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海岸警卫队最新的极地破冰船“希利”号已于1997年11月15日在美国新奥尔良港外的埃文代尔工业造船厂下水,这是一个始于1991年的八年造船计划中的最新里程碑,其顶点将是1999年2月向海岸警卫队交付一艘不仅是海岸警卫队中技术最先进的船只,而且是美国科学团体中的一个世界级的研究设施。同美国海岸警卫队所有的巡逻快艇一样,“希利”号将是一座多用途平台,能完成多种任务,包括搜索救援任务与海洋环境保护任  相似文献   

2.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10"号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这是中国第二艘以"向阳红10"号命名的海洋科考船。37年前交付的老"向阳红10"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8年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老"向阳红10"号船曾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  相似文献   

4.
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肖贻昌和助理研究员陆保仁,分别参加了联邦德国极地研究所和智利极地研究所1984/1985年南极夏季考察。这是他们在南极考察时的部分照片。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1~2日“中日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研讨会”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中日两国长期从事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20余人出席了会议,他们分别来自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第一次举办有关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性会议。  相似文献   

6.
十五年前,中国极地研究所诞生在我国极地考察迎来第一次创业高潮的时代,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极地考察与研究的科研机构的诞生,翻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重要的一页,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工作从考察与探索阶段走向系统开展科学研究时代的开始。十五年来,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南极精神”,坚忍不拔,奋发努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经中央编委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极地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极地中心将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的科研与业务的核心单位,肩负起更加重要和光荣的使命,将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极地考察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极地考察20年来先后在极地建成“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成为我国开展极地多学科考察研究的现场基地,科学考察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在成绩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在支撑,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世界各国极地考察实践证明,后勤保障在现代极地考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极地考察就是展示后勤保障能力。中国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极地考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极地的储运能力、生存能力、环保能力、应急能力、信息能力和维护能力。已在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这个大系统中,把不同的业务领域分解为多个单元,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凡军舰都有舰名和舷号,中国军舰的舷号一般都在三位数以上,但只有一艘舰例外,她就是以郑和为舰名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远洋航海训练舰,其舷号只有两位数——81,人称八一舰。今年“八一”前夕,这艘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在第38次破浪远航中度过了7岁生日,至此,她已14次南下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行12万余海里,几乎等于绕地球6圈!她的履历表中,不仅有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9日上午,一架从莫斯科起飞的包机神秘降落在大连国际机场,机场地面人员、圣亚动物专家等40多人一拥而上包围了此架飞机、各自进入预先设定的岗位,紧张地等待着飞机舱门的打开。这架包机内神秘的客人是谁呢? 原来他们是圣亚极地世界从北极引进的5头极地白鲸,同机抵达的还有四位墨西哥白鲸饲养技术专家,专门负责照顾这五位尊贵客人的长途旅行和生活起居。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中国人吹响了进军南极的号角。伴随着极地事业的发展,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所)于1989年10月10日诞生在上海黄浦江东畔——浦东新区。十五年来,中国极地研究所走过了“建所,考察、科研并举,发展特色学科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2003年,经中央编委同意,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征程。  相似文献   

11.
欧洲海洋和极地科学的新时代1995年10月,当欧洲科学家在巴黎达成在欧洲科学基金会赞助下建立新的欧洲海洋和极地科学会的协议时,他们向实现一系列的十年环境研究项目这一计划迈进了一步.43名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欧洲门个国家的30多个研究所.新的极地理事会主...  相似文献   

12.
“淘气男孩”号触礁1996年5月30日的早晨,一艘10米长的单桅小船——“淘气男孩”号正乘着徐徐吹来的西北风向新加里多尼亚驶去。这条小船的女主人,43岁富有经验的航海家克劳汀·帕约·莱斯克尔正十分惬意地站在甲板上眺望着远方。这艘漂亮的小船已经伴随她在大海中航行了三个星期,一想到很快能到关岛与儿子团聚,并趁着假期和儿子一起驾船去日本,她不禁兴奋地哼起歌来。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1):F0002-F0002
2009年11月20日,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京召开纪念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座谈会,回顾极地考察走过的光辉历程,研讨极地考察的重大意义,规划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一家造船厂建造了一艘载重量可达8万吨的用煤作燃料的货船,并已交付澳大利亚使用。 这艘船上的燃料箱可以装煤3000吨,足以使它行驶近6000公里而不用补充燃料。该船具有三大特点:送煤、加煤、除尘自动化;耗煤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19,(8):12-21
“雪龙2”号是我国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之后的第4艘极地科考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总长约122.5米,排水量近1.4万吨,总装机功率23.2兆瓦,定员90人。“雪龙2”号具有较好的快速性和经济性,单台发电机运行时航速12.4节(经济航速),全负荷运行时最大航速可达18.0节;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良好的操作安全性和耐波性,回转直径只有1.49倍船长;15节的高航速下能在405秒内实现停船.惯性滑动距离约为1256米。  相似文献   

19.
6月21,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召开极地考察工作会议。这是自1984年我国组织开展极地考察以来召开的首次极地考察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20.
很高兴前来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