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震灾场的系统特性入手,简述了地震灾场系统仿真的基本思想,并重点以开封市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神经网络模型评定城市工程地震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城市工程地震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城市工程地震环境质量评定的指标体系,以烟台市为例,探讨了BP神经网络在城市工程地震环境质量评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GIS在城市土地工程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GIS在城市土地工程能力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GIS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编制城市工程地质系列图及土地工程能力系列图的一套方法,并提出了一种以费用损失法为基础的城市土地工程能力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建设城市地震主动应急空间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震救援活动需要充足的安全空间,以往的救援工作总是采取临时的应对措施,没有固定的应急场所及设施,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秩序与效率。提出建设城市地震主动应急空间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震灾救援工作,提供安全有效的场所及设施;探讨了该应急空间体系的内容组成以及构建原则,旨在强调城市建设中应该使城市空间与应急救灾活动相结合以保障城市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地震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历史上重要城市遭受地震破坏概况,初步分析了我国城市地震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提出开展城市设定地震研究作为城市减灾内容之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2):203-210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计算了我国34个省会城市所受到的历史地震影响.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约5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44%;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为此,在确定城市地震防御烈度时,需综合考虑最大影响烈度和最频影响烈度. 本文还考虑到历史地震记录的不完备性,以福建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地震目录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震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城市地震影响烈度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变化,以50年超越概率2%作为城市特征地震影响烈度,可以作为城市地震防御烈度确定的依据,并据此对城市未来地震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活断层高分辩率地震勘探震源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隐伏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因此,探测城市活断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高分辩率地震勘探是目前探测城市活断层较为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它包括激发技术、接收技术、观测系统、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等。而震源是地震勘探的首要问题,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活断层的特点对高分辩率地震勘探的震源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较小的断距决定了要有较宽的震源谱,城市较严重的干扰决定了震源勘探的震源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较小数点的断距决定了要有较宽的震源谱,城市较严重的干扰决定了震源要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在福州市跨八一水库断裂进行的可控震源、真空加速落锤、锤击震源、枪震源以及炸药震源的试验研究,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得到了各种震源谱的特征,并给出了可控震源、真空加速落锤和锤击震源叠加时间剖面对比,探讨了各种震源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城市抗震防灾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开发平台的城市抗震防灾系统的设计,和系统建设的目的,原则及软件,硬件配置等问题,建立了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了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该思路正在结合具体的城市实施,探索为城市抗震防灾系统的建设提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国内外有关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实例,对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介绍。由于城市地区特殊的干扰环境,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需要对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探测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城市地球地震活断层探测应充分利用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和人工地震测深精度高的优势,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球物理特征,配合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天然地震观测等其他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提高探测结果的分辨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抗震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抗震能力评价是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方面,但社区抗震能力强弱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仅与社区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关,而且与社区的空间因素(如人口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分布情况)有关。为了科学度量该模糊量,本研究选用破坏度、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嵌入ArcGIS9.0平台,开发了城市社区抗震能力评价系统,实现了快速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可视化,提高了决策的效能,为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杰  沈小七 《中国地震》1997,13(4):376-386
本文用影响烈度资料预测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并以安徽大,中城市为例,进行抗震设防效益简析。结果表明,用烈度资料进行城市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研究是可行的。并且发现:在基本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1/400万)相同的城市,其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有较大的差异,这为安徽大,中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及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陶君丽  陈苏诞  吴东 《山西地震》2005,(1):21-22,2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致灾形态愈发复杂多样,城市的承灾能力亦显脆弱。回顾了2002年9月3日发生在山西太原郝庄ML5.0地震的应急工作,剖析了这次震感十分强烈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社会的应急措施及经验教训,分析了太原市这座地震重点防御城市的承灾能力。认为,这次地震的应急工作是高效、有序的,但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SuperMap Object在地震灾害预估中应用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鲲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06,22(3):327-332
用基于易损性矩阵基础上的城市震害预估方法,计算调整损失比后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等震线模型、城市震害模型及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模型等的设计与实现,并针对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一套《城市震害预估及房屋易损性矩阵数据库实时更新软件》,为我国震害预估技术的深层次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的地震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就我国历史地震记载情况,讨论了我国城市地震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若干城市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及其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影响烈度资料预测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并以安徽大、中城市为例,进行抗震设防效益简析。结果表明,用烈度资料进行城市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研究是可行的。并且发现,在基本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1/400万)相同的城市,其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有较大的差异,这为安徽大、中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及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城市搜索与救援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善的体系之一,多年来在城市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文章概述了美国城市搜索与救援体系的组成、任务、运作原则和管理机构及支援机构。  相似文献   

17.
何萍  李志强 《中国地震》2005,21(3):444-450
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兴起的城市郊区化浪潮推动了中心城市与邻近地域的逐步一体化,城市中心区与近邻区形成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城市功能性地域,即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二战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核心区沿交通走廊分布的都市区,由于相互作用强烈而频繁,进而聚合成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相似文献   

18.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等3个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3个准则,从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取出六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六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起指标体系与上述3个方面评价准则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3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理论体系的建立能够在绝对上、定量上评价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指导城市进行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震灾害管理系统(EDMS)的基本构成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城市地震灾害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利用数据管理系统和实用软件能够解决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图形显示等功能。通过在河南省某城市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为城市的地震灾害管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了东部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城市,提出东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八项战略措施,以达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