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评价吴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保障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概化出了区内浅层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渗流理论,建立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系统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评价了从2016年6月底起,以开采10a后浅层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微承压含水层顶板,且水位越来越稳定为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结果表明:吴江地区浅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达1. 204×107m3/a,为吴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龙 《城市地质》2013,(3):26-29,21
对菏泽黄泛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采用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法分析开采程度的强弱,判定其开采潜力。全区浅层地下水尚处于正均衡状态,属有开采潜力区。但区内浅层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开采强度不均,开采布局不合理。为保持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全区按照科学合理的采。补,控,改等原则分为增源区、增采区、节水区和咸水改造利用区。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6,(5)
衡水市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基于地下水均衡理论,建立地下水均衡模型,确定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越流补给量,提出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的资源构成,为合理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完善地下水压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考虑到土体的非线性特征及土体的渗透性随应力状态的动态变化,引入邓肯-张非线性模型和渗透率动态模型,将地下水渗流场和土体应力场耦合起来,并以吴江市浅层地下水开采为例,建立了浅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数值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校正、识别的基础上,以微承压含水层未来10 a内地下水位埋深不低于含水层顶板、地面沉降量不超过50 mm为约束条件,预测了吴江市各镇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合计为1 203.59×104m3/a。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井田环境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分析测试资料,依据水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简要阐述了矿区开发对地下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矿区开发后地下水环境的一些变化趋势及初步预防措施,为将来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浅层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模型考虑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含水层导水性和储水性,地下水水质,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开采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模型评价结果为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等级分区图。模型评价成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铁锰离子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中铁、锰离子含量一直较高.本文在总结现有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Eh测试、矿物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成果,对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含水介质及土壤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系统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是造成该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较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开采力度,改善浅层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速度有利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8.
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自亭  刘玉忠 《地下水》2005,27(4):229-231
豫北平原隶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在平原区松散岩类中蕴藏着较丰富的地下水.随着工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逐步升高,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日趋显著.主要论述了浅层含水岩组的特征、水动力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及与地下水开采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天然资源量的组成,说明了可采资源量的计算方法,指出有开采潜力区和超采区的分布.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同位素技术在河南省豫北平原地下水源地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在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由于对地下水更新能力的认识不够,对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估计的过高,因而许多地区的开采强度大大超过地下水的天然更新速率,产生了一系列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在充分考虑了地下水的可恢复性,使用同位素T(3H)估算了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与地下水年龄,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制订地下水水...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下水氟的质量平衡反应模型及其化学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邢台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为例,本文运用地下水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浅层地下水氟的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确定了从氟的淋溶一移带至氟的富集带,沿水流路径在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含氟和其它(矿)物相的质量转移数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浅层地下水氟的化学演变过程和形成机制,使氟的水文地政治协商会议化学分带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化学行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胜利油田陆上采油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浅层地下水和包气带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污染物组分测试及污染程度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胜利油田陆上采油区浅层地下水和土壤已普遍受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有机污染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达16种之多,个别有机物含量还很高.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受到油田采油井数量、采油...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认识苏锡常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的各种与浅层地下水防污染有关的地质环境因素进行判别,选择含水层厚度、包气带岩性、水位埋深、含水层顶板厚度做为评价的4个因素,以G IS软件ArcInfo为主要工具,通过信息量的空间叠加分析,进行浅层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通过实际水质分析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旨在为加强浅层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豫东地区,蕴藏着较丰富(相对)的浅层、中深层及深层地下水,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日益增加,地下水超采严重、采补失衡等问题已十分突出.本文就豫东地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深层孔隙水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利用潜力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下一阶段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多年来,该地区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在当前严禁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形势下,对该地区的浅层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查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GMS软件对常州市滆湖典型地块浅层地下水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经模型识别和校正之后,对典型地块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做出评价。本次对浅层地下水的数值模拟在苏锡常地区内尚属首次,模拟结果可为今后全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微承压地下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耀国  董悦安 《地下水》1996,18(3):128-130
在总结已有衡水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环境效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其环境效应进行再认识,从而得出:该区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利于盐碱地的改良、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大气降水的可利用率等环境正效应。同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浅层地下水的适宜的过量开采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山东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及利用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对环渤海山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进行了地下水潜力资源分析 ,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尚有 14 .2 6× 10 8m3 /a的开采潜力 ,但潜力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部分地区超采严重。为保持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地下水环境 ,提出了加大黄泛平原引黄灌区浅层地下水开采力度、加大胶东丘陵区拦蓄利用雨洪资源的力度、积极规划建设地下水库、鲁中南山前冲洪积平原区跨区调水补源、加快浅层微咸水的开发利用研究、控制水污染和建立优质饮用地下水源保护区等 6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皮县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工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春季开采浅层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腾出地下含水层空间;汛期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渍防涝,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利用河道沟渠引蓄河水补源,淡化地下水质,增加地下水可采量.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保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石嘴山市地下水流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任飞  白丹  阮本清  韩宇平 《地下水》2005,27(6):447-451
本文在对宁夏石嘴山市的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石嘴山市地下水水流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利用Processing Modflow软件对该市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型的拟合阶段和检验阶段,水头计算值与观测值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28和0.18米,所有结果显示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所建模型符合实际,可以用于研究区地下水位与水量的近期及远景预测.  相似文献   

19.
焦珣  高淑琴  张岩  张莹 《第四纪研究》2010,30(1):193-200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举措。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作用,河南省受水地区水源结构的改变对主要的供水水源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论文在建立河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受水区的分配水量相应压采各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模拟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 河南平原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到2010年,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漏斗中心水位相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2007年1月1日)将分别提高6.64m,8.15m和4.15m,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地下水的开采压力,有效地恢复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但是由于农业灌溉超量开采地下水,河南平原中部和东部的非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仍持续下降;  南部尽管不在受水区范围内,但是供水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所以浅层地下水位无明显变化。结合前人的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给受水区的水量与受水区的需水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20,(2)
在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采用DRTA模型对蚌埠市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下水防污性能大部分属于中等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7. 31%;地下水防污性能较差区主要分布于沿河一带的河漫滩区。对于防污性能较差的区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效的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