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在波浪运动中发展的。中国的地势和水文网的特征,都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陆与海洋地壳的演化都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地质变化在时空上都具有波浪性。地质学本身的发展也是具有波浪性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中国强震迁移与现代地壳波浪运动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强震时空分布上的波浪性、方向性及丛集性特征,并将中国强震运动划分为天平式运动、单波系波浪运动、双波系波浪运动、多波系波浪运动等类型,进而对强震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强震波带和强震丛集区仍是今后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地史中,地壳的波浪运动在地层的旋回性、沉积盆地的迁移及褶皱特征诸方面均留下了印迹。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山西前寒武五套地层所记录的地壳波浪运动迹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中国地壳波浪对于成矿的两个特点。一是不同系统的地壳波浪交织所形成的成矿特点,即“编织构造的成矿性”,这种成矿有“叠峰型”、“叠谷型”及“峰谷型”地壳波浪的三种成矿构造类型;二是同级的地壳波浪与成矿具有明显的等间距性。本文还探讨了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沉积建造及其接触关系、分布和厚度变化,分析了下场子区震旦纪以来地壳波浪运动以及与矿产之关系。地壳波浪运动经历了波状运动(Z—J_(1-2))→波褶运动(J_2)→波断运动(K-E)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矿产。波浪运动的特点是具有继承性、迁移性、新生性阶段性。  相似文献   

6.
1984年 第1期(全国首届地亮波浪运动及镶嵌构造学术讨论论文专辑)辩证的地质学…………………………………………………………………张伯声论地壳的波浪运动…………………………………………………张伯声、王战中国大陆边缘海区的地壳波}良状镶嵌构造初探……………………………吕炳全福建中段海岸带的新构造及其波浪运动的基本特征………………………毕福志山西的前寒武纪与地壳的波浪运动………………………………………徐朝雷等对地壳波浪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何安明等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活动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机制及其效应 ,并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提供了初步的数理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中论述了新构造时期的各种波浪构造,特别是中、晚全新世以来,断块差异升降和地震活动所显现的地壳波浪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时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三峡地区区域地壳结构、地壳应力状态、地壳形变、断裂活动性及地震活动性等影响地壳稳定性的因素。利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区地壳稳定性作了分区评价。按区域稳定的四级划分标准,在三峡地区划分出三个稳定区、两个基本稳定区和两个次不稳定区。三峡工程坝址位于稳定区内,库区跨越了基本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三千年来历史地震及近二十年来强震前形变资料,以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地区为样本进行空间扫描及转移概率统计,发现地震在时、空、强方面存在明显的波浪特征,并观察到地壳纵、横波的传递,迭加,干涉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机理是:被不同断裂切割的块状地壳互相简支,各地块三维弹性应变是地壳波浪运动的形成原因。中国存在着以地中海波浪为主和以环太波浪为次的两个波系,二者的消长,就引起了中国地震波浪状的发展总过程。  相似文献   

11.
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图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均衡理论,建立描述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应用有限元法拟合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计算验证,说明有限元法可实现对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精确逼近,是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应绍奋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作者所提出的方法重新处理了覆盖中国大陆(不包括海南省、台湾省等岛屿)900余万平方公里的垂直形变资料,给出了在通量均衡基准下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梯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几大地块的平均速率和通量。由此得出以下认识:(1)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大陆所处的力场有较好的对应性。(2)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具有明显的南升北降大趋势;以西部最为典型和强烈。(3)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高梯度值带与地震带的分布有较好的吻合性。(4)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分群性与大陆各大地块的划分有较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从现今地壳构造地貌入手,结合构造和建造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霍西煤田的构造格局、地质特征及其波浪运动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叙述我国地壳波浪成矿的某些特点。地壳波浪的能量积累与激发的地壳波浪强度(振幅、波长)成正比。波浪成矿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及其独立的阶段性,各个阶段的成矿作用又不断演化前进。斜向与正向构造的控矿作用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淮聚煤区系指鲁西、皖北和苏西北的广阔地带,东以郯庐断裂为界,南以肥中断裂为界,北至渤海,西至鲁、皖两省边界为界,是我国东部的一个重要聚煤区。其中尤以石炭二叠纪的煤发育最好,蕴藏量极为丰富,其聚煤规律的探讨,对于开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华东区煤田预测的基础上,运用地壳波浪运动的理论,探讨了黄淮聚煤区的聚煤规律。由于我们对地壳波浪运动理论的学习还很肤浅,难免有不足与谬误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观点,对“汾渭地堑”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发展都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这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周期性的交替活动所控制。它是一个在两个波系不同的交替期中分步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地堑”。两大地壳波浪系统的这种交替活动至今仍控制着“地堑”内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大陆1999年以来3个时段的GPS速度场,研究了汶川8.0地震前的地壳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发生在区域地壳挤压运动明显受阻的区域,孕震区附近存在一较大的障碍体,震中附近断层多年来处于强闭锁状态;2)随着地震发生日期的临近,震中西侧压性区表现出明显的向东逐步扩张态势,局部地区主压应变方向出现向北偏转,右旋剪切作用明显增强;3)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及6级以上余震分布表现出的区段性与断裂带及附近分段性运动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灞源地区现今的构造特征是晚太古宙以来地壳波浪运动的结果。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滑动;太华群具多期变形;大部分主干断裂是韧性断层并多期活动;控矿构造是次级韧性、脆韧性断层。断层与不整合面相交地段是金铅等矿产的成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学说又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简称“波浪镶嵌说”。它是由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张伯声教授创立的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在《从陕西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2期)一文中,张伯声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平式运动”的观念。他通过对陕西及其邻区地质构造发展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壳块体在地史时期的演化就像天平的两个盘子一样,在不同地史阶段进行着此起彼伏的运动。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两侧的元古界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两侧地层发育的巨大差异并不是由于、也勿须设想到中生代在其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断裂,而用地壳从其形成以来一直进行着的波浪运动即可得到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