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养才  太华杰 《气象》1983,9(4):14-17
我国双季稻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10℃以上积温在4250℃以上,年降水量均在1000—2000毫米,以稳定通过10℃的初终间日数作为水稻生长期,由北部的220天,到华南的365天,水稻年可二熟至三熟。但在双季稻生产中,早稻育秧期低温引起烂秧是生产中的重要灾害,每年因低温造成不同程度的烂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三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略有北移,20世纪60—80年代,双季稻可种植区仅限于长江以南地区,但21世纪初以来的10年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移到长江以北,即向北推移近300 km,从而使新增双季稻可种植区扩展到四川东北部、贵州东部、重庆、湖北大部、安徽中部以及江苏南部。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江西省14个代表台站1956—2012年气候资料,并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影响江西省双季稻的3个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主要受小满寒和高温逼熟影响,晚稻主要受寒露风影响。小满寒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宜春、景德镇、玉山和广昌等地,高温逼熟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赣州、遂川、广昌、吉安、贵溪、玉山和修水等地,寒露风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和宜春。江西省早稻气象灾害中度风险等级区分布于江西省平原和盆地,重度风险等级区大体分布于周围山地丘陵地区。晚稻气象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112°E以东的平原、丘陵地区,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南北所跨纬度29°42′—32°34′N。本文分析了影响小麦和双季稻产量的气象因子的南北差异。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再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小麦和晚稻的种植区域的分类,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以31°N纬线为界,以北的鄂中丘陵、鄂北岗地为稻麦两熟区;以南的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双季稻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 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 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 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演变规律及其可能变化的分析表明: 该研究区域正处于气温显著上升阶段, 气候倾向率为2℃/(10 a), 尤其是1997年气温突变之后升温幅度进一步增大, 气候倾向率增大为5℃/(10 a), 且秋冬季增温更为显著。研究区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 无明显增减趋势; 从季节上看, 春秋降水有减少趋势, 而冬夏有增加趋势, 且使降水分布更为集中。从空间演变看, 双季稻区气候资源的演变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华南稻区呈暖湿化, 对喜温好水的双季稻生产是利大于弊; 而江南稻区则呈暖干化趋势, 对水稻生产不利; 同时秋旱风险加大, 尤其是西部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种植用水不足。另一方面, 随着双季稻区气候变暖, 早稻适宜播种期提前、早晚稻生长季延长, 热量资源增加以及薄膜育秧技术广泛应用等, 都将使双季稻种植格局调整。双季稻区高温日数增多, 早晚稻生长发育无效热量也随之增加, 整体上江南热量资源的有效性低于华南, 尤其是江西和湖南两省, 热量有效性均 < 85%;华南大部地区热量有效性均高于95%。因而, 各地可根据所处区域气候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热量有效性分布选取产量与品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种植, 提高水稻种植积极性, 促进早晚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害、洪涝、干旱和冷害是影响我国双季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遭受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热害、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西部南部较高;冷害弱减轻,北高南低,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文中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站点监测、遥感监测、指标预警、数理统计和动态机理模型)以及防御气象灾害的减灾保产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关于双季稻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双季稻气象灾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即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双季稻气象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气象灾损动态评估技术、星-地耦合的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数值模式研发、双季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抗灾减灾新技术与示范研究,为双季稻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Fisher判别的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等级预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综合预测预警技术体系, 基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1961—2010年708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水稻生育期资料和低温灾害发生的气象行业标准,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因子膨化法、相关性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构建早稻春季低温灾害高风险区 (Ⅰ区) 未来10 d、晚稻寒露风高风险区 (Ⅰ区)、主灾区 (Ⅱ区) 未来5 d的低温灾害发生等级逐日滚动预警模型。其中,1961—2009年资料用于模型构建和回代检验,2010年资料用于模型的外延预测。结果表明:早稻、晚粳稻、晚籼稻Ⅰ区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达到90.5%,74.2%,80.3%,晚粳稻、晚籼稻Ⅱ区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为89.4%和80.3%。构建的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逐日滚动预警模型的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多超过80%,等级预测检验误差总体上在1个等级以内,模型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5,(2):28-29
我县地处山区,山高水冷气温低。解放前只种一季中稻,被称为“双季稻禁区”。解放后,特别是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大搞科学种田,成功地种植了双季稻。几年来,双季稻面积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 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 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 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 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 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 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 结合趋势产量预测, 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 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 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ORYZA(V3)模型在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模拟的适应性,利用2005—2014年海南岛双季稻区4个站点(海口、儋州、乐东、琼海)的逐日气象数据、气象灾害资料、土壤、水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调参与验证,本地化不同品种水稻发育期参数;统计双季稻各个发育期出现的气象灾害及其次数,筛选出各个发育期内出现次数较多的气象灾害。以单独的气象灾害为背景,对各个发育期的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0.9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97%~9.80%;双季稻发育期内出现的气象灾害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高温、台风、干旱;ORYZA(V3)模型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台风、高温、干旱。在台风背景下,仅晚稻开花期的R2为0.90,NRMSE为3.90%,其他发育期的模拟均在误差范围外;在高温背景下,早稻的R2为0.87~0.89,晚稻的R2为0.18~0.61,双季稻的NRMSE为3.49%~5.71%;在干旱背景下,R20.87,NRMSE为3.11%~9.73%。评价结果在模型应用和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我省气候和耕地不足等实际,对继续实行粮食多熟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一、我省气候适宜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我国长江以南到南岭以北一带,盛产水稻,是我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浙江位于本区的最东部,具有适宜双季稻为主三熟制生产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Hoskins和Simmons的波流相互作用原理,分析1981—1982年冬、夏季对流层高层200hPa上纬向非对称基本流(时间平均流)的正压不稳定和30—50天振荡的关系。指出西风急流的出口区是30—50天振荡动能和基本流以及低频振荡相互作用的最强的区域,且低频振荡从基本流的正压不稳定中获得能量,并在一周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另外还表明,由于基本流的正压不稳定作用,使40°N的亚洲大陆和沿海及45°N的大西洋中部附近成为夏季30—50天振荡的主要能源区,使30°N的中太平洋和40°N的北美东部附近成为冬季30—50天振荡的主要能源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主要城市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谈建国  郑有飞 《气象科技》2013,41(2):347-351
采用1951-2005年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探讨了主要大城市近50年的年高温日数、热浪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连续5天以上长时间高温热浪过程频发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的这种“增—减—增”的趋势,但是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呈现增温趋势.不同地域的高温呈现不同的季节内分布特征,高温出现的早晚和强度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我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但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影响,时常发生异常天气,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光热等农业气候资源减少,影响农业稳定发展。本文分析了我省建国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过程概况1982年5月10—12日,由于极地强冷空气经苏联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陕、甘、宁、青四省(区)一次超极地路径的强寒潮天气。11至12日过程日平均气温柴达木盆地、宁夏、陕西和陇南下降11—13℃;青海东部、甘肃大部下降14—16℃。这次冷空气势力强、来势猛,降温主要集中在一天左右。任意24小时日平均最大降温为9—15℃。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和武都地区  相似文献   

16.
藤县早稻防寒育秧方法研究李辉华(藤县气象局543300)藤县位于桂东南,北回归线横贯其间,双季稻安全生育期70%保证率为195—211天。早稻一般习惯于惊蛰前后播种,清明前后插秧。晚稻则在立秋前插秧。但往往由于倒春寒天气造成烂秧,推迟了早稻插秧季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农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湖南气候资源特点,对湖南一些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布局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如双季稻可在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平丘地区种植,但要注意水稻品种熟性的搭配;冬季油菜种植湘北优于湘南,尤其是安乡、华容、临澧、澧县、石门一带;春大豆一稻复种制的种植范围可在双季稻的种植高度上再上推100~200m;棉花要以湖区种植为主,在山丘区选择有利秋桃吐絮气候条件的衡阳、溆浦等地种植为辅;苎麻适应范围广,可在平湖区和丘陵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南宁地处广西南部,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为双季稻作区。但由于春秋季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时容易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秧;晚稻抽穗扬花时又易受到寒露风危害,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不稳定。以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作为早稻  相似文献   

19.
右江河谷盆地,地处低纬(23-24°N),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对双季稻生产很有利,是百色地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历年种植面积二十六万亩上下,占全地区双季稻面积的40%。单产早稻高于晚稻,近年来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比晚稻高200多斤。早稻产量的高低对全年粮食产量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抓好早稻生产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汪铎  张镡   《气象》1985,11(8):22-25
长江下游粮作区以双季稻三熟制为主,晚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近几年来,晚稻产量的波动幅度很大,1980、1981年连续两年产量只有常年的2/3;而1982、1983年却连续两年高产。造成这种不稳定波动的直接原因是近年夏秋季节的天气气候变异大,主要表现在晚稻生长期冷害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