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为探明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分布情况,基于石家庄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构建了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先决条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了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源热泵开发利用适宜区分布在靠近滹沱河地区,面积约为19.7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5%;较适宜区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面积约为251.22 km2,占全区面积的74.4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约为66.71 km2,占全区面积的19.75%。石家庄市除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区不适宜作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较适合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相似文献   

2.
朱伟  李玲  杨鹏  杨崇敬  艾洪键 《地球学报》2024,45(1):112-122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区,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 选取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 地形排水条件、地质灾害及其他因素6个一级评价因子, 构造活动、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等13个二级评价因子, 利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进行区内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得到了相应工程建设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 日照市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较好, 大部分地区适宜进行高层建筑工程建设, 占84.50%;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 全区多数地区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区, 适宜性差及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付疃河两岸附近和海岸附近、大型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一带区域及城区; 轨道交通建设适宜性良好, 小部分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付疃河下游夹仓和小古镇一带及其沿海地区。评价结果可有效地服务于该地区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和工程选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合肥市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大部分地区都适宜于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除少数基岩裸露区外,其余都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其中适宜区面积为597km~2,较适宜区面积为141km~2。评价结果与客观情况基本吻合,分区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MAPGIS为平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竖向分层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0~-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70.2%;-5~-1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81.8%;-15~-40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92.2%。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潜在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建立了包括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模糊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较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16%、28.81%,此外适宜性差区、不适宜区各占20.96%、8.07%;泸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范围内,尽量避免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在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注意不同区段现有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软土、坍岸等问题的防治。建立的评价方法在丘陵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上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陇川县地质环境脆弱,易发生滑坡灾害,对其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指导陇川县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陇川县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人类活动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归一化植被指数、水系距离、断层距离、地层岩性和道路距离等10个评价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和ArcGIS软件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滑坡高易发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中易发区主要位于中部、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低易发区主要位于陇把镇、城子镇大部分地区和户撒阿昌族乡的西北部;不易发区主要位于清平乡中部、城子镇中部部分地区、以及章凤镇大部分地区。在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包含83.56%的滑坡灾害点,且滑坡面积随着易发性等级的增加也随之增大。滑坡中、高易发区内发生的滑坡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滑坡面积的22.79%和58.13%,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相吻合,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区域的滑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分析了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情况、赋存特征和形成模式,并对资源量进行了估算,总结了盆地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岩性的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特征,计算了区域恒温带深度和浅层大地热流值。关中盆地地热能的形成模式主要为热传导型和热对流型: 热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安凹陷、固市凹陷等完整地质块体内; 热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直接沟通地表的区域以及断裂带周边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进行适宜性分区,认为关中盆地整体属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或较适宜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漫滩区和阶地区。利用热储法,计算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热容量为1.38×1016 kJ/℃,浅层地热能储量巨大,开发利用前景优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沿海城市不断采取填海造地工程来缓解紧张的土地供求关系,给人们带来生态负效应。为确定地质环境对填海造地工程活动的适宜程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环境问题,对填海造地区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以珠海某填海造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及地质灾害五个环境质量层面确定7个评价因子,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借助计算机及Mapgis功能,对剖分的评价单元格进行评价因子量化赋值及计算,最终将填海造地区划分为地质环境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中等区和适宜性差区。研究区内填海造地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多为中等~差,主要是因为软土层厚度较大,成土时间相对较短,工程地质条件差,局部地段为咸水区,地下水具备一定腐蚀性。研究结果为填海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正在开展的丹阳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分析丹阳市地质环境条件并评价城镇工程建设的适宜性。选取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7个一级评价因子,地貌分区、水系水域、洪水淹没程度等11个二级评价因子,以500 m×500 m网格为评价单元,利用GIS软件对丹阳市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了丹阳市生态红线管控区,将一级管控区划为工程建设不适宜区,二级管控区划为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结果表明,除生态管控区外,丹阳市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良好,大部分地区为适宜区,适宜工程建设; 城市开发建设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3)
以贵安新区直管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对贵安新区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划定和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清镇职教城、贵安生态新城以及马场科技新城沿马场河沿线一带三处核心职能聚集区,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天河潭新城、马场科技新城东侧及高峰镇大部分,不适宜区主要位于高峰山及贵阳花溪大学城一带;研究区地埋管浅层地温能潜力为:冬季可供暖面积1.22×10~9m~2,夏季可制冷面积1.18×10~9m~2。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和相似区域推广利用浅层地温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永吉西阳钼矿是在2006年发现的,是在类比相似矿床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地质找矿方法找到的大中型矿床,本文重点叙述了西阳钼矿的地质特征,对吉中地区今后找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毕晓刚  闫冬  张应明  刘子峰  于新民  赵成  张斌 《吉林地质》2012,31(1):98-101,111
本文是利用吉林省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阐述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钼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异常特征,重点剖析了已知钼矿床区域土壤异常特征和具有找矿前景区域土壤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找矿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 Lqt 22 和Lqt 26) 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 inaequalis、D. noduliferous s. l. 及D. 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 Bashkirian) 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 praenoduliferous 带晚期至D. noduliferous 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相似文献   

14.
从全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化探找矿方法应用开始,在吉林省中部相继发现和评价了一批有价值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矿(化)点。最为突出的是从1998年始至今,通过不懈地努力、探索、研究与实践,发现和评价(有的正在评价过程中)舒兰市福安堡、舒兰市季德屯、永吉县一心屯、磐石市后倒木、桦甸市四方甸子、永吉县芹菜沟等几处中型规模以上矿床。总结其矿床发现过程的经验与教训,研究其找矿方法的应用与效果,对指导今后的地质找矿、尤其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平  李继文  张漫里  毛志国 《吉林地质》2010,29(4):161-162,178
吉林省矿泉水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截止2009年共发现天然矿泉水707处,其中已评价鉴定352处,天然矿泉水总允许开采量76.78×104 m3/d。长白山地区天然矿泉水多以泉的一些出露,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便于开发利用,而中、西部平原及东部山间盆地,多以人工揭露(井)的形式出露,不利于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6.
对吉林省永胜霞石正长岩进行磁选除铁试验,确定该岩体的合理选矿条件和最佳工艺流程,精矿产品的杂质含量,为我省霞石正长岩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吉林中部黑土区土壤和玉米植物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元素Se在土壤--植物之间的转化--吸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吉林黑土区土壤中Se的含量为0.126~0.408μg/g,高于吉林省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略低于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吉林省黑土区土壤中Se的含量存在空间差异;土壤Se元素有效态转化程度较低,玉米对Se元素表现为极弱吸收;有效Se与土壤Se全量无密切关系,而有效Se与有效Ca、pH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Cr、Fe、Mg、Mn、Ni和Zn有效量对Se转化有明显的负作用;玉米籽实中Se含量与土壤中Se全量、有效量、土壤pH值及其他元素有效量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吉林中部永吉县中—上志留统张家屯组与二道沟组的三叶虫群6科的10属、12种及2未定种,其中新属3个、新种8个,并简要讨论了华北板块北缘三叶虫群的生物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无偏灰色马尔可夫链的吉林省降水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准确地对吉林省降水量进行预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应用无偏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对8个具有代表性的雨量站进行降水量预测,并根据预报结果讨论历史数据波动性与预报精度的关系。其中:83%以上预测结果合格,白城、乾安、长春、蛟河、四平、通化6个地区降水量多年呈递减趋势,减幅分别为0.23%、0.09%、0.24%、1.01%、0.51%、0.54%;延吉、靖宇2个地区降水量多年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2.60%、0.54%。结果表明:无偏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吉林省的降水量预测;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降水量呈递减趋势,东部地区呈递增趋势,但变幅不大;在波动性与预报精度的关系方面,时间序列的波动性越大预测所产生的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20.
《Gondwana Research》2003,6(2):265-273
Recent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Neoproterozoic rocks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Borborema Province, Ceará State, NE Brazil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pertaining to the nature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Borborema Province and the West African-São Luis craton during the assembly of West Gondwana. U-Pb zircon data indicate that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convergent magmatism along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Borborema Province occurred around 777 Ma, and was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large continental arc batholith (Santa Quitéria batholith) between ca. 665 and 591 Ma within the central part of Ceará State. These findings, along with supporting geophysical data, suggest that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Borborema Province and the West African-São Luis craton involved closure of an oceanic realm with subduction polarity to the southeast beneath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Consequently, it seems likely that the Pharusian Ocean was continuous from the Hoggar Province in West Africa into South America during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and additional data suggests that it may have even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Goianides Ocean of the Brasília Belt farther to the southw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