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同样一个空气压缩机的混合器进行抽水试验时,由于混合器三次沉没深度不同,很难得出三个精确的水位降低值。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此种测定方法也只能够得出二个水位降低值。在使用同一个空气压縮机抽水的条件下,由于抽水管直径不同,得出的流量值和水位降低值也随之不同。然而,小直径的鑽孔就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测定动水位的管子间有小的空隙。 鑑于此种情况,依尔库茨克地质分局所属某些勘探队在抽水管的弯管上装置两枚封密帽:一枚装在压风管上;另一枚装在直径不大的测水位管上(橡皮管Д—42毫米或气管Д—1″)。通过这些管子放入压  相似文献   

2.
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单片机和计算机共同组成投入式水位检测系统。在抽水试验过程中,单片机自动化采集各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并根据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数据运用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计算出动态水位;利用超声波流量计和热电偶一体化温度变送器测得瞬时流量和水温的变化情况;测试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动态采集试验数据,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投入式水位检测系统克服了以往采取的响钟法等方法的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测量误差大等缺欠,解决了大降深抽水试验水位监测的难题,使得几个人就可完成群井抽水试验,形成水位、流量和水温变化的数据库。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高,运行状态良好,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资料分析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国 《地下水》1997,19(3):121-123,129
本文将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资料分析法分为水位回升值法和剩余降深值法,并结合实例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论述,大大提高了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观测资料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田地质》1991年第4期刊登了《空气压缩机抽水有关参数选择与计算》一文(以下简称《选择》),文中对风管浸没比值等参数的选择与计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笔者通过多年使用空压机抽水,对风管浸没比值、混合器结构、吸水管容积、风管浸没深度与风压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空压机抽水的真实作用等均有不同的认识。笔者深知,风管浸没比值这个问题与其指导生产的公式及由它们引起的经验公式与推导等,已经过了几代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认可,改变  相似文献   

5.
根据流体运动的能量变化计算单井稳定流抽水涌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抽水过程中,如果已知某一降深地下水通过井壁周围岩层的孔隙和裂隙流入井内的速度V、过水断面W,可以求出这一降深的涌水量Q=WV。就如图1所示承压井而言,此承压井含水层厚度为M,井半径为v,水位降深为S,抽水前的稳定水位距含水层底板的距离为H_1,抽水后井内的水位距含水层的底板的距离为H_2,设含水断面的有效孔隙率为n_e(即多孔介质  相似文献   

6.
工程建设中当距离抽水井r=rb处水位基本没有变化或不受抽水影响时,或当此处存在止水帷幕时,含水层系统视为侧向有限延伸,rb为有限半径。为此,构建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的侧向有限延伸的典型弱透水层-承压水层系统中非完整井非稳定流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井径和井储效应的影响,应用Laplace变换和分离变量法得到了水位降深在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并应用拉氏数值逆变换Stehfest法得到真实空间下的水位降深。新建立的解析解可以进一步退化为诸多已有解,并进一步将其与已知解和有限元数值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得解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基于新建解重点分析了侧向边界和井的完整性对承压水层水位降深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层系统的侧向有限边界仅对抽水后期的水位降深影响明显,含水层系统侧向无限延伸情况下的水位降深要大于情形1(在r=rb处为定水头边界)且明显小于情形2(在r=rb处为不透水边界)下的水位降深,rb越小,两者之间的误差越大;抽水井的完整性对整个抽水期间不同情形下的水位降深均有明显的影响,承压含水层顶板处的水位降深随着抽水井滤管的长度和埋深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库水位骤降是引起库区岸坡失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分析库水位骤降条件下岸坡稳定性的变化,利用刚体极限平衡中条分法计算原理,对库水位骤降条件下的滑动力矩及抗滑力矩进行分析,以某抽水蓄能下水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SEEP-W中渗流模块,研究库水位骤降情况下岸坡渗流力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并依据SWOPE-W模块,对水位骤降条件下的岸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库水位的下降,岸坡稳定性系数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增大的量值较小,最终稳定性系数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文章  刘凯  陈晓恋 《地球科学》2015,40(5):918-924
抽水井附近由于流速过快往往发生非达西流,而远离抽水井随着流速下降又变为达西流.为了描述这些特征,建立了承压含水层中非完整井附近“非达西-达西”两区渗流模型,即距离抽水井较近的区域由于流速较快假设发生非达西渗流,并利用Izbash公式刻画,而距离抽水井较远由于流速较慢假设仍然满足达西定律,含水层中垂向流速较小也利用达西定律描述.通过线性化近似方法结合Laplace变换和有限Fourier余弦变换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探讨了该两区模型下水位降深曲线特征.结果表明:抽水初期,非达西渗流区域水位降深与全非达西渗流模型结果吻合,而抽水后期两区模型非达西渗流区域的水位降深与全达西模型水位降深基本一致,但大于全非达西渗流模型的水位降深;抽水初期,两区模型中达西渗流区域的水位降深比全达西渗流模型结果大,但比全非达西渗流模型结果小;对不同时间的水位降深随井距变化曲线分析发现非达西渗流区域水位降深随Izbash公式中的幂指数n增大而减小,而在达西渗流区域水位降深基本不受n值的影响.研究成果对非完整井抽水试验参数反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产单位水源地勘察中,做抽水试验时,常常按稳定流的方法作三次降深,每次降深之前使水位尽可能恢复到抽前水位。抽水时按排稳定抽水要求观测。这样一方面可用稳定流方法计算,一方面可得三组非稳定流的参数计算结果。(一次降深多个观测孔为一组在计算得到的许多参数中如何选择能代表地层特性的参数呢?  相似文献   

10.
设计加工扇形渗流槽模型,开展定流量单孔完整井抽水试验,结合自然电位(SP)实时动态监测,研究了潜水含水层抽水过程中水位变化及SP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抽水时,潜水位和SP均快速下降并逐渐稳定,但潜水位降低至稳定时间较短,SP降低至稳定所需时间较长,具有滞后性。抽水流量越大,潜水位和SP降低幅度越大;距离抽水井壁越远,SP稳定所需时间越长。自然电位差ΔSP与水位降深sw之间满足线性函数关系,ΔSP和径向距离r之间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根据拟合公式计算得到模型中不同位置处水位降深值,与观测水位降深比较发现两者之间误差较小,表明利用该式可以对抽水过程中潜水位进行计算预测。  相似文献   

11.
抽水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尤为重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按稳定流和非稳定流阐述抽水试验过程中抽水孔与观测孔的布置、水位降深、水位观测、抽水稳定延续时间等问题进行讨论,力求达到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提高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以珠三角广花盆地城市应急水源地为例,通过野外现场抽水和室内临界水力梯度试验对比,分析了地下水安全开采的控制条件。结果显示:广花盆地的岩溶塌陷是可通过控制水位降深等方法进行防控的,当地下水开采水位降深控制在9 m以内时,可大幅度降低岩溶塌陷概率。该结果可直接作为企业进行地下水安全开采的控制性指标和政府管理部门安全管控的决策性指标。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在实际开采地下水过程中,不能机械地依赖单一的地下水水位降深控制指标,应根据抽水影响半径以及各地不同的临界水力坡度分地段控制地下水位降深,或者改变开采方式,以达到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目的。建议在实际抽水期间制订突发灾害预案,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实时掌握地下水和其他影响因素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13.
数值法预报出抽水井处的水位是均衡域的平均值,它既不代表抽水井井壁水位,更不代表抽水井井筒水位。在数值法拟合、预报结果的基础上,若以抽水井处拟合水位与实抽水位之差作为由计算方法和井的作用共同产生的附加除深(△hf),以附加降深(△hf)与实际单井涌水量(Q实)之比作为附加降深系数(β);多个抽水井时,可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附加降深系数(β),附加降深系数(β或β)与设计单井开采量(Q设)之积则是设计开采条件下抽水井的附加降深(△hf),再以抽水井处的预报水位(hj)减去该附加降深(△hf),便可得到抽水井井筒水位(hn)。  相似文献   

14.
《探矿工程》1975,(5):55-57
一、双喷嘴射流泵在动水位较深(45米)孔径168毫米水量较小的水文孔中,采用自制的双喷嘴射流泵抽水,经过多次试验取得一定成果。在相同的动水位,比单喷嘴泵抽水量有显著提高。从而克服了缺少空气压缩机等抽水设备不足的状况,并为在中深动水位、小出水量的抽水试验,开辟了途径。(一)工作原理:见图1。由喷嘴射入承喷器(喉管)的高压射流束,根据水力学原理,在承喷器(喉管)外口形成负压区,这样钻孔里的水即从外部流入承喷器(喉管)内。  相似文献   

15.
抽水降深的重要意义在于:“抽水试验的水位降低深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尤其在一些地下水充沛的复杂矿区,含水层厚度大、水柱高的情况下,水位降低深度更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水位降深越大,所得资料就越能代表未来开采的地下水流特性,所得数据也就越接近于实际。降深小了不能正确评价已揭露的深部含水层,常常是单位涌水量偏大,可以导致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单井点和单排井点布置的真空降水现场试验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庆科  王英辉  白冰 《岩土力学》2014,299(2):481-489
研究单井点和单排井点真空降水条件下,地层中地下水水位和抽水流量,在重力场和真空压力场耦合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表明,对于单井点排水条件,随着真空负压力和抽水井深度的增大,水位的下降有一定增加,而离开抽水井点较远处的水位下降更为明显。单排井点布置条件下,随着抽水井深度和抽水井间距的增大,无论是抽水井点布置方向还是垂直于抽水井点布置方向的地下水位的下降深度将有明显增大,而沿抽水井布置方向的水位下降深度更为显著。此外,在多次反复降水条件下,后续降水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将有增快的趋势。试验还表明,抽水井井口的负压力小于真空泵出水口处的负压力,损失量可达12.5%,因此,在进行真空降水设计时需要考虑出水管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7.
华北东部平原深层抽水井水跃值计算方法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水跃值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与不足,认为在华北东部平原地下水位变化强烈的漏斗区,这些方法均难以应用。同时提出了C—G法,即一次定流量抽水同步观测抽水井和观测井的水位,合理地解决了区域背景水位对水跃值计算的影响。研究表明,与修正后的多次定流量试验法——两次定流量抽水法相比,C—G法计算结果可靠。然后探讨了如何间接获取抽水期间抽水层区域背景水位动态资料的方法,校正背景水位波动对抽水水位的影响,采用自动水位计(DIVER)同步监测井中大气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最后分析水跃值随时间和抽水井水位降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探矿工程》1975,(5):50-5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队在为贫下中农勘探地下水的工作中,因一些地区水位埋藏很深,静水位达125米。为了取得抽水试验资料,用一台普通压风机无法解决。用提筒抽水,由于提水量小,动水位不稳定,难以取得抽水的正确资料。经分析研究,采用双机双管接力抽水的方法,基本解决了深水位的抽水问题。但如何选择更合理的两组风管的沉没比和风压的最优值,使之达到更高的抽水效率,尚待进一步工作,现将初步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抽水试验中,动水位数据采集记录及处理分析对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自动水位计被广泛用于抽水试验,通过传感器压强水头变化值获取水位降深。因井管内水流动会产生水头损失,自动水位计安放位置不同会导致获取的井水位降深不同,不同于传统方法测得的井水面降深,对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合理放置自动水位计以及在参数计算中如何应用其获取的水位降深都亟待开展试验研究。在黑河流域第四系大厚度含水层地区,选择典型单层试验孔和利用分层封隔技术实现的一孔同径多层抽水孔开展试验研究,在动水位以下抽水试验层段上部、中部、下部以及潜水泵上部和下部分别放置自动水位计进行了系统的数据采集分析。结果表明:抽水试验中因井管内水流沿程水头损失及速度水头差异导致不同位置自动水位计获得压强水头变化值不同,本次试验实测到井筒内不同部位井损值;井损值在潜水泵进水口处最大,随距潜水泵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为避开井筒内较大水头损失对参数计算的影响,自动水位计宜优选安放在潜水泵上部接近动水位位置;在单孔抽水试验中利用稳定流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时,自动水位计获取水位降深含井损不可忽略,需通过多落程抽水试验数据分析扣除后使用。同时,抽水试验中自动水位计不同位置获取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为更好地理解井中水头损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别综述了,一般稳定抽水法、最大水位降深法、分层抽水法、观测孔法的应用条件及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