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学祥  徐学飞  周建国 《水文》2018,38(4):68-72
以普洱市永庆试验点水稻为例,开展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定额试验研究,以试验结果及永庆1970~2014年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到了不同水文年普洱水稻需水量与灌溉定额。结果表明,普洱地区日均ET0从返青期开始减小,抽穗开花期最小,后不断增加,与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4)。水稻日均需水量变化和ET0变化趋势一致,也是在抽穗开花期最小,返青期最大,这和其他地区水稻需水规律有较大差异。全生育期水稻作物系数为1.11。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需水量分别为533.8mm、574.2mm、601.1mm,受降雨量普遍偏高的影响,不同水文年水稻灌溉定额偏小,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灌溉定额分别为247.2mm、296.6mm和316.2mm。  相似文献   

2.
潜水人工补给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增加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对潜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了创新。在分析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的具体思路,给出了稳定下渗状态下系统补给量的估算方法;并基于台兰河地下水库实际水文地质条件,计算了修建10 km入渗暗管时系统的补给量。对建设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及其各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及陆面蒸发损失;同时,10 km入渗暗管仅从当年11月至翌年2月入渗水量便可达约220万m3,这可为地下水库人工补给提供有力保障。总之,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对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地区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巩振兴 《地下水》2014,(4):38-39
通过对葡萄地下滴灌和葡萄常规灌溉试验分析得出,地下滴灌灌溉后土壤含水率上(浅层)小下(深层)大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保水和节水性。地下滴灌81%的灌溉水量主要灌在20~60 cm的土层中,地下滴灌水分沿土层深度分布与作物根系一致,更具保水性和作物吸收利用性,从而最终达到作物的增产及节水的目的。试验结果对地下滴灌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7,(3)
通过山西省临县湫水河灌区灌溉试验站进行马铃薯需水量变化规律及灌溉制度试验。分析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马铃薯需水量与需水规律、种植灌水与产量同,以及耗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试验得出:马铃薯耗水强度在发芽期为1.13~3.09 mm/d,幼苗期为2.99~4.31 mm/d,块茎形成期为4.03~5.51 mm/d,块茎增长期为4.30~5.73 mm/d,淀粉积累期降为2.42~3.40 mm/d。试验还提出马铃薯在不同生育阶段比较适宜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以及较为合理的灌溉制度,同时计算得出马铃薯各个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Kc值。  相似文献   

5.
北京郊区房山县琉璃河乡李庄大队。地处平原。近年来,连续干旱,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利用机井水源,灌溉小麦、玉米,由于土地起伏不平,采取常规地面畦灌方法,浪费水,灌溉质量差。用水定额偏高,灌溉效率偏低。为了节约用水,扩大单井灌溉效益,1980年利用原有的二眼机井。由畦灌改成半固定管道式喷灌,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灌溉面积由原来260亩扩大到757亩。改成喷灌后,节约了用水,小麦喷灌灌水定额21米~3/亩,比畦灌80米/~3亩省水73.8%;喷灌灌溉定额168米~3/  相似文献   

6.
北方地区农业雨水利用技术及分析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长系列降水资料对邢台市降雨特性分析,该区降水比较集中,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通过对该区常规种植作物需水量分析,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业结构,少雨期正是小麦需水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为368.4mm。而棉花生长需水期正是多雨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79.6rnm,天然降水基本上可满足棉花正常生长的需要。通过两种种植结构对比分析实验,种植棉花不仅减少灌溉费用,而且每hrn2可减少开采地下水2095m3。因此,结合该区降水特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保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水资源匮乏的区域,种植棉花作物.使得降水季节与作物需水期相适应,从而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节水灌溉是一种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农作物增产增收并取得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灌溉模式。开原市近年来通过开展节水灌溉项目来促进灌溉作物增产增收。通过对节水灌溉项目区7个乡镇45个村灌溉用水合理性、用水指标合理性进行分析,确定节水灌溉项目区采用地下水井作为灌溉水源,实行低压管道灌溉的输水方式。根据农作物实际需要,通过采用合理节水灌溉模式对农作物进行适时灌溉,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黑龙洞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田胜龙  赵云云 《地球科学》2008,33(5):693-698
为了对黑龙洞泉域水资源进行评价, 通过对地质条件、水位观测资料的深入研究, 以水均衡原理、地下水渗流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黑龙洞泉域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以灰色序列预测模型为辅助手段, 结合历年的降水规律, 对未来现状开采条件下的年均降水量、地下水流场、水位及泉流量进行了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预测, 若2010年为丰水年(保证率20%)、平水年(保证率50%)、枯水年(保证率75%), 黑龙洞泉汛期地下水位标高分别为超过130m、达到130m、低于130m, 汛期泉流量分别为超过10m3/s、7m3/s、5m3/s.计算结果有利于指导黑龙洞泉域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郭红军 《地下水》2022,(5):128-129
以陕西省直交口抽渭灌区为例,在对灌区灌溉工程设施建设、节水灌溉发展状况研究的基础上,归纳灌区节水灌溉管理具体措施及取得成效,提出对策建议。分析认为:灌区节水灌溉发展以明渠引水为主,节水灌溉面积6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0%。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8.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7%,节水效果十分明显。以行政、工程与经济多种措施并举,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灌溉管理措施,推进了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年均节水达2 000万m3以上。远期应继续不断提高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合理对策,推进节水型现代化灌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军平 《地下水》2012,(3):115-116
地下滴灌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它是指水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缓慢出流,渗入附近土壤,再借助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整个根层供作物吸收利用。由于灌水过程中对土壤结构扰动较小,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层疏松通透的环境条件,并可减少土面蒸发损失,故地下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此外,田间输水系统地埋后便于农田耕作和作物栽培管理,且地埋后管材抗老化性能增强,且不易丢失或人为损坏。此技术尤其在我渭北旱原显的更加重要,本文试图对地下滴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给出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春玉米农田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本文进行了多年春玉米生长期内农田土壤含水率与地下水埋深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种植区浅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变小,深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变大,在枯水年浅层和深层的分界线为50 cm;浅层土壤含水率变化主要受降雨、蒸发、灌溉等外界因素影响,含水率波...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亮蓝FCF染色示踪剂,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的水盐运移规律; 分别在灌溉前、灌溉中和灌溉后等不同时间段共开挖13个时刻的剖面, 观察膜下滴灌湿润面的运移情况; 以10 cm间隔的网格, 用MP406土壤水分探测器原位测定3 120个点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同时取1 430份土样, 利用1∶5土水比浸提法测定土壤盐分; 并利用WATCHDOG气象站监测研究区气象要素.结果表明: 染色示踪能直观表征土壤水盐运动轨迹; 膜下滴灌条件下, 垂直滴灌带方向土壤水流呈点源入渗特征、沿滴灌带方向近似呈线源入渗特征; 现行灌溉模式下, 壤质砂土湿润锋横向运移速率约为8 cm/h; 滴灌对滴头附近土体有一定洗盐效果, 未覆膜区域地表土体出现盐分积累; 灌水时间越长, 湿润锋越深, 横向扩展速率接近无作物小区(8 cm/h); 从土壤水合理利用角度考虑, 满足研究区一膜一带四行的种植模式和土质的单次合理灌水量应为29.4~69.8 mm.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0,(3)
阿瓦提县属于平原区,是典型的农业灌溉大县。通过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可知:阿瓦提县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从阿克苏河限额引入,而地下水补给量为36 592万m3/a,可开采量为10 862万m3/a,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远期来看,应通过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建立高效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等措施,将阿瓦提县用水总量控制在“三条红线”指标之内,保证水资源持续合理利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1990,(1)
灰土软塑管道的特点: 1、节水。据多点测试,软塑管道输水与土垄沟比较,平均节水率在20%左右。 2、据赵县多井调查,机井主干土垄沟一般宽为1.2—1.5m,铺设管道后,每千米节地2亩左右。 3、造价低。软塑输水管道平均每米造价为2元,较混凝土输水管道节省造价3/5以上。 4、寿命长。软塑输水管道埋设在地下,以灰土作外壳,处在良好的条件下,预  相似文献   

15.
王电龙  张光辉 《地球学报》2017,38(S1):47-50
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产区,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0.6%。同时, 该平原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地区之一, 在13.92万km2的国土面积上分布着石家庄漏斗、保定漏斗和邯郸漏斗等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群, 漏斗面积超过9 700 km2。该灌溉农业以开采地下水为主要供给水源, 农业开采量占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的65%以上。2009年12月《科学时报》刊发文章指出, 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灌溉用水及其开采地下水的强度和超采程度, 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 而且, 还显著影响农业开采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变化, 尤其连年降水枯水或连年降水丰水, 对粮食主产井灌区地下水流场及其保障能力影响十分明显, 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深入开展该课题研究, 对华北平原农业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青 《地下水》2018,(6):101-1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是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民、农村以及农业利用具有决定性作用。灌排规划是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核心部分,通过合理的灌排设计、选择合适的水利灌排标准,对加快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步伐、解决我国农田灌溉的空间分布不均以及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基地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了合适的农田灌排工程设计的原则与依据,并对其灌排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可知: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沟渠灌溉和降水,在雨水较少的旱季,沟渠灌溉能够及时的满足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需要,而在雨水过多的雨季,大量的水分进入到田间,除了少量水资源渗入地下,大部分水分都通过沟渠设施及时的完成排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议:减小禹门口一级站装机容量以及配套建筑物的数量和尺寸及山西铝厂、河津电厂其工矿企业及城市用水应当建立在开发地下水上,而农业灌溉用水应主要利用禹门口提水工程引黄水。从而可取得如下效益:①节省基建投资5400万元以上。②节省运行费用(仅铝厂和电厂)771.5万元/年。③节省耕地2800余亩。④节省铝厂、电厂净化引黄水所需的人力及物力。  相似文献   

18.
高明 《地下水》2019,(3):71-71,103
彰武县项目区新建地下水源1 588处、改造水源井1 400处,通过采用技术上先进成熟、经济上可行的节水设备及经验,对项目实施后的效益分析,有效的确定取水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及取水水源的可靠性论证,提出应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在生产过程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工程,为彰武县节水增粮工程取水许可证的申请和批准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合理利用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保障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维持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保定平原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区域,其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理念,基于不同供水来源与不同用水类型的供给与利用关系,采用定额计算和线性加权目标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对保定平原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源评价,并与地方规划相对比,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分级。结果表明:在保证生态需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保定平原区在持续枯水年条件下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2025年可提供水量为4.63×10~8m~3、水量缺口0.52×10~8m~3,2030年可提供水量为6.96×10~8m~3、水量缺口0.56×10~8m~3;持续平水年条件下,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2025年可提供水量为5.81×10~8m~3、水量盈余0.66×10~8m~3;2030年可提供水量为8.14×10~8m~3、水量盈余0.62×10~8m~3。该项研究旨在为保定平原地区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合理调控生态用水角度出发,探讨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区农作物生态需水问题。根据蒙自断陷盆地的岩溶地貌特征,分别选取位于盆地、坡面和高原面的大洼子、朵古、牛耳坡3个观测点,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FAO推荐)及同期有效降雨量,估算3个观测点2018年的参考蒸散量、生态需水量以及不同作物生长所需的人工灌溉水量。结果表明:(1)大洼子、朵古及牛耳坡的参考蒸散量分别为1 346.10 mm、1 200.00 mm、1 064.30 mm,远大于同期降水量,均呈现出蒸发旺盛的特点,加大了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同时三者的参考蒸散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使得3个观测点的农业种植条件存在差异;(2)大洼子种植的水稻、小麦、花生、油菜、大豆、马铃薯、葡萄等作物的生态需水定额均远大于大洼子同期的有效降水,在大洼子种植的作物均需要大量人工浇灌才能正常生长,而农作物的种植与其种植条件匹配度不高;(3)朵古及牛耳坡种植的玉米、万寿菊的生态需水定额与同期有效降水之间的差值较小甚至完全满足,表明玉米、万寿菊在高原山区的种植是与当地种植条件相匹配的;而种植在朵古及牛耳坡的苹果、烤烟的生态需水定额与同期有效降水之间的差值较大,表明在高原山区大量种植苹果及烤烟对于人工浇灌要求较高;(4)研究区大部分农作物在生长发育阶段内所需的水分主要依靠人工灌溉,与本地降水分布规律匹配度不高,区内农业结构与种植模式有待调整。在岩溶断陷盆地内要种植耗水较少,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山区则需要发展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作物,但种植的重点区域仍是盆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