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爱国  戎信 《地球科学》1994,19(1):113-118
根据钻探工作的需要,在实验室内利用自制的泡沫流变装置测定了泡沫的流型,证明了泡沫属非牛顿流体,其流变参数随气液比、泡沫剂加量的改变而改变,其它添加剂也影响泡沫的流变性能,最后讨论了测试结果对泡沫钻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泡沫流变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流变模型是进行泡沫钻井流变和水力参数计算、指导实际作业的理论基础。通过室内精确测试泡沫流过模拟实钻循环管路压差和流速的变化对泡沫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流体可用幂律假塑性模型和宾汉塑性模型来表征,以幂律假塑性模型最接近实际流变性。  相似文献   

3.
吴飞  冯钢 《探矿工程》1995,(2):39-40
三相泡沫钻进液流变模式可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优选,卡森模式是描述该钻井液流变特性的主要模式,该钻井液表观粘度高,工应力较大,剪切稀释特性强,流变参数主要受气比和基浆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泡沫流变实验台”的实测资料,对泡沫在内外管循环流动时的流变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作者得出了正、反循环条件下内外管路的压力降与泡沫流速及平均绝对压力的关系方程,为钻探施工现场的水力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无固相微泡沫泥浆和低固相微泡沫泥浆在炉坪矿区岩芯钻探中实际应用的配比、性能参数和相关泥浆材料的性能、功效,以及微泡沫泥浆的流变特征;并且简要论述了影响泡沫泥浆性能的主要因素,定量分析了微泡沫泥浆液柱压力低和弱冲蚀性的原因,特别介绍泡沫堵漏原理、泡沫泥浆成膜原理和润滑原理,实验证明微泡沫泥浆在岩芯钻探中能有效的节约生产用水、提高岩芯采取率、增加台月效率。  相似文献   

6.
高粘度非牛顿模型材料流变性能的实验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粘度非牛顿模型材料流变性能的实验测定原理和方法。此法不仅可以得到材料的表观剪应变速率和非牛顿剪应变速率,还可以得到流变指数、应力指数和表观粘度。采用夹心式流变仪对M503模型材料进行了试验测定。M503是一种聚合物模型材料,由橡胶腻子XM-50(一种黑色密封材料)与滑石粉按重量1:1混炼而成。实验结果表明:M503是一种假塑性材料,当非牛顿剪应变速率控制在7.52-105.56×10-5s-1范围时,其应力指数n变化范围为1.15-3.33,表观粘度变化范围为4.69-0.99×107Pa·s。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饱和黏性土的一维流变固结机制,引入Koeller定义的弹壶元件修正Merchant模型,并以此描述土骨架的黏弹性变形行为;同时引入非牛顿指数渗流模型描述流变固结中的非达西渗流,推导出一个新的饱和黏性土一维流变固结方程,并用隐式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通过与有关文献中退化模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差分算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非达西渗流模型参数以及分数阶Merchant流变模型参数对流变固结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分数导数阶数和黏滞系数对地基沉降的影响比对孔压消散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分数导数阶数越小或黏滞系数越大,地基沉降需要的时间越长。同时,比起达西渗流,非牛顿指数渗流会延缓地基中的孔压消散,使得沉降发展变慢。另外,考虑流变效应时地基沉降要慢于孔压的消散。  相似文献   

8.
周永胜  戴文浩 《地学前缘》2022,29(1):403-412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和稳态流变实验研究非常多,而与震后松弛相关的地壳深部脆塑性转化和非稳态蠕变研究非常有限,更缺少非稳态流变的本构方程。震后松弛阶段的断层滑动研究和基于GPS观测数据反演地壳形变研究都依赖于非稳态蠕变实验数据及其流变模型。本文介绍了野外断层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和高温高压非稳态流变实验研究进展,分析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与变形模式,讨论了非稳态流变与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钻井液流变模式的合理选择和流变参数的准确计算是钻井液优化设计的前提。针对目前比较常用的5种钻井液流变模式,分析了流变参数的常规计算方法并指出了其不足;利用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对5种流变模式下流变参数进行了数据处理;开发了计算机软件,对流变参数的2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充分体现线性回归的先进性和准确性。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流变参数,输出各流变模式的流变曲线,从而实现流变模式优选。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实现孔内压力平衡的条件,提出调整钻井液密度是实现孔内压力平衡钻进行之有效的方法。充气泡沫无固相钻井液密度低,流变特性易调整,因而易于实现孔内压力平衡,利于防治钻孔漏失,稳定孔壁。还讨论了调整钻井液密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分析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础。文中对岩质边坡单一滑面的流变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反映这一变形机制的非稳定蠕变模型。特别是描述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破坏阶段,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结合一些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验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绿片岩三轴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Ⅰ):试验结果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为了解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绿片岩的流变力学特性,采用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对绿片岩进行了三轴压缩流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绿片岩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轴向应变以及侧向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流变特性对岩石应力一应变曲线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轴向以及侧向流变速率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围压下流变的破裂机制,掌握了绿片岩三轴流变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该水电站工程流变数值分析时参数的辨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热流变构造     
提出了热流变构造诸如热流变断裂、热流变节理和热流变褶皱等新概念。它们是围岩受岩浆热作用的影响塑性增大,构造应力使塑性-粘塑性围岩极易产生流变,形成各种热流变构造。详细论述了热流变断裂、热流变节理、热流变褶皱和显微热流变构造的特征。讨论了煤层在岩浆热作用影响了所产生的宏观和微观热流变构造。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运行期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石坝分析的DuncanE-μ本构模型,研究了土石坝分析的3参量流变模型,并编制了围堰流变分析程序。根据三峡工程二期围堰运行前期的部分实测变形数据,反演分析了流变分析所需的计算参数。流变分析表明,三峡工程二期围堰结构的水平和垂直流变变形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步性,垂直流变位移的稳定时间在堰体结构施工完成后的6个月左右,而水平流变位移的稳定时间只需要3个月。围堰结构的后期流变位移平均值是流变初期时位移的2~3倍。  相似文献   

15.
煤层流变及其与煤矿瓦斯突出的关系—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琚宜文  王桂梁 《地质论评》2002,48(1):96-105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受层间滑动作用容易发生流变。本文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详细分析了煤层流变所引起的煤层形变宏观、微观及构造煤特征,总结了煤层流变构造发育的规律。煤层流变引起煤层形态、煤厚及煤体结构的变化,并形成各种构造煤。利用煤镜质组光率体各向异性进行了应力、有限应变分析,探讨了煤层流变机制是以剪切为主,伴有挤压的后期构造作用。海孜煤矿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但煤层受力的主要方向始终为NW-SE向,这与煤层发生流变形成总体NE-SW向增厚变薄带的展布方向是一致的。已采区的煤层流变有:韧性流变、脆性流变及韧脆性流变。煤层流变引起的厚度变化和煤体结构的破坏是造成煤矿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东 《地质与勘探》2022,58(5):1091-1098
为满足深部高温地热钻探需求,针对钻井液在高温作用下流变性能难以控制及重晶石等惰性材料堵塞地热储层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抗温240℃水基钻井液技术研究。通过优选造浆材料、高温增黏剂及高温降滤失剂等抗高温材料,研发了一套具有良好的高温流变稳定性和储层保护特点的抗高温甲酸盐钻井液体系,对该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能、滤失性能、悬浮稳定性、高温封堵性能及抗岩屑污染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研发了一套抗高温甲酸盐钻井液与抗高温可循环泡沫钻井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工艺方法,可实现在不同孔隙压力地层钻探施工中不同密度钻井液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储层压力低、易漏失、易坍塌的特点,开发了超低密度泡沫水泥浆体系及暂堵型前置液体系,并形成了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泡沫水泥浆体系密度为1.10~1.20 g/cm3,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无游离液、沉降稳定性好、API失水量小于50 mL/30 min、稠化时间合理、水泥石强度高等优点;暂堵型前置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对3号煤层具有良好的堵漏能力。根据钻井过程中出现的漏失情况、完钻后的钻井液返出情况及井壁稳定情况,从固井浆体的用量、顶替液的顶替排量等方面总结了泡沫水泥浆固井的配套工艺措施。在沁水盆地南部现场试验了4口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流变场分配(flow field partitioning)现象在自然界高应变岩石中十分常见。传统的基于固体连续变形机制理论的变形分析中,流变场分配问题往往被忽略,致使应变带中流变场如何分配一直都缺乏深入认识。Eshelby阐述了嵌入均匀介质中的椭球体内流变场的数学方法,为探讨流变场的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固体连续变形机制入手,重点介绍基于Eshelby理论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思路和方法,探讨流变场分配问题。模拟结果表明:嵌入基质中的椭球体内分布的流变场主要取决于椭球体与基质间的相对流变强度,椭球体的相对流变强度越低,其变形越接近于简单剪切,且有限应变积累越快。模拟还揭示,不同流变强度的椭球体内模拟拉伸线理和面理产状的总体格局反映基质流变场特征。由此得到以下结论:(1)在流变场分配现象显著的区域,局部小尺度上应变、涡度测量分析结果无法直接揭示区域流变场运动学边界条件,对这些区域的构造变形分析必须是多尺度的;(2)基于Eshelby理论的以实质变形组构为约束的多尺度数值模拟分析,能更为合理地揭示高应变岩石中流变场的分配。  相似文献   

19.
《岩土力学》2020,(1):11-22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饱和黏土的固结机制,引入考虑时间效应的统一硬化(UH)本构模型描述饱和黏土变形的弹黏塑性,以及Hansbo渗流方程描述固结过程中的非Darcy渗流,修正了饱和黏土一维固结方程,并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求解。通过与文献中一维流变固结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提计算方法和UH模型的适用性。然后探讨了Hansbo渗流参数及UH模型参数对流变固结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土体的黏滞效应是引起流变固结初期地基不排水面附近出现孔压升高现象的主要原因,而渗流的非Darcy特性增强了这一效应,同时土体的这两个特性还延缓了固结中后期饱和黏土地基中孔压的整体消散和地基的沉降。另外,随着回弹指数和超固结参数的增大,或渗透指数的减小,上述流变固结特性更加明显。但是Hansbo渗流参数和渗透指数对地基最终沉降量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动载作用下淤泥质软土流变模型与流变方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胡华 《岩土力学》2007,28(2):237-240
淤泥质软土在动态载荷作用下具有黏弹塑性流变力学特性。在理论分析和测试基础上,建立了黏弹塑性流变力学模型,并推导了新的流变方程和动态黏弹性流变参数。研究结论对分析动态载荷作用下软土流变力学响应与稳定性,探索软土加速流变并导致岩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维护岩土工程的安全性等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