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现状,基于此才能科学评估地质环境承载力。本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附近、莱州湾一线、胶州湾一带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基础弱,其余地区承载基础较强;鲁西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受采矿活动以及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现状处于超载。包括鲁西北、鲁西南以及胶东半岛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承载潜力大。针对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和调查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社会经济等评价要素和16项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建立阶梯层次结构模型,选取适宜的权重指标,构建矩阵,最后运用ArcGIS 平台进行空间分析,对研究区(伏龙坪)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伏龙坪划分为地质环境承载力高、中等、低三个区域,认为伏龙坪台塬北部望垣坪、东四沟一带为地质环境承载力中等—低区,应划定地质环境红线,实施整体搬迁后纳入兰山公园等景区进行“一体化”规划,从根本上解除生态本底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和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台塬东西两侧斜坡体及中部、南部后街社区一带为地质环境承载力中等区—高区,两侧斜坡可进行生态景观方面的开发建设,中部、南部台塬可在拆迁的基础上逐步整合开发;伏龙坪西南部缓坡区为地质环境承载力高区,有较大的承载空间,可打造人文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科学地量化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多个领域交叉研究的前沿课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评价原理、评价方法、评判标准等基本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基于风险理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理论、地质环境理论、边际分析理论等交叉融合,开展基于风险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技术方法探讨。以人类活动带来的生命、财产和健康风险是否可接受及接受程度为切入点和判别标准,提出基于风险的地质环境容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概念,将承载力状态判别为安全承载、容许超载和不可接受超载3个等级,发展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流程和评价技术方法,包括确定研究范围、识别地质环境问题、基于生命风险、财产风险和健康风险分析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单因素评价、承载力综合评价等。探索确定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阈值。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新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为国土空间开发"三条红线"划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阐明了阳泉市规划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程度,对阳泉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并针对不同分区地质环境特征提出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由三级指标体系和三层次用户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城市地球化学脆弱性分区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基本组成元素的评价指标.3个不同级别的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政府决策机构、城市规划部门、城市管理和建设设计部门3个不同层次的用户.  相似文献   

6.
杨柳  唐振  施璐 《地质与资源》2024,(1):98-105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地质环境、社会环境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地质量是最主要因素;研究区所有的评价单元中有86%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矿业开发影响和地质环境脆弱性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及方法。将大同市作为评价对象,建立了矿业开发影响力和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对比;最终将大同市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并根据评价分区结果,提出了风险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充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分区模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收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功能,通过专家一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模糊评判法对南充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城市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定量评价,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评价的结果将南充市城市地质环境划分为3个区11个亚区,各区地质环境质量有明显的差异,并提出城市建设合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反映该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模糊评判法,对各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标进行取值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胶东半岛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并对胶东半岛不同区域地质环境的优化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配置资源的过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确定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前提基础。以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为评价单元,将地下地质结构、地表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特征要素约束条件和系统承载饱和度作为影响分区的评价准则,构建地壳稳定性分级评价体系、生态敏感性分级评价体系和基于CCP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对各项指标综合集成,表征约束层、支撑层和压力层"三个维度"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值,提出面向"三区三线"划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思路,合理确定评价单元三大空间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层次化分级布局,为同期类似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11.
李元仲  赵书泉  武雄 《现代地质》2014,28(5):1096-1102
鲁南经济带内矿产资源及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期大量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降落漏斗及海水入侵等。选取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17个评价因子,利用傅勒三角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聚类法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选取重点城市所在评价单元的土壤环境质量(T)、工程地质环境(G)、地质灾害危险性(Z)和地质环境承载力(C)等4个评价因子,采用栅格叠图法对重点城市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区可划分为地质环境脆弱性极高区、高区、中等区和低区共4个区,菏泽市、临沂市处于地质环境脆弱性高区,济宁市、枣庄市及日照市位于地质环境脆弱性中等区。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显示5个重点城市均为基本适宜,其中枣庄市西城区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党杰 《贵州地质》2018,35(1):49-54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引发了一系列采矿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基础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选取8个评价因子开展了基于GIS技术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研究区地质环境指数介于1.00 2.83之间,采用自然间断点划分方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三个等级,相应的将研究区地质环境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较轻微区三个区域。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较好,可为该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嘉兴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地质环境因子进行筛选,通过选取评价指标、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和各类地质环境因子的单要素分值,建立多要素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借助GIS方法开展了基于K-Means聚类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强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按地质环境承载力强度综合评价,将嘉兴市宜建设用地分为...  相似文献   

14.
为及时掌握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压力-状态-响应-行动"指标构建思路,构建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的综合监测与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部署针对水土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并以2012年监测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综合评价水土地质环境状况并分区。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整体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值为0.12,处于亚健康水平,需要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其核心技术措施中的“渗、蓄、滞、净、用、排”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角度出发,以常州城市规划区为对象,基于GIS类软件,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方法,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包气带特征、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地质灾害情况,构建了常州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并评价了该区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结论有:浅层含水层岩性与厚度、包气带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影响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地质因素;研究区海绵城市地质环境整体较好,适宜性在中等及以上地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69%。构建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可为同类型海绵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1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人-地相互适应能力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3人-地相互关系评价: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4人-地相互关系协调。所建立的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协同调控技术,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减灾防灾、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吉隆口岸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以地质环境质量为目标层,以地面坡度等11个因素为方案层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区评价,评价结果和现场定性评价基本一致.这表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比较合理.该研究成果对口岸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讨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在涵义及特点,以城市地质环境为例,探讨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评价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重点总结了影响地质环境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及主要地质灾害等主要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壤环境、地下水资源、人类活动、植被条件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11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对区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级区4 075 km2,占22.3%,分布于火山岩台地、丘陵、剥蚀堆积台地区;良好区9 700 km2,占69.3%,不间断分布于各个地质地貌区;中级区1 225 km2,占8.4%,主要分布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区。  相似文献   

20.
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得出影响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为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揭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今后研究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及其合理发展做出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