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板间与板内地震区的分界原则,对欧亚地震带划分了10个板间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处于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阿巴斯港-扎黑丹和拉巴特-里斯本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奎达-法扎巴德、贝斯尼-巴格达-设拉子和贝鲁特-耶路撒冷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奥斯曼尼耶-尼科西亚、罗德岛-克里特岛与突尼斯市-阿尔及尔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日本海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已发生,目前余震活动尚未结束.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修订了3.5版《中国及其周边地震区划分图》大部分地震区不合理的划分方案,增加了琉球群岛-台湾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伊斯兰堡-加德满都、科什阿加赤和乌拉特后旗地震区,新编制的3.6版地震区划分图地震区总数为33个.此次地震区分区方案调整以深大断裂作为地震区主控边界,使得各地震区分区方案更为合理.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采用新发展的最小有效性震级确定方法,界定存疑的地震区孕育周期、判识其主震事件并分析其未来震情,得到比之前分析更好的结果.此外,本文提出了利用锁固段时空破裂自相似性预测preshock事件的方法,对腾冲和小江地震区的回溯性预测表明该方法可行.给出了中国及其周边历史地震目录某些地震参数修订建议值,可供有关部门修订地震目录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板间地震区初划原则与合理性检验原则,对环太平洋地震带划分了15个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与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均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阿留申群岛-温哥华-旧金山-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波哥大-阿里卡-瓦尔迪维亚、苏瓦-惠灵顿、新几内亚岛一所罗门群岛、爪哇岛-马鲁古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和北海道-堪察加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圣萨尔瓦多一圣何塞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梅莱凯奥克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苏门答腊地震区2004年M_W 9.1级地震与查戈斯群岛地震区2012年M_W 8.6级地震均为主震事件;巴拿马城南部地震区是一个不低于M_W 7.2级地震危险区.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对上述震倒的分析表明:深源地震可能与浅源地震孕育机制类似,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提取锁固段本身破裂信息,本文提出了最小有效性震级确定方法.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以及板内与板间地震区分界原则,重新厘定了原台湾南投地震区边界,并重命名为台湾海峡地震区.从强震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震事件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地震区已至少经历两轮孕育周期,是一个MS7.6~7.75级地震危险区;目前该区处于第3孕育周期,未来有大震发生.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强震孕育周期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相关预测方法,界定了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的强震孕育周期,分析了这些地震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得荣地震区与小江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还未结束,未来分别有大震与巨震事件发生.鲜水河地震区与中缅边境地震区1已经历一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未来分别有大(巨)震与强震事件发生.昭通地震区已经历一个完整的孕育周期,若2014年鲁甸地震实际震级不小于MS6.1级,则其为第二孕育周期的主震事件.西昌地震区与云龙地震区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未来分别有大震与强震事件发生.下关-楚雄地震区已经历三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四孕育周期主震临震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利用事件量级匹配原则确定地震震级的方法,对海原、小江、得荣、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的回溯性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修订了1.0版《欧亚地震带板内地震区划分图》和《欧亚地震带板间地震区划分图》,剔除了原洛扎-林芝、于田、比什凯克、科什阿加赤和日本海地震区,新增加了伦敦与贝斯尼地震区,新编制的2.0版地震区划分图地震区总数为14个.此次地震区分区方案调整以区域性大断裂为地震区主控边界,使得各地震区分区方案更为合理.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采用新发展的最小有效性震级确定方法,界定各地震区孕育周期、判识其主震事件并分析其未来震情,得到比之前分析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对北美洲板块划分了3个板内地震区,对加勒比板块划分了6个板间与板内地震区,对斯科舍板块划分了7个板间地震区,对大洋海岭地震带划分了4个板间地震区,对大陆裂谷地震带划分了3个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关塔那摩-圣胡安与波哥大-阿里卡-瓦尔迪维亚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普利茅斯-库马纳与贝加尔湖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哈利法克斯-纽约-亚特兰大、阿拉斯加半岛、波兹曼-华雷斯城、韦韦特南戈-科万、加拉加斯-库库塔、巴拿马城、太子港-金斯顿-特古西加尔巴、蓬塔阿雷纳斯、南桑威奇群岛、蒙塔古岛、布里奇曼岛、朱巴-布琼布拉与夏威夷群岛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大洋海岭地震区B与阿塞拉-利隆圭地震区未来有强震或大震发生;西斯科舍海盆地震区未来有强震发生;斯科舍海盆、大洋海岭地震区A与大洋海岭地震区C当前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已发生,目前处于余震活动期;对于蒙塔古岛东部地震区,若2006年MW7.4级地震为主震事件,则该区未来有可能发生MW7.0级左右余震,若非主震事件则未来将发生MW7.6~7.8级地震.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缺失断层资料、无法准确厘定地震区边界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地震区划分的合理性判别原则与"最优地震区"确定方法.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7个国外地震区强(大、巨)震孕育过程,阐述了该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震情分析表明:意大利中部地震区和泰缅边境地震区未来有强震发生;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地震区未来将发生MW7.9~8.1级地震;对涉及深源地震的堪察加地震区、南美洲西部地震区和日本地震区,分考虑和不考虑深源地震两种情况,分析了上述三个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给出了其未来巨震事件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研究表明:考虑深源地震与否,对于孕育周期起点与终点、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标志性地震事件的选择、预测临界CBS值以及未来震情的判断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深源地震本身就是膨胀点或峰值强度点标志性事件的情况下其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对深源地震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期给出其是否参与孕震过程的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对欧亚地震带划分了26个板内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达卡与科什阿加赤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托斯亚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于田、布哈拉、比尔詹德、加兹温-塞姆南、巴尔坎纳巴德-内沙布尔、大不里士、埃里温-盖贝莱、布加勒斯特北部、伊士麦、科林斯、杜布罗夫尼克与罗马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凯瑟利地震区未来有强震或大震发生;洛扎-林芝、普杰、比什凯克、费尔干纳、希比尔甘-杜尚别、拉什卡尔加、艾布西雷尔、开罗与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地震区未来有强震发生;伊斯坦布尔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已发生,目前余震活动尚未结束,很可能发生MW7.3级左右余震.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修正了3.4版《中国及其周边地震区划分图》某些地震区划分方案的不合理之处,剔除了原曲麻莱以北地震区、南京地震区、福贡地震区和中缅边境地震区3,新增加了敦煌、磴口、许昌、连云港与贵定地震区,新编制的3.5版地震区划分图地震区总数为79个.因历史地震目录不完整或参数误差较大,我们过去的分析可能误判了特定地震区某一轮孕育周期的主震事件.鉴于此,本文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采用新发展的最小有效性震级确定方法,重新界定这些存疑的地震区孕育周期、判识其主震事件并分析其未来震情,得到比之前分析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9(MS8.1)地震发生后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工作,以及后续开展的地震波与少量GPS资料的初步联合反演工作.两项工作得到的反演结果尽管在最大滑动量估计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但都一致地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低倾角俯冲断裂上的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主要朝东南方向传播;断层滑动主要发生在震中至加德满都一带.在加德满都附近区域,其下方破裂与朝东南传播的地震波的多普勒聚焦效应可能造成较强的震感和较大的破坏.对比历史大地震发现,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的浅部破裂紧邻1934年Mw8.2地震的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1833年M7.6地震的宏观震中基本重合,其破裂填补了前两次地震破裂以西100km左右的空区,表明此次地震是1934年Mw8.2地震与1833年M7.6地震向西继续延伸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2017年伊拉克地震发生在我们划分的巴格达地震区,鉴于不同机构提供的该震震级参数相差较大,本文利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分情况讨论了该震所属地震类型,并分析了巴格达地震区地震趋势.结果表明: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W7.3,则该震为第3锁固段向峰值强度点演化过程中发生的1次显著前震,该区未来将发生MW7.7~8.2(双震型为MW7.5~8.0)标志性地震,目前已接近临界状态;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W7.5,除可能为显著前震外,还可能为标志性地震(双震)之一,若如此两年内该区将发生另一次MW7.5地震;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S7.8,则该震为第3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标志性地震,与我们对该震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相符.我们判断该震不为主震,预测该区未来还将发生MW7.8~8.3(双震型为MW7.6~8.1)标志性地震,目前该区远离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参数进行比较,表明:四要素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对于田地震区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可信.此外,本文认为2008年新疆于田—策勒ML6.6级震群事件是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的直接导火索.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南岛Canterbury平原发生了Mw7.1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震前不为人所知的断层上.我们利用覆盖整个震区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观测资料,通过干涉处理分析获得雷达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以此资料为约束反演了断层的几何参数以及同震破裂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造成四条相对独立断层的破裂.大部分的地震矩释放发生在Greendale断层(编号1-4),其错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破裂约为8.5 m.其它三条断层中,经过震源的逆冲断层最大破裂为5.1 m (编号6),位于Greendale断层以西的逆冲断层最大破裂为3.5 m (编号5),位于Greendale断层北面的走滑断层最大破裂为1.9 m(编号7).反演的Greendale断层地表滑动与地质调查得到的地表破裂在形态和数值上均吻合较好.本次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0×1019N·m,矩震级为7.1.板块边界带形变场分析表明,Darfield地震的发生受边界带应变分配在该地区残留构造应力场控制,其复杂性体现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地震对其周围地区的应力场影响较大,库仑应力增加区与余震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并在2011年Christchurch 6.3级地震发震断层区域造成约0.1bar的库仑应力增加,对此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作者提出的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确定了川滇地区地震区(带)划分的合理方案.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给出了各地震区(带)未来强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除西昌、丽江与鲜水河地震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破坏性地震发生外,其他地震区都将有破坏性地震发生.本文还分析了汶川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导致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的最直接原因,是1976年发生在松潘-平武的MS7.2级双震震群事件.  相似文献   

16.
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关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的认为是前山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的认为是山前断裂——大邑断裂拟或其他隐伏断裂,发震断裂究竟是哪条断裂以及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震后穿过芦山地震区完成了一条长近4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确定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反射剖面显示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下地壳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km左右还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F4,F2和F3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现象.隐伏断裂F4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因此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相似文献   

17.
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中部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利用ALOS-2和SENTINEL-1A宽幅数据获取了该地震大范围的同震形变场,并反演了该地震断层破裂的几何特征及运动机制,继而以此为约束资料反演地震强地面运动.InSAR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地表形变,LOS向最大抬升量达到1.3 m,最大下沉量达到0.7 m.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最优的滑动分布模型表明,断层的走向为291°,倾角为7.6°,倾滑主要分布在深度为12~18 km范围,主倾滑分布范围在长度上达到了140 km,该范围内的平均倾滑角为95°.本次地震最大倾滑量达到5.3 m,位于深度15 km处.累计释放地震矩达 6.5×1020N·m,约合矩震级Mw7.8.该地震发生在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逆冲界面之间,发震构造推断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属于典型的喜马拉雅型——低角度逆断层型强震.以该滑动分布模型参数为基础利用随机振动的有限断层模型进行尼泊尔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最大地震烈度为Ⅸ度,烈度分布的范围及烈度等级与USGS模型结果对比具有很高的符合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位于板块边界带的喜马拉雅地区大震频繁,但对其活动性的认识仍十分有限.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中东部地区时隔80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为研究板缘地震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本文用西藏和尼泊尔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和全球分布的远震地震波记录联合反演此次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接触边界面——喜马拉雅主滑脱断层上.北倾11°、近东西(295°)走向的断层面破裂约100km长(博卡拉到加德满都),130km宽(从加德满都深入我国西藏吉隆县),破裂以逆冲滑动为主,平均幅度达到2.4m,释放的地震矩高达9.4×1020 N·m.反演结果还显示,震源体主要破裂分布深度范围为5~25km,应无地表破裂,属于一次盲地震.基于GPS资料推测的地壳现今运动速率及1833年地震的震源位置,我们推测地震在此次地震破裂区域复发的周期可能为150~200a,而极震区以南的深部滑脱断层仍保持闭锁,未来仍有导致灾害性大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陈晨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028-4036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 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 km、宽约15~20 km、深度为5~24 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约10 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 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变形并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所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导致了康定MS6.3地震的发生,这正是此次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介质特征.根据本文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的综合研究成果可知,石棉段处于重磁异常梯级带上且其北东侧表现出的高密度、强磁性和高波速等物性特征有利于区域应力的相对集中,因此,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石棉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背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