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渗流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饱和带地下水运动实质上是一个水气二相渗流过程。本文以多相渗流理论为基础,从水气二相渗流的连续性方程和达西定律出发,推导了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渗流的耦合动力学模型,讨论了模型的IMPES和全隐式联立求解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认为IMPES求解方法由于达西系数项的处理,饱和度的计算均采用显式,因此该解法具有稳定性差、精度低且要求计算时间步长小的局限性;而全隐式联立求解方法是联立求解气相、水相方程,同时求出压力和饱和度值,因此压力和饱和度值都是隐式求出,具有较高精度,且无条件稳定,应是今后模型求解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时,地层的压力分布与常规达西流动情况下不同,储层存在压力波及不到的区域,难以有效动用。为此,基于渗流理论中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存在的新的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推导出非达西径向流解析解和产能方程,形成了低渗透油藏新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为低渗透储层的油藏评价和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计算分析表明: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流动下压力分布不同于以往有激励即有响应的达西流动情况,近井地带能量递减远快于常规油藏达西流动的情况,储层波及范围小,井筒外围有很大一部分面积的油藏没能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1)
利用压汞实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油水相渗试验获得的各类特征参数,分析不同成岩相储层油水两相的相互干扰特征,探讨对比两相流体共渗时储集空间、孔喉网络类型以及产量递减等方面的差异,实现流体在特低渗层内渗流规律的定量表征,并结合产油能力,着重探讨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孔隙中的油能否被驱出主要取决于喉道参数,物性越好的储层,喉道半径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高。油驱水过程中,油相开始流动时连续相临界饱和度的大小与该驱替压力下油相可以进入的孔隙和喉道体积有关,尤其是喉道体积。孔、喉间差异越小,分选、分布越均匀,非均质越弱,岩石渗流能力越强,水驱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许凯  雷学文  孟庆山  梁鹏 《岩土力学》2011,32(Z2):562-567
坝体的渗流计算常采用近似的线性渗流计算方法,然而对于堆石结构而言,在高水力梯度的作用下,由于流体惯性力与紊流的影响,水力梯度与渗流流速之间偏离了线性的达西定律,堆石体中不同孔隙介质的交界面错综复杂更增加了渗流场形态的复杂性。此时,使用非达西渗流的计算方法,可以提高渗流计算的精度,更加客观地描述渗流场中的渗流行为。基于伽辽金加权余量法推演了Forchheimer方程的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公式,应用该方法对堆石坝渗流场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给出了工程实例。研究表明,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渗流场中的非达西渗流现象。对比达西渗流计算与非达西渗流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得出了非达西渗流计算的意义。对堆石坝结构而言,非达西渗流计算的结构显示渗流场的局部区域可能出现高水力坡降区域扩散的现象。此外,水力坡降峰值对比达西渗流计算结果有所增大,这说明真实渗流场的水力坡降峰值有可能超出材料的临界水力坡降允许值,从而引起坝体的渗透破坏。  相似文献   

5.
用流固耦合方法研究油藏压裂后应力应变和孔渗特性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油藏压裂后将引起地应力场发生变化,使岩石变形,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进而影响产量,为研究这一问题,作者建立了油藏压裂后流-固耦合渗流模型,考虑了以下因素:油藏岩石变形,地应力,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人工裂缝,流体渗流与岩石应变耦合,储藏渗流与裂缝渗流耦合,非达西效应等。较详细地给出了耦合方程及推导过程,控制方程包括的未知变量有压力,饱和度及位移,11个变量,和11个方程,用有限差分方法将流体渗流和岩石应变方程离散成主对角占优的七对角矩阵,可在修改已有三维二相渗流和三维固体力学程序的基础上,采用隐式迭代方法求解,示例分析表明,用此模型可以研究储层应力变变,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为开发方案制定,整体压裂设计,压后生产管理等方面提供定量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6.
声波时差与泥岩压实特性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的压实条件下,可以运用声波时差与储层流体压力的关系,计算储层的流体压力,储层流体势可以用Hubbtert公式计算。按照渗流力学的理论,地下天然气的运移从流体势高的地区指向低势区,并在低势区合适的部位聚集。根据以上观点并结合东濮凹陷深部天然气储层特点,对这一地区深部天然气储层某一孔隙带的流体势分布和成藏规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以传统岩石物理实验研究低孔、低渗、高复杂性孔隙结构储层的宏观岩石物理性质,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误差大且难以定量研究储层微观因素对岩石物理属性的影像规律。通过Micro-CT扫描与高级成像处理技术,构建与真实岩心相等价的精确代表性孔隙空间模型,利用Avizo-XLab求解器数值模拟计算以N-S为控制方程的孔隙流体流动及以达西定律计算岩石渗流参数。通过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处理,以三维流线展示孔隙空间流体流动,以高度梯度图展示孔隙压力分布场,使模拟结果清晰直观。研究表明,基于数字平台仿真孔隙微流动及测量岩石渗流参数具有高可信度。该研究方式弥补了传统岩石物理实验的不足,为数字化研究岩石物理属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岩石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自桐  韩冰 《水科学进展》1998,9(2):112-117
介绍了三峡花岗岩体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试验。试验采用互不溶混驱替法。试验结果表明,在渗流基本特征方面,裂隙非饱和渗流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与空隙介质水分特征曲线具有相似性,如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滞后现象;湿润流体(水)的排泄曲线具有进气压和束缚水饱和度;非湿润流体的吸湿曲线具有残余饱和度。这种相似性表明,孔隙介质非饱和渗流的研究成果可用于裂隙非饱和渗流,孔隙介质水分特征曲线的解析模型,可用于研究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和拟合毛管压力-饱和度排泄曲线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涉及传热、水合物分解相变、多相渗流和地层变形4个物理过程。多相渗流过程伴随着对流传热,影响传热效率;多相渗流过程影响孔隙压力的消散速率,引起有效应力改变而影响地层变形;多相渗流过程影响传热的效率和孔隙压力的消散速率,使温度和压力条件发生变化,影响水合物的分解。多相渗流过程中,某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不仅与该相流体的饱和度有关,还与地层绝对渗透率有关。地层绝对渗透率是多相渗流过程的关键参数之一。概述不同贮存状态水合物、地层孔隙率、水合物饱和度和地层有效应力对地层绝对渗透率影响的研究内容。以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绝对渗透率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粉细砂、黏土类地层和各向异性地层多相渗流研究,以及地层有效应力对绝对渗透率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效应力对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压力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宜强  班凡生  高树生  薛慧 《岩土力学》2008,29(6):1649-1654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低渗油藏中流体在双重介质之间的渗流规律及其影响,建立了双重介质间流体窜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拉氏变换数值反演方法给出近似解析解;通过数值计算,研究窜流压力的动态特征,分析储容系数及窜流系数对压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压敏试验研究了有效应力对双重介质低渗油藏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容系数主要决定双重介质之间发生窜流现象的早晚,储容系数越大,发生窜流的时间越晚;储容系数越小,发生窜流的时间越早。窜流系数主要决定双重介质之间发生窜流压力的大小,窜流系数越大,发生窜流的压力越小;窜流系数越小,发生窜流的压力越大。有效应力对裂缝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能力影响很大,有效应力的增加能够大大降低裂缝型油藏渗透率和孔隙度,以致降低储层的储容系数和窜流系数,从而影响双重介质间窜流压力的动态特征。因此,在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开采中,保持压力、防止储层伤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泥浆滤液侵入渗透性地层会改变井周地层流体的原始分布状态,使井周地层电阻率发生变化、储集层电测井响应失真。本文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水对流扩散理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地层模型,研究低渗储层泥浆侵入过程中井周地层矿化度、含水饱和度、电阻率变化特征及井周油藏分布特征。对不同渗透率地层泥浆侵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渗透储层,相同侵入时间内,随着地层渗透率的增加,泥浆侵入深度增加,且同一侵入深度的含油饱和度减小;随着侵入时间的增加,井周地层水矿化度、含水饱和度和地层电阻率的侵入剖面前缘均发生明显的变化。结合3口井的泥浆侵入数值模拟分析,发现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及其电阻率的幅度差异受泥浆侵入时间和侵入深度影响。不同流体性质层段的井周油藏动态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井周油藏的变化情况与储层流体性质有明显关系。利用实例井侵入模拟结果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的相关性,构建了侵入深度的计算公式;根据侵入阶跃剖面,利用几何因子理论构建了原始地层电阻率计算公式,用以辅助储层电阻率校正。正确认识井周地层泥浆侵入特征及井周油藏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提高阵列感应测井评价储层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考虑气相影响的降雨入渗过程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降雨入渗过程是水在下渗的过程中驱替空气的水-气二相流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精确模拟一直是渗流计算的难点,目前的处理方法通常是忽略孔隙气压力变化的影响。根据多相流理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达西定律,建立了水-气二相流模型,模型的求解采用积分有限差分法和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通过变换主要变量来表达相态的变化,实现了水相、气相边界条件及降雨入渗边界的精确模拟。利用上述模型对一土柱试验进行模拟,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一均质土层的降雨入渗过程,得到了孔隙水压力、孔隙气压力和毛细压力及含水率的变化过程。根据入渗率与地表孔隙气压力的变化关系,验证了孔隙气压力的增大对入渗水流产生阻滞作用。在求解非稳定渗流问题中,考虑空气压力变化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进行地下水封洞库的水封条件分析评价必须获得准确可靠的建库岩体渗透性参数,而获取岩体渗透系数常用的传统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试验数据的精确性,文章基于广义径向流(GRF)理论,依托烟台某地下水封洞工程,以丙烷洞库交通巷道钻孔为例,开展压水试验并采用非稳定流理论的GRF模型优化解析试验数据,结合电导率测井试验确定导水裂隙位置并求出裂隙范围内的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GRF模型比稳定流模型解析结果大1~2倍。原因在于裂隙岩体进行分段压水时,各段水流维度不一,传统稳定流理论假设水流维度只有二维流,而GRF模型为空间n维裂隙流用压水过程全部数据进行拟合,不同时段在相应维度下进行计算,因此其求算的渗透系数K更接近于试验段真值,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实用性。同时利用电导率测井试验计算长度(导水裂隙范围)远远小于压水试验段计算长度的特点,可将GRF模型解析得出的分段渗透系数做进一步细化平均以提高压水试验解析结果的精度,为水封洞库效果评价、洞库涌水量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张帆  周辉  吕涛  胡大伟  盛谦  胡其志 《岩土力学》2014,35(9):2549-2554
目前国内关于CO2咸水层封存尚处于先导性和试验性研究阶段,对超临界CO2注入过程中岩层力学响应和流体运移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认识还不完善。为研究CO2注入下岩层变形和流体运移,基于两相流动数学模型,给出了超临界CO2和咸水质量守恒方程;采用毛细压力和有效饱和度的关系式,将质量守恒方程变换成以毛细压力为变量的表达式,以便于考虑流体压力对岩层的影响。提出了无流体压力影响下的岩层力学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岩层的塑性变形和损伤。分析了两相流体-岩层相互作用机制:一方面,采用有效应力原理,考虑流体压力对岩层的力学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岩层固有渗透率变化考虑岩层变形对流体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建立砾岩油藏测井参数解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砾岩储层测井参数的解释精度,为计算储量提供合理的参数,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为例,从其砾岩油藏主控因素的沉积微相-岩石相角度出发,首先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识别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辫流砂坝砂砾岩相、辫流砂坝粗砂岩相、漫流带粉砂岩相5种类型的沉积微相-岩石相,然后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最后用取心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参数的解释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误差降低幅度分别平均为:孔隙度3.09%,渗透率6.95%,饱和度5.38%。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umer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two-phase (oil–water and air–water) incompressible and immiscible flow in porous media.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a fractional flow formulation is formed of two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 mean pressure equation and a water saturation equation. These two equations can be solved in a sequential manner. Two numer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discretize the equations of the two-phase flow model: mixed hybrid finite elements are used to treat the pressure equation, h-based Richards' equation and the diffusion term in the saturation equation, the advection term in the saturation equation is treated with the discontinuous finite elements. We propose a better way to calculate the nonlinear coefficients contained in our equations on each element of the discretized domain.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the saturation becomes discontinuou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porous media. We show in this paper how to use the capillary pressure–saturation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handle the saturation jump in the mixed hybri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two-phase flow simulator is verified against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some flow problems treated by other authors.  相似文献   

18.
Fast 3D Reservoir Simulation and Scale Up Using Streamtub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lementation of a semianalytical method for oil recovery calculation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that is both fast and accurate. The method defines streamline paths based on a conventional single-phase incompressible flow calculation. By calculating the time-of-flight for a particle along a streamline and assigning a volumetric flux to each streamline, the cumulative pore volume of a streamtube containing the streamline can be calculated. Subsequently, the streamtube geometries are kept constant and the effects of the time varying mobility distribution in two-phase flow are accounted for by varying the flow rate in each streamtube, based on fluid resistance changes along the streamtube. Oil recovery calculations are then done based on the 1D analytical Buckley–Leverett solution. This concept makes the method extremely fast and easy to implement, making it ideal to simulate large reservoirs generated by geostatiscal method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 3D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simulator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new simulator is much faster than a traditional finite difference simulator, while having the same accuracy. The method also naturally handles the upscaling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We make use of these upscaling abilities to generate a coarse curvilinear grid that can be used in conventional simulators with a great advantage over conventional upscaled Cartesian grids. This paper also shows an upscaling example using this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9.
刘日成  李博  蒋宇静  蔚立元 《岩土力学》2016,37(11):3165-3174
等效水力隙宽和水力梯度是影响岩体裂隙网络渗流特性的重要因素。制作裂隙网络试验模型,建立高精度渗流试验系统;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模拟流体在裂隙网络内的流动状态,研究等效水力隙宽和水力梯度对非线性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梯度较小时,等效渗透系数保持恒定的常数,流体流动属于达西流动区域,流量与压力具有线性关系,可采用立方定律计算流体流动;当水力梯度较大时,等效渗透系数随着水力梯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流体流动进入强惯性效应流动区域,流量与压力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可采用Forchheimer方程计算流体流动。随着等效水力隙宽的增加,区别线性和非线性流动区域的临界水力梯度呈幂函数关系递减。当水力梯度小于临界水力梯度时,控制方程可选立方定律;当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控制方程可选Forchheimer方程,其参数A和B可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其研究结果可为临界水力梯度的确定及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选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降雨条件下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军  熊俊  何翔 《岩土力学》2004,25(Z2):559-563
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渗流方程,提出了新的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隐式压力显示饱和度数值求解方法,编制了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模拟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渗流场孔隙压力变化和含水饱和度变化,模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对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