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胶州湾遥感研究——Ⅰ.总水域面积和总岸线长度量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高分辨力卫星遥感资料(TM861105,TM881025)为依据,量算胶州湾现有总水域面积和总岸线长度,给出历史变迁趋势。结果表明,胶州湾现有(1988年,下同)总水域面积为(390±7)km~2,近60年(1928—1988年)来缩小170km~2;1971年以来缩小62km~2,其中1986—1988两年间急剧缩小13km~2。胶州湾现有总岸线长度为(207±1)km,20年来呈增长趋势,总增长20km,其中1986—1988两年间急剧增长15km。变化最大的岸段为西北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遥感研究Ⅱ.动力参数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从卫星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平均高潮线水域面积和水边线水域面积推算零米以下水域面积,以及结合潮位实测资料推算海湾纳潮量与沉积速率的方法,得出胶州湾现有(1988年)零米以下水域面积为257km~2、纳潮量为9.48×10~8m~3。这些数值比历史数据减小。胶州湾1963—1988年间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4cm/a,是1915—1963年间的2.7倍。文中还对湾口最大涨潮流速的推算方法进行了探索,应用于胶州湾得出最大涨潮流速为1.2m/s,也比历史数据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3.
太湖围湖利用与网围养殖的遥感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的生态环境一直倍受关注。本文采用遥感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太湖1988~2003年期间的围湖利用面积和东太湖1990~2003年期间网围养殖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期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8.3258km2;1990~2003年期间,东太湖网围养殖的面积增加94.0129km2,2003年网围养殖面积达106.4702km2,已占东太湖水面面积79.3%。对大规模围湖利用和过度网围养殖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当前太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137Cs示踪法研究太湖流域土壤侵蚀分布与总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太湖流域不同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分布,初步估算了太湖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相同时,丘陵山坡中点的土壤侵蚀速率与整个坡面的平均值相近;太湖流域山坡中上部以自然坡地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仅为186.6t/km2.a;山坡下部以茶园种植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为3898.5t/km2.a。平原区水田的侵蚀速率与其到山脚的距离正相关,随距离的增大由堆积转变为侵蚀并逐渐增大,山脚水田堆积量和湖岸水田侵蚀量分别为2585.9和6325.7t/km2.a,平均侵蚀速率约为1869.9t/km2.a。太湖流域土壤侵蚀总量约为3446.7×104t,流域土壤侵蚀导致的输入太湖的泥沙量年均约为34.5×104t,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土壤侵蚀是太湖泥沙输入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太湖流域土壤侵蚀与湖泊沉积通量定量关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1984~2016年间的3个时期遥感影像及潮汐潮位资料,利用相同潮位对比法,分析了胶州湾潮间带的面积及质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30a来胶州湾潮间带减少明显.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52.80 km~2,2001~2016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8.10km~2.潮间带质心偏移最明显的区域为黄岛地区.1984~2001年该区域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量达1 061.48 m;2001~2016年该区域质心向东北方向偏移达2 881.64 m.在不同时间段内,引起潮间带面积和质心变化的原因并不相同.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的减少和潮间带质心位置的偏移主要是由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盐田的建造引起的;而2001~2016年潮间带面积的减少和潮间带质心的偏移主要是由于盐田、养殖池废弃,代之以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引起的;除此之外,河口泥沙淤积、冲刷等现象也对潮间带面积的变化和潮间带质心位置的偏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上海大陆岸线的最新变化,以5年为间隔,选取1988~2019年间的近30年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多尺度分割和光谱分割相结合的分割方法,提取影像中研究区域的水边线,并利用同年不同时相的水边线和平均大潮高潮位数据进行潮位校正,获取相对准确的海岸线位置。使用线性回归速率方法(LRR)对大陆岸线的外扩距离和速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同时对上海大陆岸线长度和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2019年,上海大陆岸线总长度增加了10.4km,增幅达5.19%,长度变化呈“减增减”的趋势。海岸线的平均外扩距离为1.35km,平均LRR值为50m/年,外扩距离最大处位于南汇嘴。上海大陆沿岸总的新增土地总面积达到220.39km2。  相似文献   

7.
利用6期卫星影像数据,提取出1981—2014年间不同时期台州湾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长度及岸线属性等信息。通过Arcgis空间分析,以各时期岸线长度、岸线属性和陆域增长面积为数量指标对海岸线的时空变迁过程进行反演,并对台州湾大陆岸线变迁的特点和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期台州湾大陆岸线变化显著,岸线长度增加17.5km,增幅约13.5%,受围垦工程"裁弯取直"效应影响,人工岸线在2000—2009年大幅减少,呈震荡增长趋势;自然岸线长度整体呈缓慢减少趋势,然而,由于大规模连岛围垦工程使得自然岸线在2009—2014年增长10.8km。由岸线变迁引起的陆域增长面积约177km2,海岸变迁的主要驱动力为台州湾海域大规模的围垦造陆工程。长期以来,以滩涂及近海优良自然条件为依托进行的围垦填海工程是台州湾岸线逐年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乐清湾水域纳潮量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5年以来的不同时期水深地形数据和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乐清湾岸线和不同特征值水深所围水域面积的历史变化进行研究,根据GIS技术计算乐清湾近50年的不同水域面积的演变特征。利用实测地形资料和水文数据建立乐清湾海域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分析乐清湾水域纳潮量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乐清湾海域纳潮量近50年减少3.16×10~8 m~3,2013年较1965年减少17.69%,年均递减速率由0.06×10~8 m~3/a增加至近年的1.96×10~8 m~3/a;(2)海湾不同区域围填海造成相应海区水域面积的缩减,但纳潮量对水域面积改变的响应程度有显著差别。内湾滩涂围垦对乐清湾不同湾区纳潮量影响十分有限,外湾围垦对纳潮量的影响由外湾向内湾明显递减。漩门湾二期工程显著改变乐清湾的潮流形态,造成各个湾区纳潮量均出现大幅度的调整。本研究可以为海湾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预测海湾的发展趋势提供量化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采用目视判读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鸭绿江河口湿地1983年、1995年和2007年的格局变化,揭示了其结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至2007年间,鸭绿江口湿地总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湿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自然湿地面积以4.16km2/年速度显著减少,而人工湿地面积以23.43km2/年速度大幅增加;湿地主要的增加来源是水稻田和养殖场,主要下降湿地类型为滩涂和芦苇;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是鸭绿江河口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导致湿地生物生存空间减少,湿地自身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91年、2000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开展了近20余年唐山市海岸线的变迁及驱动力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①1991—2015年间唐山市海岸带岸线总长度从273 km增长到449 km,年平均增长7.33 km;②1991—2015年间唐山市岸线利用类型增加了3类,人工岸线长度增加了190.36 km,占比增加了6.22%;③工业用岸线为增长最快的岸线,长度从15.32 km增长为221.00 km,增长了205.68 km,渔业用岸线为减少最快的岸线,长度由222.72 km减少为158.60 km,减少了64.12 km;④唐山市海岸带淤积面积为4.0×105 hm2,侵蚀面积为670 hm2,岸线平均变化速率为605.44 m/a;⑤曹妃甸港区、京唐港等建设是导致唐山市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疆艾比湖湖面波动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艾比湖为西北内陆封闭湖泊,湖泊面积变化反映了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通过艾比湖历史时期及近期湖面波动特征研究,对近期湖泊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近50年来艾比湖湖面经历了两次大幅度变化,20世纪60年代湖泊面积的大幅度萎缩与21世纪初湖泊面积的大范围扩张。近期艾比湖湖面扩展与流域降水增加密切相关,而20世纪60年代湖泊面积的萎缩主要受流域农业灌溉耗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气候历史演化的角度(没有人类活动作用)分析,类似目前的气候条件,艾比湖湖面以较稳定地保持在1000~1500km^2内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12.
云南属都湖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属都湖Esdr1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等指标研究,利用137Cs建立年代标尺,结合文献和降水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7~14 cm(1958—1970年)沉积物中粗颗粒的砂含量和磁化率值急剧增加,分析应是20世纪50年代末流域大面积砍伐森林,强烈的水土流失所致;14~8 cm(1970—1988年)沉积物粒径变细,磁化率值降低,指示流域植被逐渐恢复,流域侵蚀减弱;8~0 cm(1988年至今)沉积物黏土含量升高、砂含量降低,应是湖泊出口处修建的水坝改变了湖泊水动力条件所致。  相似文献   

13.
呼伦湖的近期扩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近20多年湖泊水量平衡分析发现,湖泊水位变化主要由湖盆内径流补给量的丰枯决定。进一步分析揭示,呼伦湖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本世纪以来随气温升高,随水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增加导致入湖径流量,湖水位上升,呼伦湖本世纪以来的扩张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他内陆湖泊的变化一致,但这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内陆干旱或半干旱区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成为这一地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4.
洪湖垦殖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88-1990年在洪湖设6个剖面站位,对洪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垦殖剖面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对沉积物层序间的21个元素的聚类分析,探讨垦殖剖面中元素的分布,地下水及垦殖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和再沉积作用与垦殖土壤的关系,指出由于湖泊区域性干演和垦殖过程的变化,导致沉积层序发生变化。这是人类垦殖活动对沼泽化湖泊产生影响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收集了1988-2001年12个时相的江苏盐城幅卫星影像,提取了双洋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互花米草盐沼;统计了不同时期的分布信息。分析表明:①互花米草盐沼在江苏扩张非常迅速,到2001年7月互花米草盐沼分布面积达129.28km^2,从射阳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潮问中上带泥滩大部分已被互花米草盐沼所覆盖;②由于生态位的影响,互花米草盐沼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快于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③依据野外调查和卫星影像分析,互花米草盐沼扩张可分为3个阶段:立地阶段、快速扩张期及成熟期。此外,还对互花米草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昆仑山区湖泊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西昆仑山区湖泊的分布、成因、水化学特征以及其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古气候变化、高山冰川进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湖泊主要靠暖季高山带的冰雪融水补给,故矿化度的变化与其距补给源的远近密切相关;它们在第四纪期间的演化是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二者作用的结果;根据现有资料,该区湖泊的演化历史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距今4.6万年以前的大湖期,晚更新世晚期的湖面波动期和全新世的湖泊退缩期。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轮虫生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5~1986年,对洞庭湖水体进行了8次轮虫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两年观察到轮虫108种,其中终年出现的种类有10种。轮虫总数O—512.8ind./L,全湖平均75.1ind./L。本文从湖区自然生态环境对轮虫种类、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大型开放湖泊轮虫分布与若干生态因子的关系。认为泥沙含量、流速、营养盐多寡以及入湖水体轮虫种群状况是影响洞庭湖轮虫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化影响下青岛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近50多年来青岛海岸带地区的地理环境要素发生了许多超常的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1991-2002年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了0.94℃,同期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上升了2.18℃,≥10℃的天数由每年207.6d增至218.5d,近海年平均海水温度在20世纪60年代为13.45℃,而1991-2002年为14.20℃,上升了0.75℃。海岸沙滩侵蚀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山湾每年蚀退达7m;胶州湾面积由1952年的559km。缩减为2002年的382km^2;滨海漏湖湿地几乎全部消失。由于海岸带气候和水温的变暖使研究区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如茶树从南方引中成功并形成产业,一些本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越冬的鸟类(如大天鹅)已迁至山东半岛越冬;某些生活在温暖海洋中的海洋动物也频现青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首次对台湾湖泊的甲烷释放量化评估,以期了解湖泊在台湾地区甲烷总释出量,研究主要利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收集箱实测法,大多运用在交通便利地区,使用甲烷收集箱,定时收集甲烷气,进行浓度分析后,进而估算释放量,另一是利用水汽浓度差估算法,大多运用在交通不便地区,以水体内及接近水体的空气甲烷浓度差,考虑风速及利用理论方程式估算甲烷释放通量,两方法所得到的甲烷释放通量误差在一次方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