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C60晶体是碳元素的第三种同质异构体,C60,Cn及其衍生物有许多新奇的物理化学特性。本文介绍了运用高新测试分析技术深入研究这类新材料结构、物化特性、合成提纯条件及开发高科技新材料产品的前景;探讨了利用天然石墨、各种煤炭等提取合成一些重要价值的C60,Cn及衍生物产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3植物与C4植物具明显的δ^13C值差异,利用这种特性,选取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边缘处这个C3植物-C4植物转换生长的地点,分别采集森林与农田各三个剖面的土壤样品,根据测定其土壤总有机碳,不同粒径及不同比重组分的δ^13C值间的相互关系来推导土壤有机碳的若干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5.
6.
浙江煤山长兴阶有机碳δ^13C层序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万春  李玉成 《地质论评》1999,45(4):368-374
本文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阶56个样品的沉积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分析,讨论了和只有机碳δ^13Corg在地层层序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海水进退和碳酸盐岩δ^13Ccarb及δ^18Ocarb之间的关系。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阶δ^13Corg在地层层序上的分布总体呈现自下而上由重变轻的趋势,同时,δ^13Corg层序分布与生物演化及δ^13Ccarb和δ^18Ocarb层序分布之间具  相似文献   

7.
Study on Modern Plant C-13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δ^13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xies in paleoenvironment studies.In this paper modern plant δ^13C in the arid areas of China and Tibetan Plateau is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most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western China are C3 plants with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32.6‰ to -23.2‰ and only few species are C4 plants with δ^13C values from -16.8‰ to -13.3‰.The δ^13C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or humidity),i.e., light δ^13C is related to high precipitation(or humid climate),while heavy δ^13C to low precipitation (or dry climate),but there is almost no relation between plant δ^13C and temperature.Subme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2.0‰ to -12.7‰,like C4 plants,while me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8.1‰ to -24.5‰,like C3 C4 plants,while ma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8.1‰ to -24.5‰,like C3 plants.It can then be concluded that organic δ^13C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sediments such as loeas and soil in western China can indicate precipitation changes,but those in lake sediments can reflect organic source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aquatic plants.  相似文献   

8.
新疆阿勒泰地区小冰期特征的树轮δ13C记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建立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个长约450a的落叶松树轮碳同位素年表.该年表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1850年后年轮δ13C显著降低,这是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缘故.在1550—1850年期间,该年表经历了明显的距平“正负”(即暖冷)变化:17世纪年轮δ13C值相对偏负,气温较低,18世纪年轮δ13C值相对偏正,温度较高.根据已有的树轮δ13C温度系数,17世纪的温度相对偏低约0.67~2.46℃.广泛的区域性对比表明,该年表所揭示的小冰期温度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表明,晚泥盆世丹池盆地內有热水活动。热水活动使盆地内的碳酸盐沉积物发生了准同生硅化作用,淋虑溶蚀作用及广泛准同生重结晶作用。与一般灰岩受热重结晶作用中δ~(13)C值的变化相反,在准同生重结晶灰岩中,方解石的结晶程度愈高,则δ~(13)C值反而愈大。我们认为这是碳酸盐不饱和的热水溶液对碳酸盐沉积物中轻碳同位素(~(12)C)优先淋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14C年龄校正方法:以河北平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3/C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3/C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相似文献   

12.
^14C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总结了对比了不同因素对^14C计年的影响及误差校正方法,认为含碳样品的^14C/^12C初始比,不 对^14C计年精度影响极大,而且比值本身对环境变化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年龄校正需要对样品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进行详细的研究。核实验验形成大量的^14C可以示踪碳在大气,海洋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三大碳储库之间的交换通量和滞留时间,“弹-14”在大气,海洋和土壤中的分布可以解决洋流的变化,大气与海  相似文献   

13.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典型水生植物δ13C特征与固碳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促进目前岩溶碳汇稳定性和速率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分析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碳酸酐酶活性与植物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不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HCO3-的比例。结果表明,湿地核心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在4.86~64.73 tC/(a?km2)之间,挺水植物为15.68~453.01 tC/(a?km2),平均值为76.74 tC/(a?km2)。按平均值计算会仙湿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4 466.27 tC/a,即在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中约47 %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碳效果明显,是碳汇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沙漠中几种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碳同位素辨别力(Δ),以其作为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指示,研究了本区沙漠植物叶片或同化枝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生境和不同水分状况下δ13C值的差异,并比较研究了绿洲防护林树种及绿洲作物.结果表明: 梭梭和沙拐枣同化枝的δ13C值分别为-14.31‰和-14.82‰,Δ值在5‰~6‰之间; 柠条、泡泡刺、花棒和红沙叶片的δ13C值分别为-25.75‰、 -25.79‰、 -26.38‰和-28.05‰,Δ值在16‰~20‰之间.几种沙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大小的顺序为: 梭梭≈沙拐枣>柠条≈泡泡刺≈花棒>红沙.  相似文献   

15.
^14C测年系列方法中的小样品^14C液体闪烁计数测年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卫健  杨礼平 《地球化学》1995,24(2):146-151
碳量100-200mg小样品~(14)C液体闪烁计数测年法是常规测年法(2000-6000mgC)与加速器测年法(ImgC)之间的必要补充。这一技术可有效地运用于地质学与考古学。对~(14)C样品进行分组提取的前处理时,采用该方法测年就尤为必要。本项研究包括了小样品液闪测年方法的建立以及使用该方法对15对样品的测量和比较。技术测定的每个试样的~14C年龄在试验误差范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使用小样品测年技术可测最大年龄的理论计算值为43270a,探测效率为88%。  相似文献   

16.
鼎湖山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质^14C年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鼎湖山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质(SOM)放射性碳进行了核爆效应校正。各层位年龄值与土壤深度呈线性递减,成壤过程是连续的,也是全新世时期的产物。五棵松剖面和坑口剖面成壤速率分别为0.0233cm/a和00488cm/a。成壤速率的差异可以用微地形和植被等主要因素的不同来解释。红壤有机物由活跃和稳定两种组分组成,其分解速率分别为0.25—0.57a-1和1.51×10-3—18×10-3a-1,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8—4.0a和556-667a。  相似文献   

17.
18.
华南 Pc-C 过渡期深水相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湘西三岔、杆子坪与贵州织金3个震旦纪-早寒武世深水相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这3个剖面下寒武统底部都出现明显的δ13C负漂移。其δ13C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与全球浅海相碳酸盐部面相似。这可能是下寒武统海洋生物产率的降代而导致沉积碳酸盐的δ13C负漂移。  相似文献   

19.
冰川冻土地区对碳同位素形成的影响及^14C测年采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功树  陈惠琴 《冰川冻土》1991,13(1):85-90,84
  相似文献   

20.
小样品^14C年龄测定中稀释气体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