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武山铜矿床北矿带层状高岭土成因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彬  许碧燕 《现代地质》1995,9(4):495-500
江西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矿床北矿带矿体顶板广泛分布着层状高岭土,前人认为该层状高岭土为火山岩蚀变产物,从而得出该矿床为火山成因。本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以及稀土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年龄测定,认为该层状高岭土为主岩体花岗间长斑岩顺层侵入的一个岩枝蚀变的产物,因此,该矿床是在正常沉积基础之上由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2.
<正>江西武山铜矿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中九瑞矿集区内典型的大型铜矿床。该矿床分为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矿体赋存于晚泥盆世五通组、中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南矿带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与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接触带,呈环带状、扁豆状,夹杂有透镜状、囊状捕虏体。前人研究表明,南矿带属接触交代成因,而对于北矿带主要有岩浆热液矿床、海底喷气沉积矿床和火山喷气-叠加改造矿床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太白金矿品位低、易采、易选、其成矿地质特征比较独特,使其成因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的观点有岩浆热液成因和喷流沉积成因。但作者从太白金矿的大地构造位置,赋矿层位特点,西坝岩体及其它岩脉和矿床成因矿物学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因观点,即太白金矿成因类型的“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  相似文献   

4.
Kimin铜钴矿床位于刚果(金)加丹加铜钴多金属成矿带北西部,是该带内代表性超大型矿床。文章在剖析Kimin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探讨和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结果表明,Kimin矿床铜钴矿体呈层状、板状及薄膜状产出,总体呈EW—近EW向展布,明显受控于地层岩性、近EW向层间断裂、氧化淋滤等作用;Kimin矿床由浅部至深部矿物由铜、钴次生氧化物逐渐转变过渡为原生硫化物;其成矿作用主要经历了原始沉积铜钴矿化、热液改造铜钴叠加富集及表生氧化淋滤富集等三个阶段,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铜钴矿床”。  相似文献   

5.
江西武山铜矿南矿带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首次运用Re-Os同位素定年法对武山铜矿南矿带的辉钼矿进行年龄测试,测得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变化于144.0~145.7Ma,等时线年龄为146.4±2.6Ma,与花岗闪长斑岩145±3.9Ma的SISM法年龄值相吻合,表明武山铜矿南矿带成矿与晚侏罗世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该矿床北矿带层状、似层状硫化物型矿体曾经历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而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对其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武山铜矿最终形成于晚侏罗世。以矽卡岩型-(似)层状硫化物型矿化为主的武山铜矿稍早于同属九-瑞矿集区、以斑岩型-(似)层状硫化物型矿化为主的城门山铜矿形成,由于其成矿伴随着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事件,成矿时间差很可能是导致两者矿化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武山铜矿及九-瑞矿集区与铜陵、安庆和鄂东南矿集区的成岩成矿时代高度一致,它们是在统一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中、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刚果(金)加丹加省堪苏祁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堪苏祁铜钴矿区位于刚果(金)加丹加省南部的沙巴型铜钴矿亚带北西延部分的转折端。该矿床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极低,铜钴矿体受罗安群地层、韧脆性剪切及断裂构造控制,特别是钴明显受韧脆性剪切强变形带控制。罗安群上岩性段以富钴为主,同时也富铜,钴、铜兼有,下岩性段则富铜贫钴,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经历了早期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后期多期热液构造叠加富集-晚期次生氧化改造多个阶段,为复合成因的层控改造矿床,矿区内铜矿早期是受沉积型砂页岩地层的控制,然而,钴矿的形成主要是受后期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梅山铁矿外围金、铜、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梅山铁矿接替资源勘查中,首次发现了金、铜、钼多金属矿体,通过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及激光等离子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等手段初步研究了其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金、铜、钼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在铁矿层顶部和外围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的"近矿指示蚀变带"中,属于燕山早期大王山旋回的产物,矿床成因类型为陆相火山-沉积期后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芳畈-青山口矿带是产出在鄂北中深变质岩区的一条铜、铅、重晶石矿带.文章依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和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讨论了矿带内矿床的矿质来源、水源、热源等3个矿床成因问题,认为矿带内不同地段不同矿种的矿床属"三源"不同的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
贾伟 《江西地质》1999,13(1):33-37
本文从历史的和联系的观点出发,用地质事件分析法,首次对城门山、武山矿区块状硫化物铜矿的成因提出新见解。认为“华车西期埋藏于岩溶高硫卤水、沿印支期断裂系统运移,在黄龙且和五通组界面汇聚形成高硫卤水层,与燕山期含矿岩浆热液作用形成块状硫化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0.
鄂东鸡冠嘴铜(铁)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鸡冠嘴铜(铁)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的研究,认为该矿床明显受构造,地层和岩浆活动控制,在时空及成因上具有“一体多矿”、“一体多带”的成矿特点,为高、中温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滇西地区陆相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云南西部兰坪铅锌矿床、金满铜矿床、勐野井钾盐矿床和腾冲松木箐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它们是在陆相条件下热水沉积形成的。根据矿床的产出特征,把陆相热水沉积的矿床划分为3种类型:泉华沉积型;盆地沉积型;脉状沉积型。本文还对热水沉积矿床与现代海底热水(喷流)矿床进行了对和提出了陆相热水沉积的成矿模式,最后对我国陆相热水沉积矿床的找矿方向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西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叠加复合矿床之一。文章选取武山铜矿床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识别出层状硫化物型、层状矽卡岩型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三类矿体,及相对应的3种类型矿石。3类矿石在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分别显示出原生沉积、叠加改造和岩浆热液成因特征。选择代表性脉石矿物和矿石矿物进行矿物化学研究,认为石榴子石是岩浆期后热液渗滤交代作用的产物,层状矽卡岩中石榴子石相对富Fe,而接触交代矽卡岩中石榴子石相对富Al;矿区内存在2类黄铁矿,即胶状黄铁矿和粒状黄铁矿,分别对应原生沉积成因和岩浆热液交代成因;磁铁矿是与矽卡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层状矽卡岩中磁铁矿相对富Mg O和Mn O,贫Al2O3,受地层影响明显,而接触交代矽卡岩中磁铁矿相对富Al2O3,贫Mg O和Mn O,受岩浆岩影响明显。武山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原生沉积作用、岩浆热液交代作用及叠加改造作用等复杂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造上显示出类似于灰泥丘的孔洞系统,微观上又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判断其属于一种矿化的灰泥丘。资料显示,灰泥丘和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灰泥丘可视为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证据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两个矿床中灰泥丘构造矿石保存状况略有不同,冬瓜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保留了大量显示原生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组构、并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碳氧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原始沉积特征;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则显示出强烈受热液改造的矿石组构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暂未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冬瓜山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海鄂拉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海鄂拉山地区为海南三叠纪沉积盆地西缘的北北西向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带,其交切柴达木地台边缘东昆仑近东西向构造。其中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于盆地裂陷和陆内俯冲一滑脱造山期。盆地裂陷后期(T2)海相基性火山岩喷发前,热水活动形成了铜峪沟铜矿床,同时也形成了区域性含Cu等成矿元素高的“矿源层”;在造山期(T2未-T3),通过区域动热变质和岩浆气液交代,形成日龙沟沉积-变质锡多金属矿床、赛什塘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铜矿床、索拉沟多金属矿床及尕科合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式含铜银砷矿床和什多龙铅锌矿床.文中扼要地阐述了矿床受地层、岩浆岩、构造及交代岩控制的特点,强调鄂拉山地区的南段,既是北北西断裂与东西向基底断裂交汇部位,有利于海底热水成矿,同时这里还是陆壳俯冲-滑脱构造强烈地段,对变质和岩浆热液有集、迁移和储存也较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中非(赞比亚―刚果(金))沉积型铜矿以其拥有高品位的大型超大型铜、钴矿床和众多的世界级铜矿山而闻名于世。铜矿类型可分为沉积型铜矿、热液脉型铜矿、变质热液型铜矿三类。沉积型铜矿床形成后,受到深部含矿岩浆热液的侵入形成脉状铜矿,可能还有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作用,叠加富集原有的沉积型铜矿床。硫同位素结果显示,硫源主要为成岩硫化物和海水硫酸盐的混合硫,受到深源岩浆或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沉积型铜矿成矿年龄880~735Ma,后期岩浆热液型铜钼矿成矿年龄为514~502Ma。这些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总结中非铜矿带上的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航飞  龚骏 《地质与资源》2022,31(4):576-578
根据上二叠统宣威组露头剖面、深部钻孔及采样测试分析,对四川沐川地区的沉积型铜矿进行了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矿层为单层结构,矿层厚度0.45~1.53 m,铜矿石品位0.57%~0.76%.研究区铜矿属于潮坪环境的同生沉积矿床,矿石无热液或沉积改造现象,成矿物质来源于高铜背景值的峨眉山玄武岩.沐川地区沉积型铜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冬瓜山层状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成因。研究发现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矿胚层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层状铜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阶段是由泥盆至石炭纪喷流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矿床,晚阶段受燕山期岩浆改造而形成的热液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陕西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尽管秦岭泥盆系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均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柞山地区却有别于凤太地区,具有独特的铜矿成矿背景。本文通过对矿床的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浸染状贫铜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稀土组成和配分曲线基本一致,表明浸染状贫铜矿石代表了泥盆纪时期热水沉积事件所形成的含少量硫化物的热水沉积岩初步富集的产物,泥盆纪时期形成了穆家庄铜矿的初始矿源层。嗣岩中的层纹状硅质岩可能代表了泥盆纪时期的热水沉积岩性质。块状富矿石的稀土组成代表了广泛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流体热液作用的结果,它既就地改造了初始矿源层,而且从异地可能带来了部分成矿物质,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改造富集成矿。穆家庄铜矿的成因为改造型的。  相似文献   

19.
拨茅山—牛头山铜矿床的的赋矿岩石为中生代的火成岩系。侵入岩一潜火山岩一火山岩构成完整的侵入—喷发系列。该矿床可分为火山气液—沉积铜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两种类型。在成矿前期,陆相火山岩在湖底发生火山喷气、火山热泉以及火山热水沉积。潜火山岩的侵入,伴有长期热液循环活动,在张性断裂为主的赋矿空间生成与斑岩有关的各类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