结类型等.就紫色土的系统分类的诊断特征中增加上述微形态特征和指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判断紫色土肥力状况及其退化现象的微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四川盆地西部丘陵地区分布的几种黄色母质发育的土壤,以系统分类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类,并与现有发生学分类进行参比,代表性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分别被划归富铁土、淋溶土和雏形土等3个土纲。分类系统更科学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大巴山北坡垂直带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允格  李岗  邵明安 《山地学报》2000,18(5):415-421
通过野外考察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确定了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结果表明大巴山北坡各垂直带土壤在系统分类中可划归2个土纲的6个土类,系统分类中土壤的分类位置与发生分类位置并不具有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以土壤发生学作指导,阐述了我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砂质新成土是新成土纲中具有砂质沉积物岩性的土壤,相当于我国过去土壤分类中的"风砂土",是指风成砂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其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流沙上的成土阶段、半固定沙上的成土阶段和固定沙上的成土阶段;具有细土累积、结皮形成和有机质聚集三个成土特点。砂质新成土的控制层段的深度标准规定为1~2m。砂质新成土亚纲可以划分为:寒冻砂质新成土、潮湿砂质新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和湿润砂质新成土等5个土类,在土类之下,又可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征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永冻寒冻砂质新成土等22个亚类,并列有检索系统。最后,以砂质新成土的土类为单元,论述了其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改造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地理学报》2004,59(6):998-1011
在野外土壤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伏牛山南坡土壤组成和性质垂直分异、土壤类型划分以及亚热带北界问题的讨论。研究表明:(1) 调查断面上土壤表层HA/FA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且均小于1,海拔900 m左右土壤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最低;随高度增加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先下降后上升;海拔900 m以下的土壤中均有明显的黏化层,向上土壤黏粒淋溶淀积逐渐减弱;海拔900 m以下的土壤土体风化程度高,大部分氧化物的平均迁移系数和土体淋溶率小于1,土体Saf小于5.06,淀积层游离铁含量大于20 g·kg-1,铁游离度大于40%,具有弱富铁铝作用,剖面中出现明显的铁锰新生体,而向上土体风化程度减弱,不发生富铁铝作用,剖面中不出现铁锰新生体。(2) 伏牛山南坡海拔550 m以下出现黏磐黄褐土 (饱和黏磐湿润淋溶土),550~950 m出现普通黄棕壤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950~1900 m出现棕壤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或暗沃简育湿润雏形土),1900 m以上出现暗棕壤性土或草甸暗棕壤 (暗沃冷凉湿润雏形土)。(3) 伏牛山南坡亚热带北界约在海拔950 m。  相似文献   

16.
Pedodiversity and pedogenesis in Zayandeh-rud Valley, Central Ira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geomorphic hierarchical downscal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forms and processes forming the landscapes and their subdivisions in the main region of Zayandeh-rud Valle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soil heterogeneity and to check if K-entropy would be a good measure of soil evolution. Soil diversit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considering soil families as individuals of soil entities in each geomorphic or taxonomic category level. Pedodiversity indices were used to follow the trend of soil and landscape evolu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entropy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and pedo-richness versus increasing area were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soil–landscape evolution on complexity of soil patterns in different geomorphic surfaces. Entropy–age relationship was studied to check the pedogenetic pathways responsible for soil landscape evolution. The soil diversity increases as geomorphic and taxonomic hierarchy levels decrease. The diversity indices were high when the sequence of soil horizons in a homogeneous family was also investigated. An increase in K-entropy of soil and landscape during time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of soil divergence evolution, whereby differences in initial conditions or local perturbations, and dynamic instability appear to have produced more variable soils and landscape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7.
泾河中游古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应用偏光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等手段,结合理化分析,研究了泾河中游古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古耕作土壤是中壤土;骨骼颗粒磨圆度好,以石英、长石等不易风化矿物为主,并含有石英复合晶、石英或长石的扁平状单晶等外来物质;细粒物质主要是粘粒和次生方解石。古耕作土壤的基本微垒结为海绵微垒结;根孔、虫孔发育,裂隙不发育;土壤形成物主要是铁质粘粒浓聚物和不同形式的次生方解石;前者的丰度和铁质浸染强度高于表土层和母质层。光性定向粘土极少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子同  陈鸿昭 《地理科学》1996,16(4):289-297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已确立的14个土纲中,有6种呈现出规则性连续分布,还可以划分出干旱、干润和湿润三大系列的土壤,其它8种构成地域性间断分布。此外,在山地还表现出土壤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