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在埃及坦塔召开了国际前寒武地层分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在分会成员中以表决的方式正式通过元古宙三分的意见,并将元古宙三分为元古Ⅰ、元古Ⅱ、元古Ⅲ(非正式名称),级别为代,各代时限为25—16亿、16—9亿及9亿至寒武纪底界(待定)。元古宙三分从1979年分会第五次会议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至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有关元古宙划分问题,分会内部曾展开通信讨论。我们就分会第五次会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地层专业分会(SPS)已经正式同意前寒武纪的年代划分方案及其命名原则。这个方案已由国际地科联(IUGS)批准在全世界采用。本文简要地公布了全世界马上将采用的新的前寒武纪年代表的定义及其应用。该专业委员会分会正在研究将太古宙进一步分代的方案。 1.定义 前寒武纪年代表必须按表1所示的年代划分方案进行,其中时间界线被选择来包括或确定主要的沉积旋回、造山旋回、岩浆作用旋回的界线,不过其中的时间界线以年为单位而定义,并不专门针对任一岩体。前寒武纪的顶界应放在寒武纪的底界处,其界线将由SPS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来确定,不过国际地层专业委员会(ICS)要求SPS的该工作组选择一条能测定其同位素年龄的界线。目前,前寒武纪的底界还未确定好。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88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八次分会会议所修改完善的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方案,其中对元古宙划为古、中、新三个代一级单位和十个纪,并给予正式命名。这一建议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7月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通过,并于1990年2月被国际地科联批准和推荐用于国际的前寒武纪划分和命名。但这一方案对太古宙未做详细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系在中国广泛分布。前寒武纪可划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两个时间单元,时间界线置于2500百万年。 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太古宙可两分,以2800百万年作为早—中太古代和晚太古代的时间界线。元古宙分为早、中和晚三代。以1900百万年和1000百万年分别作为元古宙内部划分的时间界线。寒武纪和前寒武纪的界线年龄推测为610百万年。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业明  张仁杰 《地球科学》1997,22(4):395-400
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前寒武纪地质学新理论和同位素代学方法,对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壳的组成,时代和演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初步将海南岛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划分为中新太古宙紫苏花岗岩-片麻岩系,琼西古中元古宙绿岩系和中元古宙花岗岩类以及石绿新元古宙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等3种地质实体,并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划分为新太古宙结晶基底形成,古中元古宙陆壳断裂,中元古宙俯冲造山和新元古宙裂陷-冰川事件4大演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方案以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A)为基础,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岩石实体,仅以推测的绝对测年值为界线进行单元划分,脱离了客观的岩石记录和地球演化系统,不利于对前寒武纪地球系统的研究。2004年—2008年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以反映地球历史阶段特征的“关键事件”为界线,创建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的“金钉子”,建立客观的、“自然的” 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并且通过全球一级事件群把前寒武纪划分为5个宙,即创世宙、冥古宙、太古宙、过渡宙和元古宙。另外,经过综合分析建议将埃迪卡拉纪归到显生宙。因此,对前寒武纪的研究实际上变为对“前埃迪卡拉纪”的研究,使术语“显生宙”在内涵和应用上更加一致。虽然“参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需要大量的研究去充实和细化,但是对这两种划分方案的系统研究和对比,可以给我国前寒武纪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系,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层单位,但是,却简单明了地代表了形成于寒武纪开始(显生宙起始时)之前的所有岩石,因而就囊括了可以追索到地球形成的所有时间阶段的物质记录。遵循现代地层学的概念体系,要建立一个更加精确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寒武纪以来的显生宙相对应,前寒武纪曾经被称为"隐生宙"。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生命活动的痕迹,被称为"隐生宙"的前寒武纪就进一步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这代表了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第一次概念进步。现行的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主要基于不同克拉通上的可对比的地质事件,而且基于合适的计时性(大致为整数的)时间界限来划分前寒武系,这个划分方案已经服务地球科学界三十余年,尤其是基于大范围的构造活动与沉积特征尝试性地建立了元古宙的纪(埃迪卡拉纪除外),代表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二次概念进步。随着对地球前寒武纪演变历史的深入研究而识别出许多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从岩石记录的背景变化中识别出造成这些事件的成因,这不但导致了对前寒武纪地球的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为今天重新修订一个新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三次概念进步。在新修订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中,表现出以下重要的进展:1)运用现代地层学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2)明确了具有特殊地质学涵义的太古宙的底界;3)明确并修订了太古宙-元古宙界线;4)尝试性地进行太古宇的建系。一个修订了的太古宙,可以定义为前寒武纪历史进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时间段,即地表上保存的最古老岩石的首次出现(4030 Ma的Acasta片麻岩)、大致在2420 Ma广泛的冰川沉积、变冷的地球条件和大气圈氧气上升的首次出现,据此太古宙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三个代和六个纪。太古宙的这个修订和进一步划分,强调了一个基本的科学理念,即太古宙代表了地壳形成与生物圈确立的早期主要阶段,以高度还原性的大气圈为特征。因此,太古宇的建系,是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本文通过详述这一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地球早期复杂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激发研究热情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目前在文献中广泛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前寒武纪的划分原则,地层表和年代表的关系,地层界线划分的方法和特征。B.B.明涅尔(1960,1962,1970)提出研究前寒武纪地层的特別要注意研究地层表及其建立方法,地层界线的特性,地壳发展阶段和生物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引言最近,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曾征求对其提出的前寒武纪年代划分的推荐和建议(Rlumb和James,1986)的评论。与Kenneth A.Plumb(分会主席)意见一致而论述的准则是以前一时期一篇关于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学原则的论文(Crook,1966)为根据的。自那时以来十八年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给澳大利亚地层学课程的未公开出版的续集和原则的讨论提供了本反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前寒武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目前,一般认为地球的年龄是47-45亿年,最早的地质旋回开始的时间是40亿年,而地质历史和生物发展发生根本变化的寒武纪下限是5.7-5.5亿年,对从最早的地质旋回开始到寒武纪起点这样一个长达34亿年、占地球历史八分之七的前寒武纪的研究已被人们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前寒武纪的研究,特别是前寒武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关系到地球和地壳的形成与发展、大气圈和水圈的产生与变化、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再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陆松年 《现代地质》1999,13(2):195-196
1982年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第6次工作会议在埃及坦塔召开,孙大中、刘鸿允和作者代表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参加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活动。会议期间孙大中和作者合作提交了“中国前寒武系的划分”一文,并作了详细的介绍。17年来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对全球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12.
陆松年 《地层学杂志》2006,30(2):141-142
新一届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在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正式成立,其任务是确定宙(Eon)和代(Era)级年代界线、建立完整的和自然的国际前寒武纪地质年表.分会现有15名投票委员和若干通讯委员.  相似文献   

13.
跨越前寒武—寒武纪过渡界线处事件的全球时间格架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地质问题,因为在这一时期内有主要克拉通的转变、阿拉伯海湾油田生油岩及储油构造的形成及“寒武纪突发性的”深刻的生物变革。通过最近基于纽芬兰南东的Phycodes pedum  相似文献   

14.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学分会已正式同意前寒武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命名方案,该划分和命名方案也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同意国际上正式使用。为便于国际上使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的前寒武地质年代表的确定、命名和应用。关于新的前寒武地质年代表的更易于理解的评论文章正在准备之中。前寒武纪地层学分会也正准备将太古宙进一步细分到代。  相似文献   

15.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Ⅵ):华北克拉通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克拉通研究近20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是还存很多遗留问题待解决。本文首先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动态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并初步动态划分了古—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的构造单元,从而确定了不同时期构造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新的划分方案和华北克拉通记录的一系列前寒武纪大量重大地质事件,侧重探讨了不同演化阶段的独特构造样式、构造体制机制转变,基于华北克拉通一些太古宙陆核刚性化完成于25亿年,而显著的线性裂谷带或活动带最早出现于22亿年,因此,提出华北克拉通初始板块构造机制起始于新太古代末期的论断,本文约束了区域性垂向构造向区域性水平构造转换的相关构造证据。最后,本文基于长期构造解析的研究,系统论述华北克拉通于18.5亿年的最终集结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1∶5万区调及科研所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论述了山东前寒武纪几个基础地质问题:关于山东大地构造划分问题;山东早元古宙粉子山群与荆山群的关系;山东前寒武纪侵入岩的填图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1:5万区调及科研所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论述了山东前寒武纪几个基础地质问题;关于山东大地构造划分问题,山东早元古宙粉子山群与荆山群的关系;山东前寒武纪侵入岩的填图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寒武纪分布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元古宙岩墙群非常发育。它们出现在地壳形成的构造旋回的晚期。大多切割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57项一前寒武纪岩墙群,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元古宙岩墙群的年龄、分布、形态及演化,最终任务的利用这些资料成果来查明古裂谷带,并重建前寒武纪起大陆。1.在苏格兰岩崎侵入的时间约为ZS.9亿年主要有四种类型:l)石英粗玄岩,这是分布最广的一种;2)古铜苦撤岩;3)苏长粗玄岩;4)撤榄辉长岩,具有辉长结构。所有这些岩石结晶都很粗,表明它们是在很深地方结晶的。它们是在大陆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20.
前寒武纪     
顾名思义,前寒武纪地层,是指比寒武纪更古老的地质体.由于寒武纪前的几个"代"变质程度深,生物化石少,地质情况复杂,不易搞清,故笼统称为"前寒武"(地史历程约45~6亿年).我国的震旦纪属前寒武纪范畴.震旦纪前的古老岩系,常笼统称为"前震且系"(地史历程约40~18亿年)或"前长城系"——在我国系太古代、早元古代的总称.近年来发现,早在寒武纪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