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是风雨的故乡,海面上流急浪涌、飓风台风已为众所周知,但海洋底部很不平静的事实则少为人知。类似飓风的激流却一年到头都在海底爆发着,这些激流能推动着海水以每秒高达50厘米的速度流动.犹如强大的龙卷风旋转着横扫海底。它们不仅冲垮科学仪器,毁坏海底通信电缆,甚至危及石油钻井平台、某些神秘的水下世界。海洋学家把这些激流称为海底风暴。在某些海底区域中,每年爆发的海底风暴达5~10次。  相似文献   

2.
粉质土海岸微地貌形成及泥沙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渤海湾粉质土海岸中的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塌陷凹坑地貌形成、埕岛海域海底电缆中断、黄骅港外航道泥沙骤淤、东营港航道开挖试验段淤积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该类海岸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认为风暴期间在强烈的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粉质土在趋于液状化过程中强度降低,被波浪剪切形成振荡滑动,导致运动泥沙的异常增量。因此,在研究粉质土海岸泥沙运动问题中,应注意考虑由于海底粉质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而造成的泥沙侵蚀或淤积量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问世,海底居住室应运而生。它为人类在海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幽雅的人工环境,成为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在海底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潜水员的水下基地。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26小时。9月14日,法国的“大陆架1”号海底居住室  相似文献   

4.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本文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的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的重新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灾害地质由于风暴浪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运动而形成,液化后土体运动形式与波浪运动一致,液化土体运动造成的土颗粒分异而使地层重新层化,并初步指出了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在地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山岛以东近岸海域水下沙丘及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我所对东山岛海域进行海底地形、底质调查、水文泥沙测验时发现:1)沿东山岛一古雷半岛的NNE、NE向断裂在海域呈现为落差可达20m左右“V”字型深糟;2)在东山岛东部10m等深线以东海域发育众多的水沙丘群,水深15m左右有一地形坡折线,水深20~25m海底为水下一级阶地。据底质粒度、石英电镜扫描、重矿物、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表明,水下沙丘群分布区的沉积为准残留沉积,水下一级阶地及水下沙丘为早期滨岸的准残留地貌作,又受到后期现代水动力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的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的重新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灾害地质由于风暴浪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运动而形成,液化后土体运动形...  相似文献   

7.
黏性泥沙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广泛分布,其在外部载荷作用下易引发泥沙淤积、冲刷、海床流化等问题,对港口、航道、海底管线等工程设施构成巨大威胁。利用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所取海底表层沉积物,制备不同固结时间和不同含水率的高浓度黏性泥沙样品。采用R/S流变仪,对所制备高浓度黏性泥沙样品进行全剪切速率下的流变试验,分析黄河水下三角洲高浓度黏性泥沙流变特性及含水率和固结时间对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黏性泥沙在剪切荷载作用下流化失稳,发生相态转化;屈服应力在固结120 min后增加了35%;含水率50%以上高浓度黏性泥沙在高剪切速率下表现出剪切增稠行为,且随含水率增加剪切增稠行为越明显;Power模型适用于含水率大于50%的高浓度黏性泥沙在高剪切速率下的流变行为。本研究可为海底黏性泥沙运动过程数值模拟与海底重力流等灾害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水下摄影在研究海底的许多方法中开始占着重要地位。这种方法为海底表面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水下摄影可以判断底栖动物区系的质和量的组成,以及它们的栖息条件。海底摄影测量也许是研究海底动物生存活动痕迹的唯一方法,这种痕迹在用取泥器和拖网获得的样品中照例是完全不会保留的。现代海底动物区系痕迹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地质学家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军方的全球深海监听系统是“冷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它包括无数个水下传声器和敷设在各大洋的5.5万公里的海底电缆。水下听音器不仅能够记录水下发动机的噪声,而且可以记录水下地震、火山喷发及鲸发出的声音。美国人凭借这套系统跟踪前苏联水下及水上船舰的航迹。目前世界紧张局势已趋缓和,军方逐决定向专家学者提供这套价值昂贵的系统所收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浅层地震和钻孔资科,将澳大利亚东南部研究地区高能波控陆架风暴沉积分为直立风暴层、叠瓦状风暴层、无序风暴层、水平风暴层和纹层状风暴层等五类。各类风暴层及风暴层与非风暴层组合而成悬移风暴层序、悬移-推移混合风暴层序和推移风暴层序三大类。中陆架风暴沉积与现今近岸和水下岸坡相似,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属海岸带,风暴沉积厚,底板埋深大,组成物质粗。推断中陆架风暴沉积当形成于冰后期海侵、该地带处在近岸带和水下岸坡环境时,此时海面上升速度可能减缓,或趋近于零,甚至可能有短时间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法国国家海洋开发中心和DTCN于1984年联合研制成功了“SM97””号新型载人潜水器,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由于该潜水器的下潜深度为6000米,能直接考察世界上97%的洋底,故命名为“SM97”号。它能以1节速度在海底潜航15公里,同时采集岩石、泥沙、热液矿床样品等,亦可进行水下摄影和录像。该潜水器是在法国著名的载人潜水器“西亚纳”号的基础上,总结了十多年的实践经验,经过改进设计的。“SM97”号潜水器从制造工艺和基本性能上都大大优于法国著名的载人潜水器“西亚纳”号,并将接替法国海军的“阿基米德”号潜水器的工作,成为法国深海调查,作业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许多人会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海底也许真的有“人类”存在。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摄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1963年,美国潜艇在波多黎各东海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水底船”,时速可达280千米,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当时美国海军分头派出了驱逐舰和潜艇追踪了4个小时,最终“怪物”消失得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浅层地震和钻孔资科,将澳大利亚东南部研究地区高能波控陆架风暴沉积分为直立风暴层、叠瓦状风暴层、无序风暴层、水平风暴层和纹层状风暴层等五类.各类风暴层及风暴层与非风暴层组合而成悬移风暴层序、悬移-推移混合风暴层序和推移风暴层序三大类.中陆架风暴沉积与现今近岸和水下岸坡相似,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属海岸带,风暴沉积厚,底板埋深大,组成物质粗.推断中陆架风暴沉积当形成于冰后期海侵、该地带处在近岸带和水下岸坡环境时,此时海面上升速度可能减缓,或趋近于零,甚至可能有短时间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一)海底战场人们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发现,海底资源及海床矿藏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海洋的经济价值使人们将目光从陆地、太空转向海洋。同时,水下空间和海底也可以布置重要的战略导弹核力量,它对陆战区和海战区的作战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军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诱人的海底战场。海底可以配置一系列作战系统的作战设备。在深水区,可以建设供居住的水下基地。这些水下基地可以作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铁山港湾的潮间浅滩、潮流冲刷深槽、潮流沙脊、水下拦门浅滩、水下岸坡和海底平原等水下动力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碎屑重矿物的分布特征,阐述了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16.
据一些海洋考察史记载,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风暴是造成海滩剧烈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观测环境的恶劣,目前极少有风暴过程中海滩响应的现场高频观测工作。本研究在2018年台风“贝碧嘉”期间对徐闻青安湾海滩开展了历时6天半的高频观测,获得了全时水动力要素和164组逐时海滩滩面高程变化数据。通过分析表明:(1)青安湾海域风暴增水及波浪受控于海南岛?雷州半岛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台风“贝碧嘉”的多变路径,增水稳定在0.38~0.5 m之间,而波高先由0.78 m衰减至0.43 m,再增加至0.56 m;(2)海滩剖面地形变化总体表现为滩肩侵蚀,形成水下沙坝,滩肩响应过程分为快速向下侵蚀、缓慢侵蚀至最大值、振荡回淤恢复3个阶段,台风期间滩肩振荡恢复幅度可达最大侵蚀深度的1/4;(3)海滩的风暴响应过程主要由4个模态耦合而成:第一模态体现大潮滩肩侵蚀生成水下沙坝过程;第二模态体现风暴滩肩侵蚀,补偿大潮滩肩侵蚀位置和进一步促进沙坝形成过程;第三模态揭示了波浪二次破碎位置的上冲流和离岸底流使泥沙发生双向输移过程;第四模态表明台风大浪使得碎波带内泥沙大量悬浮,在沿岸流和离岸流作用下部分悬沙进入深水区,可能造成海滩泥沙的永久亏损。  相似文献   

18.
20 0 0年 1 2月 5日 ,在装备了“阿尔文”号水下带人装置的“阿特兰蒂斯”号科研船上 ,美国考察团发现了海底浅色碳酸盐热液构筑物 ,其形状类似柱子。其中某些柱子的顶部和壁部被所谓闪光水或不匀波纹的温暖 ( 40~ 75℃ )溶液冲刷着。含碳酸盐构筑物的海底地段被命名为“被遗弃城市” ,这是由于缺失其他活动热液场所特有的海底动物聚集。“被遗弃城市”热液场位于北纬 3 0°,离大西洋中脊与阿特兰蒂斯转换断层交叉点 1 5km处。该区洋壳的年龄为 1 50 0ka。阿特兰蒂斯地块从转换断层附近海底 3 80 0m深处上升至不到 1 0 0 0m深处。应该说 ,…  相似文献   

19.
杨顺良  骆惠仲 《台湾海峡》1996,15(4):324-330,T001
1990-1991年,我所对东山岛海域进行海底地形,底质调查,水文泥沙测验时发现:1)沿东山岛-古雷半岛的NNE,NE向断裂在海域呈出为落差可达20m左右“V”字型深槽。2)在东山岛东部10m等深线以东海域发育众多的水沙丘群,水深15m左右有一地形坡折线,水深20-25m海底为水下一级阶地。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海底沙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北部水深100~250 m的陆架和陆坡斜坡海底分布着大片沙波地貌,本文采用底形相图参数近似计算和泥沙起动流速2种计算方法,结合海底微地貌的实际形态,研究了沙波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认为,区内的沙波为现代沉积地貌;控制沙波形成发育的主要水动力因素是潮流与风暴条件下风海流的叠加;区内泥沙颗粒粒径适宜,海底坡度平缓,有利于海底沙波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