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IGS中心提供的不同纬度的电离层TEC值,建立基于改进的集总平均经验模态分解(MEEMD)算法和Elman回归神经网络(ERNN)模型相结合的电离层TEC预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低、中、高不同纬度采用本文方法预报5 d电离层TEC的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最优可达到0.96 TECu,相对精度最优达到95.4%,精度较EMD-ERNN模型及单一ERNN模型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高楼的GNSS连续监测单历元动态解算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单日解解算结果的位移变化具有一定规律。采用频谱分析提取位移变化主成分,利用高阶谐函数构建高楼实时监测位移预报模型。以同济大厦监测为例,所构建的预报模型预报结果与实际位移值相吻合,水平方向RMS优于3 mm,垂直方向RMS优于7 mm。  相似文献   

3.
以直立六面体模型为基础,使用相关分析研究小波基和小波阶数的选取,同时对功率谱深度估计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恰当的小波基和小波阶数分解重力场,可以获取地层深部信息。计算的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及其范围内珠江口、台西南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分别为28.3、23.9、20.8 km,与文献资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岭估计通常无法单次计算使得均方误差达到最小,因此提出岭估计迭代法。将岭估计参数估值代入平差模型,更新观测向量,再次用岭估计法求解参数。依此迭代,每次迭代计算方差和偏差,当均方误差达到最小或收敛时终止。模拟算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利用欧洲航天局最新发射的宽刈幅、高分辨率Sentinel-1A卫星,第一时间获取2016-02-06台湾美浓MW6.4地震干涉像对,使用D-InSAR技术获取美浓地区的同震形变场。利用震中附近39个同震GPS观测进行对比验证后显示,InSAR获取的同震形变场精度优于1 cm(3σ)。形变发生在宏观震中30 km×30 km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沿雷达视线向抬升,最大抬升约12 cm。从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空间连续性较好,说明宏观震中附近地表未发生明显破裂。宏观震中并不与震中位置重合,而是位于震中西部约15 km处。  相似文献   

6.
利用Okada模型计算2018-01-23 09:31(UTC)阿拉斯加湾7.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初始场信息,利用COMCOT模型模拟海啸传播。比较海啸首波振幅和到达时间模拟值与实测值显示,振幅差异在4 cm以内,时间差异在4 min以内。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吻合,揭示阿拉斯加地震引发的海啸强度弱,同时反映海啸初始场参数的选择合理有效,海啸模拟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7.
以2016-02~11期间唐山四分量深孔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S变换技术获得区域构造信息的时频特征,讨论其与近场小震及远场大震事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唐山台近场25 km范围内5次小震事件发生前的数日内,其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的S变换结果在720~1 440 min周期范围内均表现为高能量簇异常,且与潮汐因子的日常形态存在显著差异;2016-04-15日本九州M7.0级地震的同震效应主要对地应力S变换结果中周期小于240 min的频段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唐山地应力高能量簇特征可能来自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调整,而非远场大震的同震效应,说明地震事件前后的构造应力时频演化特征与近场地震活动可能存在较高的前兆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在无气象数据的条件下,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的对流层延迟(ZTD)预报新方法,并分别选取长春、上海、乌鲁木齐3个地区4个季节的ZTD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EMD-SARIMA的ZTD改正预报模型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下的ZTD估计需求,是一种高精度的ZTD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重力和地形数据研究现今华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热化学结构,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首先计算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Airy均衡重力异常;再利用地震学莫霍面观测从地形和布格异常中扣除对应部分,计算残余重力异常及残余地形;最后对残余重力异常进行剩余密度反演。结果表明:1)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存在浮力;2)克拉通东部由温度效应引起的密度负扰动效应略强于化学组分差异引起的密度正扰动;3)现今华北克拉通东部是古老克拉通型地幔和新生正常地幔的混合物,约保留50%~60%古老克拉通地幔成分;4)由重力和密度约束得到的混合地幔结果支持前人提出的多期幕式拆沉的华北克拉通深部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比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所有湖泊内CryoSat-2基线C版本二级产品(SIR_SIN_L2I)和ICESat测高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多达几十米的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限制了多源测高数据的联合研究,必须加以消除。从一级数据出发,利用经典的重跟踪方法重新获得湖面高程,能很好地消除这个偏差。研究发现,当前的二级产品在生成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窗口延迟参数,从而导致该系统性偏差。因此,CryoSat-2的SARIn模式二级产品不能直接用于多源数据的联合分析,需要对一级数据重跟踪或直接在二级数据上加一个偏差改正。
  相似文献   

11.
????GAMIT???????????????ο???????????????????????????????????????????????????????????????????????TRACK??顣?????飬TRACK????в?????????????Saastamoinen???????GPS????????????????????  相似文献   

12.
重力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无法证明引力以光速传播。首先,根据固体潮理论,进行调和分析时固体潮理论值和观测值的时间序列是同步的,不存在时差;其次,天体起潮力仅与万有引力有关,与光速无关;第三,调和分析得到的潮汐因子仅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变化,相位滞后则反映地球介质的粘滞弹性,两者与天体引力及光到达观测点的时差无关;第四,汤克云和骆鸣津在论证过程中作了过多的人为改正,有些改正使用不当;第五,万有引力与引力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万有引力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一种空间性质,它与两个彼此相互作用的物体同在,无需时间传播,而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以光速向外传播,并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两者不可混淆。汤克云与骆鸣津认为,重力固体潮理论值隐含两个假设:1)引力以光速传播;2)引力及光的时差等于重力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的时差。这两个假设并不成立,汤克云与骆鸣津关于引力是以光速传播的论证是一个误会,引力不需要时间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钻孔应变观测在震源反演和地球结构模型检验方面的可靠性,利用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印尼苏门答腊海域7.8级地震的同震信号和QSSP软件计算的理论应变图,提取有效的监测数据进行P波震相识别和各震相到时分析,再截取监测数据和理论数据对应部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互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在震中距36°~52°范围内,监测数据与QSSP理论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在震中距36°~52°范围内,台站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可用于震源反演和新的地球结构模型检验,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北斗典型应用场景下缺乏有效的导航效能评估手段问题,在场景建模的基础上提出用户终端的导航效能评估方法。首先分析北斗卫星导航可能存在的典型挑战性环境,提出典型应用场景构建要素,并根据构建要素构建了山地应用场景;然后提出以卫星可见性、导航精度为指标的导航效能评估方法;最后通过选取数字高程数据等建立具体场景,对其中的导航用户进行了效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场景可以反映真实的导航情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效能评估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析现阶段伽利略空间信号的精度,并评估伽利略广播星历及其对单点定位的影响。统计30 d健康卫星广播星历,结果表明,FOC和IOV两种类型的广播星历卫星轨道误差优于0.8 m,并且径向误差最小,法向误差次之,切向误差最大;伽利略卫星的钟差误差精度达到1.0 ns;从空间信号测距误差对伽利略卫星进行整体分析,广播星历精度优于1.0 m,FOC与IOV卫星精度相当;用广播星历进行事后单点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dm级。  相似文献   

16.
利用CMONOC提供的GNSS连续观测数据分析天顶对流层延迟(ZTD)代替水汽的可行性,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小波变换(WT)开展GNSS ZTD对超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超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会增加中国大陆地区水汽含量,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响应更为显著;同时该事件会影响GNSS ZTD 的显著变化周期,使9个月的变化周期减弱,0.8~3个月内的变化周期增强。  相似文献   

17.
亚东-谷露裂谷等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地堑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在第四纪构造演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空局Envisat卫星2003~2008年SAR数据,利用SBAS时序InSAR技术,去除地形、大气、轨道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LOS速度场,并反演亚东-谷露裂谷带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带南段与北段具有相同的倾滑速率,均为1 mm/a;其闭锁深度南段为31 km,北段为22 km;其断层倾角南段为52°,北段为40°,与地质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2008-01~2017-12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观测资料,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FOCMEC)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获得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生的138个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震源机制解特征进行分析显示,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逆冲型,而正断型相对较少,P轴和T轴走向的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向和NNW-SSE向。将研究区划分为1°×1°的网格,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MSATSI)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应力张量和应力场图像。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内蒙古东部地区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走滑,局部区域存在剪切、挤压,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分布在NEE-SWW向,由北向南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断层土壤气探测方法,在珊溪水库地区双溪-焦溪垟断裂上3个不同位置进行土壤Rn和H2的测量,发现断裂带上的土壤Rn和H2测值在靠近断层破碎带或岩脉出露位置明显升高。结合断层气探测方法在探测隐伏断裂方面的应用,确定双溪-焦溪垟断裂在包山垟村附近具体经过位置。发震断裂上的土壤Rn和H2测值明显高于非发震断裂,说明珊溪水库地区土壤Rn和H2与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基于稳健的二维低阶多项式拟合及加权迭代算法,分别对模型重力位场数据和川滇地区实测地表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地下不同深度层地质源的位场分离,并将所得结果与基于插值切割算法的位场分离结果以及川滇地区地质构造图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可靠,其结果可以用于川滇地区地质结构的精细反演和解释,也为其他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