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MW7.9地震,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74个台的地震仪和陕西周至地震台的数字水位仪都很好地记录到了该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和止滑过程。分析GSN 74个地震台的记录后发现:汶川MW7.9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是一次多点粘滑错动过程,主要由四个子粘滑错动事件构成,整个粘滑错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86.6 s;地震的弹性破裂过程与粘滑错动过程同时进行,是粘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粘滑错动+弹性破裂"的机制。对周至地震台数字水位仪记录分析后发现:汶川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与P.N.Sundaram[1]作的岩石粘滑错动实验结果一致,粘滑错动过程可细分为粘结(stick)和滑动(slip)二个过程。汶川地震在止滑过程中激发出了长周期勒夫面波(XsQ)和瑞雷面波(XsR)。研究粘滑震相有助于认识震源的粘滑错动过程,研究止滑震相有助于预判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江林  沈萍  田鑫 《中国地震》2015,31(3):553-561
地震的同震响应包含了地震破裂及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这些同震信息对地震震源的一些参数进行估计。2014年9~12月,马鲁古海发生5次M_S6.1~7.1强震,北京地震台的gPhone重力仪均有同震响应。本文从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地震面波、同震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等方面分析了重力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并与STS-2宽频带地震计进行了波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宽频带地震计,gPhone重力仪亦能提供丰富的由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信息,其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等与宽频带地震计有高度相似,且gPhone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面波的响应很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正实践表明,大震前的异常扰动现象已被高精度重力仪和宽频带地震仪监测到。如Lacaste ET重力仪和宽频带地震仪监测和证实了汶川地震前1—2天内存在周期为4—8 s的重力扰动,Gphone重力仪监测到日本M_S9.0大震前的连续观测重力异常和高频扰动,以及宽频带地震仪监测到的汤加M_W7.6地震和海地M_W7.0地震前的"震前扰动"现象。到目前为止,有关重力仪记录到的震前"重力扰动"及宽频带地震仪等仪器记录到的"震前扰动"的报道大都来自7.0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内的岩石黏滑实验表明:黏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黏滑和止滑三个阶段,其中黏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过程,而是由多次黏滑错动过程组成,表现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多点黏滑错动的特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近海发生了MW9.1大地震。对该地震在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的波形记录做了分析,在ERM台(Δ=3.8°)记录的Pn震相前约125.5 s处识别出预滑错动震相Xp;在GSN 98个台的长周期波形记录上识别出三次同震黏滑错动过程中激发出的三个同震黏滑错动震相Xs1、Xs2和Xs3,以及止滑过程中激发出的止滑面波震相XsQ和XsR。根据黏滑实验和观测结果,我们认为ERM台所处的地块在主震前约69.1 s时发生了一次临震预滑错动,激发出了预滑错动震相Xp。主震发生后与弹性破裂过程同时发生了第一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1;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27.5 s时发生了第二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2;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71.0 s时发生了第三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3;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93.1 s时黏滑错动幅度达到峰值Xsm。之后进入止滑阶段,止滑过程激发出了勒夫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Q和瑞雷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R。根据XsQ和XsR震相的周期普遍大于75 s的特征,我们认为XsQ和XsR可能是地幔内传播的面波,并给出XsQ和XsR面波的走时关系。根据主震发生后同震伴随有三个子黏滑错动过程的观测证据,认为此次MW9.1大地震可能是黏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Xp震相有助于认识主震前的预滑错动过程,且有一定的前兆意义。研究Xs震相以及XsQ和XsR震相有助于认识同震黏滑错动过程并预判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CDSN兰州地震台1990-2000年间31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得到了Pdif震相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兰州地震台Pdif震相走时便查表,以便分析时查询比较.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有助于对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2007年8月15日秘鲁近海MW8.0地震在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83个台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进行分析,在短周期(SP)、中长周期(SK)和长周期(LP)记录上均识别出在震源破裂过程中由主要破裂激发出的破裂震相。由破裂震相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地震是一个由4次主要破裂构成的地震事件,第2次破裂、第3次破裂和第4次破裂与第1次破裂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约9.1 s、48.5 s和63.3 s,与震源破裂时间函数的结果一致。4次主要破裂激发的破裂震相在GSN台站可识别的震中距范围为1.4°—153.8°。本文给出的破裂震相记录特征,为分析识别其他地震的破裂震相提供了参考。从地震记录图上直接识别破裂震相有助于快速判断震源破裂过程,有助于快速判断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7.
杨军  苏有锦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2015,38(2):196-202,333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8.
鹤岗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记录同震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1—2015年鹤岗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同震响应数据进行整理,垂直摆同震响应与震中距成线性关系;近距离地震(约Δ10°)同震响应以阶跃为主,阶跃大小、方向与地震实际倾斜量存在差异;远震同震响应的振幅与震级呈指数函数关系,振幅与震中距成幂函数关系。分析认为,同震响应(阶跃)不仅与震中距、震级因素有关,还与场地效应和传播路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1,23(3):334-335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6lg(Δ) + 3.5(1°<Δ<1 30°)求得 …  相似文献   

10.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9,21(6):665-666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 T) +1 .66lg(Δ) +3.5(1°<Δ<1 30°)求得 …  相似文献   

11.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2,24(1):109-110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 6 lg(Δ) +3 .5 (1°<Δ<1 3 0°)…  相似文献   

12.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1,24(6):669-670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 .7的事件 ,全球给出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 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 T) + 1.6 6 lg(Δ) + 3 .5(1°<Δ<13 0°)…  相似文献   

13.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0,22(6):670-671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 T) +1 .66lg(Δ) +3.5(1°<Δ<1 30°)求得 …  相似文献   

1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0,22(5):559-559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6lg(Δ) +3.5(1°<Δ<1 30°)求得 .…  相似文献   

15.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2,24(3):333-334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 6 lg(Δ) +3 .5 (1°<Δ<1 3 0°)…  相似文献   

16.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1,23(1):109-110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6lg(Δ) +3.5(1°<Δ<1 30°)求得 .…  相似文献   

17.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1,23(4):449-450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 6 lg(Δ) +3 .5 (1°<Δ<1 3 0°)…  相似文献   

18.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0,22(3):333-334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 AH/ T) +1 .66lg(Δ) + 3.5( 1°<Δ<1 30°…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对中国数字地震仪台网(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30个,震中距在119.4°~176.1°间,震源深度h120 km的极远震记录的分析,识别出了PKP波在内外核界面(ICB)上的衍射波PKPdif。根据PKPdif的记录特征,对PKPdif波的成因和传播机理做了设想,设想在距地面约5156.1~5372.2 km的深度,即内外核界面下,有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该设想试图解释PKPdif波在震中距120°Δ150°左右间,  相似文献   

20.
2021年5月21日晚21时48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震中:25.67°N,99.87°E)发生M_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为快速获得此次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几何参数,研究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等,文章基于震前、震后的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进行二轨法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断层几何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此次地震造成的同震形变场长约19 km,宽约20 km;(2)升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约为8.2 cm,降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约为8.7 cm;(3)地震断层走向为313.7°,倾角为87°,滑动角为175°,为右旋走滑型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79 m,反演得出的地震矩为1.48×10~(18) N·m,矩震级为M_W6.1。在川滇块体向南挤出的构造背景下,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断裂、红河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本次地震便是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分支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