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保进 《地震研究》1992,15(1):46-52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前3年震区周围降水量的大幅度涨落,震前1月内气温、地温的明显增高,震前1—2天霾和动物异常的出现。以及地震发生在近“望”时刻等环境变化,说明东川6.5级地震前既有地下热能输出,又受到地表动荷载和天体引潮力的激励,即东川6.5级地震是在地壳内外作用叠加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温强震前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温指地表至地下3.2m深处的地温。通过数十年浅层地温变化与强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强地震发生前一段时间0.8m地温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历年同期最低值;0.8m、1.6m和3.2m地温连续6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平均距平值分别大于0.8、0.7和0.5即认为地温有升温异常;在此时段内地温有历年同期最大值或次大值;做半年尺度或以月为简单的0.8m地温、地表温度平均距平等值线图,等值线的分布圈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4.
第 一 期兴海 6.6级地震的科学问题及反思 马文静 ,陈玉华 (1 )………………………………………………兴海 6.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序列主要特征 陈玉华 ,崔国信 (1 4)……………………兴海 6.6级地震前电磁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 马玉虎 ,张铁军 ,唐艳红 (2 1 )………………………兴海 6.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演化过程及地下流体的分析 张敏 ,荣艳 (2 6 )……………………青海省兴海 6.6级地震形变和深井地温前兆异常 张晓清 ,荣艳 ,王稼荣 (3 2 )……………………兴海 6.6级地震前后地震波的变化 都昌庭 ,徐兰芬 ,赵永海 (3 8)…………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表重力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四川地区2018年3月—2022年4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研究2022年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前约一年半进入重力变化显著时期;(2)芦山6.1级地震对马尔康6.0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3)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显示该处应力高度集中;(4)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区处于零值线附近且零值线在此处转折弧度较大,是构造带易发震的薄弱位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地震前地壳中由于地应力场的变化而会引起地温变化的想法,阐述了对埋在地下三米深处的温差电偶用电桥所测出的阳江县1973年地温日变化曲线与当地二级以上小地震在时间、地点及震级方面的经验关系。为寻找前兆现象提供一点资料。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康苏25.30 m岩石地温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观测点的应震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地温的前兆异常主要以短临震前异常为主,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主要特点包括:4级地震震前特征为高频突跳及温度的快速下降-持续-上升至背景值,地震往往发生在异常结束的5~30 h内;6级地震主要发生在温度的快速上升或下降变化后的异常持续中,高频出现在震前12 d前,且高频持续时间短。初步分析认为,观测点温度的异常特征主要与其地质构造环境及地下流体的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的热异常时空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前后浅层地温异常的时空结构及降水异常的水平结构。分析表明,震前数月浅层地温稳定维持正异常,发震前一个月激剧增温,发震当月达最大,震后降低;震前震中区为负地温距平区,随发震时刻临近,负距平区迅速演变为正距平区,而且强度和面积都不断增大,至发震时达最大,震后不断减小;热异常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震中区震前为旱区,震后为涝区。本文还讨论了震源处热信息传到地表的条件和可能机制,认为在水热活动异常的断裂带上,至少对于浅源地震,对流传热是一种较为可能的传热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埋深地温探头的观测效应及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昌平站2个不同埋深地温探头对2002年10月20内蒙ML5.8级地震和2002年12月25日河北宁晋ML4.3级地震的重复性滞后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地温机制问题。地温是标量,从某些方面能反映地应力的变化,它是地应力变化的指示参量。地温前兆异常变化和地震的时、空、强有一定关系。深入研究其关系及其机制,对突破短临预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地,1980-1990年青海省东北部甘青交界地区浅层地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门源地震前,1989年出现以青海湖为中心的浅层地温增温区,其中从湟源-门源-带形成椭圆形地温高值区,1986年访温区地温下降;共和地震和前从1987年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浅层地温增高区。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青海省湟源-共和-兴海-线。距震中区较远  相似文献   

13.
浅层地温异常与强震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强震预报方法,地色法.以地表对太阳光照的吸收量与反射量之比作为地色量度值H,根据地色量度值的变化,划分出黑、灰、黄、白四种地色。黑色代表孕震晚期.地色法较浅层地湿法更接近地温异常实质.采用地色法对1989年10月19日山西阳高6.1级地震和1995年10月26日云南武定6.5级地震进了检验,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怀来地震台CO2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 1991~2006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其与地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O2与地温呈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傅立叶去年周期方法消除观测中的干扰,提取震前异常信息,在2002年8月3日怀来4.4、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均提取到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再结合2002年以前的震例,分析与探讨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过对NOAA卫星热红外亮温与野外安装气象观测站接收的气温、地下不同深度地温(0.2, 0.5, 1.5,2 m)进行不同方式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卫星热红外亮温、气温、地下不同深度地温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亮温与气温及不同深度地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卫星热红外亮温观测,由于受天气、云层短周期因素变化影响,曲线呈现高频突跳特征,但按最大值拟合出的亮温曲线有较好的年变变化规律;② 浅层地温受气温及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能够体现出日变化,表现出很好的季节变化规律;③ 深层地温年变平稳, 年变变化与季节相关.但与气温相比,表现出滞后效应,且深度越深,滞后时间越长;④ 亮温、气温及深度0.2 m地温三者之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亮温、气温、0.2 m地温的极值几乎同时段出现,都符合季节变化.分析表明,亮温能够真实地反映地表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够为利用卫星热红外亮温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提供可靠准确证据.本研究结果为理解不同观测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更好地为地震监测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S 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着震前的这些变化与地震有关,可能属于前兆信号.2)时间上,伽师地震前的基岩温度先是...  相似文献   

18.
中强地震前山东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模糊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耿杰  魏焕 《地震研究》1997,20(3):311-315
采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计算山东地下流体在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和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的变化。分析结果认为,模糊分维值反映了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从复杂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值中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对某些台、测项而言、必须具体分析其模糊分维变化特征及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98年怀来后郝窑断层气CO2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8年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地温和降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该测点CO2变化与地温呈正相关。讨论了导致该测点断层气CO2变化与地温呈负相关的原因。认为3月~6月初该测点CO2测值与地温呈反向变化是张北-尚义6.2级地震的后效;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反向变化是由于降雨过多引赵的,介绍了1999年1月29日内蒙古锡林浩特5.2级地震及3月11日张北5.6级地震前后该测点断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及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5.3级地震前该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指出5.3级地震前一、二年内主震周围形成地震“空区”,5.3级地震前两月在其附近发生4.0级“信号震”。对余震序列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该地区近一、二年内地震趋势估计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