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介绍了仪器安装前的基础改造工作以及仪器运行状况。实践证明,搞好基础技术改造,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仪器观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姑咱台前兆观测数字记录与模拟记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姑咱台DSQ水管仪和SS-Y伸缩仪仪器“数字化”改造过程,以及模拟与数字化2种仪器并行记录的情况,并对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的内在精度、漂移量、记录形态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的差异,为地震台站进一步搞好数字化观测,提高观测精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引言。CTM—DI磁力仪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国产地磁测量仪器,于1999年12月8日起作为大连地震台绝对观测仪器投入使用,至今已经运行4年。第一年是试运行,观测精度比较理想,从2001年1月1日起作为大连台第一绝对观测仪器,精度、稳定性非常好,本文主要介绍此仪器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操作,才能保障优良的性能和较高的技术指标,同时给出常见故障及解决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时间短、剂量低等独特优势,是目前X射线骨密度测定技术的“金标准”。本文采用半导体CdZnTe探测器模块搭建半导体光子计数骨密度能谱测量平台,针对CdZnTe半导体探测器信号特点,使用移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不同材料高低能拟合校正。移动最小二乘算法通过权函数改变目标数据点周围节点对其影响程度,可以让数据点的拟合方向更具灵活性。研究分析移动最小二乘算法对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数值的数据处理流程,完成基于移动最小二乘高低能拟合校正算法的骨密度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基于移动最小二乘算法的骨密度双能拟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达到较好的拟合误差精度,其中探测器像素单元在高能条件下拟合平均误差为0.032%,低能条件下拟合平均误差为0.036%。进一步数据分析表明,边缘像素单元与中心像素单元在高低能条件下的拟合误差差异仅为0.012%和0.011%。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半导体光子计数探测器的骨密度测量精度,降低探测器边缘像素单元信号不均匀性差异带来的误差影响,对目前线阵或面阵光子计数半导体探测器像素差异对骨密度诊断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大地电磁测深信息检测及处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它使用了微型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用十六位微型计算机进行现场处理,同时,仪器还可随时进行自校。由此,可充分保证仪器的测量精度和资料的处理质量。 本文讨论了仪器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性能、主要特点及一些技术关键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规整化标定是模拟观测地震仪器标定的一种方法。系统介绍了规整化标定仪器的方法、参数,发现它有许多优点,是标定遥测地震仪器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第五篇文章主要介绍美国形变观测及在观测中所使用的几种仪器的性能、观测精度等。  相似文献   

8.
成都地磁台绝对观测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斌 《四川地震》2005,(1):29-33
对成都地磁台绝对观测仪器的配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对数字化地磁绝对观测仪器(DI磁通门经纬仪)和模拟观测仪器(GSI)的理论与实际观测精度作了对比分析。认为CTM—DI磁通门经纬仪与GSI一等磁力仪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数字化仪器优于模拟仪器,并对DI仪的工作状况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技术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的日趋严重使得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以其精确的测量结果,较低的辐射剂量以及多种类多型号,被广泛运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本文介绍骨密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部位,重点介绍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对现有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分析和阐述,并通过硬件和软件对目前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因测震、科研等工作需要,国家地震局于81年7月发出了“关于组织华北地区测震仪器统一检测的通知”。对华北八省地震台站之短周期地震仪器记录状况进行一次普查,以了解、掌握仪器记录精度、使用价值等。为搞好此次统一检测,八省均采用同一精度较高的标定方法,使用同一型号的标定设备进行统一检测。茲介绍如下: 一、方案的选择、考虑欲取得能较如实反映目前华北地区台站短周期仪器记录状况的结果,必须采用标定精度较目前台站为高的标定方法。一般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振动台标定的方法。(图一)。  相似文献   

11.
一种岩矿石密度测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常用固体密度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测量岩矿石密度的测量方法,并完成了密度仪硬件电路设计工作,同时给出了密度仪的技术指标及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密度仪由荷重传感器、放大器、模数转换器、单片机、显示部分及键盘等组成.该密度仪不仅可以用于测量岩矿石固体标本的密度,而且可以用于岩矿石标本的重量、体积、孔隙度和含油或水饱和度等多种参数的检测,同时实现了岩矿石密度值实时显示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误差.本密度仪具有智能化程度高、自动显示密度值、可打印测试结果、测量精度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现已在多家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海洋局域地磁正常场勒让德多项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利用勒让德多项式构建局部海域地磁正常场模型的方法,给出了一种趋势面地磁数据滤波方法和模型截止阶数的确定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参与建模的地磁总强度数据的代表性和密度对地磁正常场模型精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分区建模的思想.试验表明分区建模相对整体建模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of seismic diffraction, e.g., at faults and other discontinuities, generally requires the use of fast approximate methods. The geophysicist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numerical methods has a real need of exact solutions to certain ideal geometries to check the accuracy of his calculations. One such exact solution, which is available, is the acoustic wave solution to the perfectly reflecting wedge. The solution is three-dimensional and the source is an explosive point source. This model is ideal for seismic diffraction; the solution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exact, truly three-dimensional and of being in the convenient form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impulse response. More complicated sources which are extended in either space or time can, therefore, be modelled exactly by numeric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examples of the use of the perfectly reflecting wedge as a control model for an asymptotic high frequency diffraction modelling method. This control model has revealed that certain survey and wedge configurations can yield significant disagreement with, e.g., the Kirchhoff approximation. Such configurations could occur during VSP modelling when the survey lies in the near field or in the shadow zone of a high contrast fault. This control model has also been instructive in demonstrating why the high frequency, asymptotic, approximation is generally very good and has indicated a possible improvement to the Kirchhoff approximation for edge diffra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体成分信息,探讨QCT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2例,根据不同的透析时长分为3组,运用定量CT技术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值、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同时选取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6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透析组骨质疏松者占17.70%(11例),骨量减少者占30.60%(19例),而在健康对照组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者分别占6.50%(4例)和16.10%(10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分别为(113.70±63.29)cm2、(80.65±59.67)cm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35.90±58.80)cm2、(122.26±54.94)cm2,透析组L3-SMA<对照组 L3-SMA,(107.00±30.70)cm2<(121.37±32.87)cm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性别透析患者中,男性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值为(156.11±51.94)(mg/cm3),与女性(124.29±50.89)(mg/c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皮下脂肪含量要高于男性,而男性和女性的腹腔内脂肪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骨密度值和L3-SMA变化与透析时间长短无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低于健康人群,定量CT对体质成分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在土层地应力预测预报的实践中,提出对观测资料异常进行综合识别的原则,并获得较理想的对应结果。将质量好、精度高的简易仪器布设在一些“敏感点”及重点监视区,对于捕捉短临前兆信息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GA-BP理论,将自适应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BP算法)有机地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储层裂缝自适应遗传-神经网络反演方法.这种新的方法是由编码、适应度函数、遗传操作及混合智能学习等组成,即在成像测井裂缝密度数据约束下,通过对目标问题进行编码(称染色体),然后对染色体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遗传操作,使染色体不断进化,从而快速获得全局最优解.在反演执行过程中,利用地震数据和成像测井裂缝密度数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建立训练样本,将GA算法与BP算法有机地结合,优化三层前向网络参数;或将GA与ANFIS相结合,优化ANFIS网络参数.并采用GA算法与TS算法(Tabu Search)相结合的自适应混合学习算法,该学习算法自始至终将GA和BP两种算法按一定的概率比例进行,其概率自适应变化,以达到混合算法的均衡.这种混合算法提高了网络的收敛速度和精度.我们分别利用两个研究地区的6井和1井成像测井裂缝密度数据与地震数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建立训练样本,对过这两口井的测线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视裂缝密度剖面,视裂缝密度剖面上裂缝分布特征符合沉积相分布特征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这种视裂缝密度剖面含有储层裂缝的定量信息,其误差可为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要求所允许.因此,这种新的方法优于只能作裂缝定性分析的常规裂缝地震预测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重、磁勘探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工作范围广等优点,已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前人大多在不考虑重、磁勘探观测精度的条件下进行了垂向识别能力的研究,但在考虑重、磁观测精度条件下,重力(重力异常、重力张量)与磁力(磁力异常、磁力三分量、磁力张量)对孤立异常的垂向识别能力如何则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从重、磁场正演理论出发,以球体(点源模型)和无限延伸水平圆柱体(线源模型)为例,考虑给定观测精度条件下,以重力和磁力幅值大小与观测精度的关系来研究垂向识别能力,从而消除了背景场的影响,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靠度.通过研究表明,对于孤立异常,重力张量在浅部一定深度内比重力异常的垂向识别能力强,该深度与重力异常和重力张量观测精度的比值成正比;垂直磁化磁力张量在浅部一定深度内比化极磁力异常的垂向识别能力强,该深度与磁力异常与磁力张量观测精度的比值成正比;磁力在浅部一定深度内比重力的垂向识别能力强,该深度与地质体的磁化强度和剩余密度比值、重力观测精度和磁力观测精度比值成正比.通过重力和磁力垂向识别能力的研究将为重、磁勘探的实际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体密度是物体特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信息的动态监控可用来快速判断物体体密度是否发生变化。目前最常用的体密度监控方法是基于图像重建的近似计算,该方法首先利用锥形束投影数据实现体积重建,然后对物体的密度函数积分求得物体的体密度。这种方法算法复杂度较高,很难实现对体密度的实时动态监控。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基于锥形束投影的体密度快速监控方法,不需要图像重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动态监控物体体密度变化时,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可以满足实际的动态监控需求,因而在工业检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