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7,(5):47-48
一项由欧洲10个国家参与的,旨在研究将二氧化碳进行深藏从而减少废气危害的试验项目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小镇克钦正式启动。这个项目计划在未来的几个月中钻出一个800米深的孔道,然后科研人员将把6万吨液化的二氧化碳压进地下,并对这些气体是否会重新释放出来、其在地层中如何分布以及对岩层有何影响等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及其它痕迹气体具有一定的增温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在地质年代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就有较明显的变化,近期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有关。这对不全面的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二氧化碳对植物生产量的有机化学效应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天—地—生”系统和“海—气—冰雪”系统中,二氧化碳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弱的因子。近百年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的变化而非人类活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存库,海—气交换影响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1、引言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  相似文献   

4.
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碳减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资料和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碳减排工作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当前科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当前碳减排方面的研究进展。经济层面的研究,包括数量化模型、碳税机制和碳减排附加效应几个方面。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对碳行为的源汇和贮量的计算研究、碳循环研究、以及减少碳排放的工业技术的运用等。文章还简要提出了中国在碳减排研究方面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CO2是一种温室气体。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一提到温室气体就会联想到CO2和温室效应,继而认为是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变暖。在他们看来,CO2等温室气体是有害气体,是它们导致了全球变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因全球变暖而来的灾难。于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呼吁提倡低碳生活,主张减少碳排放,进而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事实真是如此吗?是CO2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了吗?  相似文献   

6.
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专题13“人类活动与气候”一章以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与雨岛为例,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本章节的内容难度不大,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之前,对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的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此,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温影响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高远  肖建成 《热带地理》1997,17(4):378-384
本文广泛参阅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分析了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汇及其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其增暖潜力,温室效应的强度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二甲基硫(DMS)的海气通量能改变云层的变化和区域的太阳辐射量,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而极地的大量融冰导致DMS海气通量(DMSflux)对气候的影响更明显。文章中研究了2012—2014年亚南极几乎无冰的澳洲南部海域(40°S—60°S, 110°E—140°E)环境数据(包括:风速、云盖、海表温度、叶绿素、冰盖和混合层深度)的区域分布和年际变化。继而用遗传算法校准DMS模型的参数,得到DMS浓度和DMSflux在研究区域的分布。最后用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CMIP5)试验预测未来(大约2100年)在四倍二氧化碳环境下的DMSflux,并与当代(2012—2014年)一倍二氧化碳的情形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四倍二氧化碳情形下的海表温度、云盖和风速分别上升了0.9%、5.6%和12.3%,混合层深度下降了41.0%;海气传输速度的增加率为58.8%,由于很少的融冰, DMS flux只增加了9.4%,因此, DMS flux的增加速度远比不上南北极。研究结果表明,亚南极几乎无冰的澳洲南部海域的DMS对减弱温室效应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物二甲基硫(DMS)的海气通量能改变云层的变化和区域的太阳辐射量,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而极地的大量融冰导致DMS海气通量(DMSflux)对气候的影响更明显。文章中研究了2012—2014年亚南极几乎无冰的澳洲南部海域(40°S—60°S, 110°E—140°E)环境数据(包括:风速、云盖、海表温度、叶绿素、冰盖和混合层深度)的区域分布和年际变化。继而用遗传算法校准DMS模型的参数,得到DMS浓度和DMSflux在研究区域的分布。最后用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CMIP5)试验预测未来(大约2100年)在四倍二氧化碳环境下的DMSflux,并与当代(2012—2014年)一倍二氧化碳的情形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四倍二氧化碳情形下的海表温度、云盖和风速分别上升了0.9%、5.6%和12.3%,混合层深度下降了41.0%;海气传输速度的增加率为58.8%,由于很少的融冰, DMS flux只增加了9.4%,因此, DMS flux的增加速度远比不上南北极。研究结果表明,亚南极几乎无冰的澳洲南部海域的DMS对减弱温室效应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用大协调学审视环境与发展问题,给出把宏观环保同中观预防微观治理结合起来的途径,完善发展目标,引导需求健康化,使之可持续,顺利跨入21世纪,还指出必须更加重视温室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韩楠  于维洋 《地理科学》2016,36(2):196-203
基于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域(不含港澳台)工业废气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总体呈现东部、西部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东部多为高-高集聚区、西部则多为低-低集聚区,并且高值集聚现象的显著性逐渐增强,显著区域呈持续扩张趋势。在此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工业废气排放存在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对工业废气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上升尤为明显(如图1所示)。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有人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更有人说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6,(1):47-47
就在美国科学家就北极发出警报的同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气候监控和评价实验室发表报告说,地球温室气体产生的辐射强迫在过去15年中增加了20%。这意味着,地球温室效应比以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范围内增温已愈来愈引起各国政府、学者的关注。温室效应不仅导致全球范围内气候混乱异常,而且对全球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作物产量乃至社会经济、人类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文通过各种影响层次的分析,结合国际上的动态,指出了人类针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应考虑的对策,其中包括:1)温室效应机理研究;2)开发替代能源;3)保护森林;4)采取适当的政策法规;5)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可能影响;6)达成一些国际性协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解冻温度下乌梁素海湖滨带裸露湖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人工恢复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土壤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5℃下解冻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冻结土柱,芦苇沼泽土柱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225.51±8.74)mg/m^(2)、(18.66±10.56)μg/m^(2)和(22.23±7.26)μg/m^(2);对于5℃下解冻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冻结土柱,芦苇沼泽土柱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30.97±7.40)mg/m^(2)和(1.74±1.40)μg/m^(2),裸露湖床土柱的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最大,其值为(25.30±12.06)μg/m^(2);对于在15℃恒温下保存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对照土柱,芦苇沼泽对照土柱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137.68±58.33)mg/m^(2)和(10.74±1.99)μg/m^(2),柽柳盐沼对照土柱的甲烷累积排放量最大,其值为(1.23±0.02)μg/m^(2);与5℃解冻温度相比,15℃解冻温度更利于4个采样区冻结土柱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碳含量是土壤排放3种温室气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对湖滨带湿地土壤冻融和综合温室效应评估应该特别注意下垫面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冬季湿地二氧化碳释放量在年释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二氧化碳释放量约为0.069~6.048 g/(m2·d),并影响着其碳源与碳汇的关系。科学地估算湿地二氧化碳通量对全球碳通量的贡献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围绕湿地二氧化碳通量研究意义、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的测量方法的比较、冬季时长的界定、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通量估测精确性的意义等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分析了以往研究结论的时空差异因素和影响二氧化碳通量的主要因素,讨论了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测量结果不确定性等问题,并对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未来需关注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若尔盖泥炭地地下水位和土壤温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型实验生态系,对若尔盖典型泥炭地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开展地下水位控制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泥炭地生长季(5~10月)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日变化和月变化,探讨若尔盖泥炭地地下水位和土壤温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5~7月中水位(控制水位为地表以下10 cm)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量最高,其次是低水位(控制水位为地表以下20 cm)下的排放通量,高水位(控制水位为地表0 cm)下的排放通量最低;8月各水位下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差异不明显;9~10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水位降低而增加;整个生长季,水位由低到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04.65 mg/(m2·h)、438.76 mg/(m2·h)和359.18 mg/(m2·h);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土壤温度变化而变化,其中,中水位条件下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低水位下,高水位下相对最不敏感。暖干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将导致若尔盖典型泥炭地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04,(12):45-4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主办的有关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再次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研究中若干不确定性的认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气候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很多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选择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的状况(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否存在、20世纪温暖程度是否为过去千年最大、20世纪增温趋势是否停止)、温室效应(对温室效应机理的不同认识、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水汽对温室效应及增温的贡献)、气候模式模拟(模拟与实测结果的比较、模式本身的缺陷)以及2℃阈值(来源及其物理意义、对2℃阈值的不同认识)等问题。气候系统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产生分歧和争议在所难免,当前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诸多研究结论并非是最终定论,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而对未来一段时期深入开展气候变化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5个领域及其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科学工作者对于形成温室效应的一些重要的温室气体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N_2O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尽管它目前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常以ppbv、ppbm作为计量单位,但它对大气的相对致暖潜力(即排放1千克气体相对于CO_2的潜在增温作用)却很大,可达290。并且目前N_2O在大气中浓度的年增长率也高达0.25%,所以对于产生N_2O的源和吸收N_2O的汇以及减排措施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当前N_2O源与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