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图》1989,(1)
现在西安碑林中保存着我国古代地图中的珍品——宋代制作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两图同刻在一块石碑的正背两面,正面是“禹迹图”,背面是“华夷图”。二图尺寸大小一样,长宽备约0.77米。“禹迹图”于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绘制。于南宋阜昌七年(公元1137年)四月刻石。“华夷图”于宋神宗王朝(公元1068年——1085年)时所做,阜昌七年十月刻石。  相似文献   

2.
张德梅  尹贡白 《地图》1998,(2):36-40
虽然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地图及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的发现,改变了“宋代地图为我国现存最古老地图”的观点,但宋代地图品种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使宋代地图不仅在中国地图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地图学发展进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宋代地图学的成就1.宋代地图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各朝代遗留的地图,总共不过十余幅,而宋代一朝存留至今的著名地图则有《华夷图》、《禹迹留》、《地理图》、《舆地图》、《九域守令图》、《平江图》、《静江府城池图》、《地理之图》及《禹贡论断》中的中国西部水系图、程大昌的《禹…  相似文献   

3.
成一农 《地图》2014,(1):68-75
“马王堆地图”、《禹跻图》、《华夷图》和《广舆图》,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图,而“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也是为我们所熟悉的绘图方法。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存在这些看上去绘制准确的地图以及这两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绘图方法,因此我们往往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和评论中,津津乐道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地图有一部分是刻在石头上的,其中大多数是碑刻,如<华夷图>、<禹迹图>、<平江图>等,个别的是摩崖石刻,如桂林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这些都为广大地图爱好者所熟知.清代有一幅刻在端砚上的<端溪研坑图>,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这方端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我在河北省图书馆阅览室翻阅<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一书时,偶然发现了它的照片和拓片,并将拓片复印下来,作为收藏品.现将这方端砚介绍一下,以飨地图爱好者.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对新疆非常重视,内地与新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相当密切,沿着驿路,官吏、军队、商旅络绎不绝.为了方便行程,就要绘制和使用相关地图,后来,诸多跟新疆有关的古地图得以保存下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幅清代道光前期(1821-1830年)绘制的新疆地图.该图为纸本彩绘,画在长卷上,纵48.7厘米,横179.4厘米.图上没有标注比例尺,没有标明方向,但从图上内容来看,其方位应是上北下南.该图右上角题为“新疆全图”,卷外贴签题为“新疆驿程形势图”,综合来看,该图图名应为《新疆全图》.  相似文献   

6.
宋向阳 《地图》2000,(4):49-52
中国古代的地图有一部分是刻在石头上的,其中大多数是碑刻,如<华夷图>、<禹迹图>、<平江图>等,个别的是摩崖石刻,如桂林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这些都为广大地图爱好者所熟知.清代有一幅刻在端砚上的<端溪研坑图>,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这方端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我在河北省图书馆阅览室翻阅<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一书时,偶然发现了它的照片和拓片,并将拓片复印下来,作为收藏品.现将这方端砚介绍一下,以飨地图爱好者.  相似文献   

7.
《地图》1991,(1)
1986年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形图,它证明我国先秦时期的地图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据曹婉如、张修桂、朱玲玲等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一千三百多年,比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三百年。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一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地图中有关地  相似文献   

8.
《地图》1990,(2)
最早的实测木板图:近期在天水放马滩古墓群中出土了七幅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的木板图这是战国晚期秦国属地邽县(天水到宝鸡一带)的政区、地形和经济的综合地图。距今已有2229年的历史。《邽县图》(暂名)共四块木板(其中三块是两面有图)、七幅图,图上字迹、线条清晰,保存完好。地图比例尺约为1:30万,定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相似文献   

9.
“坠理”考     
正前两年在拍卖会上捡漏"拿"了一幅《坠理图》。《坠理图》有800年历史了,被王致远带到苏州刻石上碑距今也有773年,原碑早已被保护,碑拓已难获得,所以这件于史有载的著名古地图算是一件不错的收藏。包括《坠理图》在内,苏州碑刻博物馆内有《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平江图》等"四大宋碑",宋代国土大规模变动,地图制作非常发达,传世的《禹跡图》《九域守令图》《华夷图》都是宋代地图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0.
《地图》1993,(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地图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代,地图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汉代以前的原始地图,汉以后的古典地图,以及清代康、乾以来的实测地图三个阶段。我国最早的地图传说是古籍《世本·作篇》记载的“史皇作图”以及民间流传的《河伯献图》故事。《左传》关于夏禹铸鼎所刻图像被认为是“山海图”,就是一种原始地图。《周礼》记载的“九州之图”被认为是较早的旅行图。另据《述导记》记载,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创造了最早的石刻  相似文献   

11.
唐晓峰 《地图》2002,(5):34-36
今天,地图上的长城纯粹是一项历史遗产,而在宋代,地图上的长城却赋予了特别的意义。长城是华夷之间的一个象征性分界,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成为了一种理念,让读图者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激励收复失地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地图》1992,(3)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它证明我国先秦时期的地图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放马滩出土地图共7幅,分别绘制在4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据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  相似文献   

13.
凌申 《地图》1993,(1):61-63
宋代是我国地图学发展史上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生产、便利交通、巩固边防等的需要,朝廷对地图的绘制颇为重视。其时绘制的著名地图有“淳化天下图”、“九域图”、“十八路州军图”、“十八路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天下州县图”及“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等,一般学术著作中多见这些图的介绍。而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因研究资料缺乏,其在地图学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文中略作介绍,祁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地图》2005,(2)
在2005年1月25日开展的“老成都·新成都”档案精品展中,一幅黄铜雕刻成浮雕式样的清代老成都地图格外引人注目。这幅名为《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的老地图作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面积近10平方米,“铺”在地面上十分壮观,和直立在前的2004年成都地图互相映衬,巧妙地体现出本次展览的主题:老成都·新成都。据成都市档案馆编研部蒋主任介绍,这幅清代成都地图原为纸质,一直珍藏于该馆。在精品展中,特意用黄铜浮雕的方式将其复原并做旧,以逼真地重现清代成都的风貌。该图将全成都所有的大街小巷分成27个区。这27个区分为东、南、西、北、…  相似文献   

15.
《地图》1991,(3)
我国具有悠久的地图绘制历史,自古就有许多优秀地图作品。可惜因古地图摹绘和保存的不易,许多已散失。所以自宋代起,人们设法把地图绘制在石碑上以传世,是谓地图刻石(或称地图石刻图)。文化古城苏州拥有许多珍贵的地图刻石,如闻名遐迩的《平江图》、《墬(地)理图》、《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等。这是因为:一,姑苏向为人文荟萃之地,自古留下许多绘图精品;二,苏州地区一带云集许多镌刻高手,刻技娴熟,尤以镂刻细腻、端方见长;三,苏州西南濒临太湖,太湖特产的太湖青石,堪称嘉石良材,“碑石黝黑如漆,特殊坚固”,“石皆黝碧光亮可鉴,扣之清越作磬声。”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苏州的地图刻石得以勃兴而驰名。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还有一块鲜为人知而又颇具价值的石刻图——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  相似文献   

16.
在玻璃上流布土沥青膜刻绘地图的线划原素,从而代替在纸上用墨清绘的方法,经实验证明:这种刻图法能保证和提高地图的质量,并降低成本。采用刻图法制印地图,其主要优点在于:1)提高绘图员的劳动生产率(1—2倍);2)刻绘地貌和水系图形的质量较高;3)地图各要素的套合精度较好;4)采用这种方法可省掉分涂作业;5)刻绘地貌和水系的工具构造非常简单,并刻图技术亦易为绘图员很快掌握。  相似文献   

17.
当西方各国的大地测量或未开始,或尚未完成之时,中国已在1760年前后完成了整个版图的测绘,并于1718年和1761年分别编成全国地图《皇舆全图》和《大清一统舆图》(即《内府舆图》),这在世界测绘史上是空前的壮举。这次大地测量的准备工作始于1689年前后,大规模的测量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当时康熙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负责测定长城大小各门(约300个)、各堡及附近城寨、河谷、水体、津渡等,绘成15尺长的“长城图”。1709年5月,雷、杜与费隐负责测量北纬40-45度间的地  相似文献   

18.
孙果清 《地图》2006,(6):106-107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喻时绘制,原图纵横115厘米×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根据中国古代地图着色的传统习惯,黄河涂成黄色,长江涂蓝色。图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书院重刻”十三字,说明此图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本。此图以《明一统志》为依据,为学者研究历史、了解“天下形势古今要害之地”而编制,属历史地理图和形势地图的性质。绘图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等地,用不同的符号和文字标注…  相似文献   

19.
孙果清 《地图》2005,(3):92-93
南宋静江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池舆图.刻在今桂林市北鹦鹉山南麓三面亭的石崖上.是我国现存惟一的摩崖石刻地图。图高321厘米.宽298厘米。  相似文献   

20.
古地图上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沧 《地图》2003,(3):34-37
谈到地图上的方向.人们一般都熟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代地图的方位般遵循这一规律.但古代地图上的方向并不这么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