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了在解释综合铀钍矿石y测井曲线时避免进行钍和镭的专门分析,本文提出了计算铀含量的关系式:U_K=(S/A_U HC_(PM))0.01%。理论分析和实际测量表明,按此公式针算所得的铀含量U_K,在钍铀比值Th/U和铀镭平衡系数值很大的变化范围内,都近似于矿石中的铀真含量U_(?)。  相似文献   

2.
方法的原理 r幅射的能谱鉴别测量原理是铀、镭,钍放射性测定方法的基础。这个原理是根据下述理由而被选用的:钍系元素具有能量为2.62兆电子伏的强γ谱,而对铀系元素来说,强γ谱的最大能量为1.8兆电子伏。由于铀系和钍系元素的γ幅射能量之间有一定差别,使之有可能从被测样品的混合γ幅射中区分出钍的γ幅射,并且可以根据两次γ测量的原理确定镭①和钍的含量,而根据总β幅射又可以确定铀的含量(哥利别克等,1955;雅库博维奇,1957)。  相似文献   

3.
前言铀、镭和钍具有不同的放射性强度,借助于此种强度差别可以用放射性测量方法对该三种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放射性测量方法比研究天然岩体放射性化学方法、矿物鉴定法、放射性照象法及其他方法具有根本的优越性,因为这些方法效率较高,同时在野外条件下可用此种方法进行测量。我们把铀、钍和鐳定量测定的总任务分为两个具有不同实际意义的任务——铀镭不平衡矿石中铀和鐳的测定;铀釷混合矿石中铀和釷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在根据γ测井数据确定矿石中的铀含量时,必须考虑钍可能存在的影响。因此就产生了直接根据钻孔中的测量数据分别测定铀和钍的问题。此种分别测定的原理,建立在不同脉冲积分譜的基础上,即在記录能量在l兆电子伏以上的铀矿石和钍矿石的r辐射时,閃爍计数器中产生不同的脉冲积分譜;在分析粉末样品方面,Γ.P.戈利别克等最先对该测定原理作了阐述。计算证明,在高于1.5兆电子伏能量范围内,可见到“最佳区分”。图1列出了具有相同有效原子序数的铀矿石和钍矿石的积分譜。符合于起始录阈(总计数率)的计数率作为一个单位,其他記录阈的计数率以该单位的分量表示。能譜是借助于閃爍γ譜仪在具有“γ辐射饱和体积”的矿体模型上得到的。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GP-1型γ射线谱仪能谱漂移的问题,在前置放大器与主放大器之间加一个螺旋电位器,使之可手动连续调节信号幅度,确保谱仪在运行中系数不变。叙述了B-γ-γ能谱法测铀、镭、钍的原理及含量的计算公式,并用改进了的GP-1型γ射线谱仪测定了铀镭平衡破坏样品中的铀,镭、钍含量。本工作相化学方法分析的结果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6.
前言为了检验三所历年来生产的五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标准源,即铀镭平衡粉末源,纯铀粉末源,碳酸钡镭源,钍粉末源和钍液体源的质量,从1985年10月到1986年3月,再次测定了其中的铀镭钍含量。与此同时,利用加拿大铀矿石参考:洋品和国际原予能机构(IAEA)钍矿石参考样品,英国Amersham标准镭溶液和1906年情制的硝酸钍,与我们相应的标准源作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高纯锗γ能谱仪测定铀矿地质试样中铀、钍、镭、钾的测量条件,解决了高含量样品的测量准确度问题,确定了最佳工作条件,提高了分析精度。经标准物质和生产样品验证,分析结果满足铀矿地质样品分析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放射性水化学找矿方法是通过测定水中铀、镭、氡的含量来发现异常的。要对异常作出正确的解释,首先要了解水中铀、镭、氡的含量和不同的地球化学环境特点,再结合异常区的地质条件加以考虑。为了提高解释的可靠性,国外有人根据地球化学理论,根据已知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在岩石和天  相似文献   

9.
应用铀、钍、锕铀系中~(228)Ra、~(230)Th、~(231)Pa、~(232)Th等同位素与~(38)U、~(226)Ra之间存在量关系探索了3112矿床深部矿体偏镭的原因。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偏镭是外来镭后期叠加所致。分析数据显示,严重的偏镭现象难以用局部偏铀地段的镭流失予以补偿。这就提示有隐伏镭源体铀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所述方法也适用于地表放射性异常性质的判别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78年2月铀矿地质局在杭州召开了“实验室工作会议”,决定制备七个不同岩石类型和品位的矿石中铀、钍、镭标准样品。其目的在于检查和控制分析质量、鉴定和评价分析方法,检查和标定分析仪器。共组织了八个实验室参加制样和测试工作,1979年11月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构造带岩矿石中铀、镭测定结果的初步研究发现,铀矿(化)体中铀、镭平衡系数趋于1,而区内铀含量较低的水系沉积物、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等显示较强的偏镭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铀钍混合型的矿床中,钍对γ总量测井结果的影响难于直接扣除。因探测器体积和测量时间的制约,传统的解谱方法灵敏度较低,相对误差较大。基于已研制的溴化铈探测器的γ能谱测井仪,针对能谱数据特征峰特点对解谱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拓展能窗解谱法,大幅提高了铀含量检测灵敏度,降低了铀含量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采用拓展能窗解谱方法,相比于传统标准能窗解谱方法,平均铀含量检测灵敏度提高到3倍多,混合模型体源的铀含量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从9.2%降至了4.7%,在铀钍混合模型体源上测得的铀、钍含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在铀和钍单核素模型体源测得的主核素含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拓展能窗解谱方法可以提高测井精度,对准确测量铀钍混合型矿床中的铀和钍含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在铀矿地质研究、勘探和采掘工作中,分析地质样品中的铀、镭、钍的含量是十分重要的。γ射线能谱法无需对样品进行放化分离和制成薄源,因此是测定地质样品中铀、镭、钍比较理想的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β-γ、β-γ-γ、β-γ-γ-γ法。由于自然界三个天然放射性衰变系列中的各核素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在地质样品中这些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中,各谱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天然水中铀钍镭的水样浓集、放射化学分离和同位素比值测定方法进行了选择性介绍,可供开展此项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了铀、氡测量用于寻找铀矿,但对镭的测量由于受到某些限制而用的较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德等国应用水中的铀、镭、氡测量预测铀矿远景区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近两年来,我们在632矿区外围的铀矿普查中运用铀、镭、氡测量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表明该方法有一系列特点,灵敏度高,快速,简单易行,可在野外及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6.
大龙山铀矿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平  李梅  仲永德  李文兴 《铀矿地质》2010,26(4):228-232
以大龙山铀矿床形成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分析研究了矿床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铀、氡、钍、镭、氦、及水异常的产出和分布特点,总结归纳了铀成矿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金银矿床的近矿围岩,富集体,矿石和矿石矿物中放射性元素与贵金属元素的相互关系,产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的4个矿床实例,表明矿体上部的产有大量有色金属硫化物的部位有铀富集的特点,在这些矿床中,蚀变围岩的铀,钍含量往往要高于矿体中的铀,钍含量。  相似文献   

18.
同一时代不同类型侵入体的铀、钍、钾含量不同;不同时代同种侵入体的铀、钍、钾含量也不同,而且有侵入时代由早到晚,含量由低到高而变化的规律。该文讨论用γ能谱法现场测量铀、钍、钾含量,确定侵入体相对时代的原理,并给出研究区花岗岩和闪长岩侵入时代的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东至县铁炉地区开展了放射性污染调查工作,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和治理措施。其方法是采用6台FD-3013γ辐射仪、1台FD-3022N道γ谱仪和1台FD-3017氡射气仪对该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地面γ辐射剂量率、地面γ能谱、水中氡浓度等测量。获得了该地区γ辐射剂量率为0.11~4.38μGy/h;铀质量活度为123-1 230Bq/kg,钍质量活度为21-411 Bq/kg,钾质量活度为264-528Bq/kg;水中铀活度浓度为4-12 300 Bq/L,水中氡活度浓度为2-155Bq/L;剥露的岩矿、矿渣中铀质量活度为1230-151 290 Bq/kg,钍质量活度为25-411 Bq/kg。该地区地面γ辐射剂量率、地层中铀、钍质量活度均高于安徽省平均值,而剥露的岩矿、矿渣中铀质量活度远大于地层中的铀质量活度,是该地区环境中最大的潜在污染源之一,并为此提出了4项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伟 《地质与勘探》2020,56(3):491-501
青井是位于龙首山成矿带西段的一个钍、铀混合型异常点,通过钻孔查证在青井盆地的花岗质砾岩中发现了较好的矿化线索,矿石具有热液型矿化的特征,发育钾长石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的钾交代蚀变组合。通过对含矿花岗质砾岩的岩矿鉴定、电子探针测试、地球化学分析和钍矿物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花岗质砾岩中发育的是产于挤压-俯冲构造环境下受断裂构造和辉绿岩脉共同控制的热液成因钍、铀混合型矿化,含钍、含铀矿物主要为钍石、沥青铀矿和铀石,成矿期应为新生代中晚期。热液成矿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组分,矿石中的Al_2O_3、Fe_2O_3和K_2O等主量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以及Rb、Nb、Nd、Zr、Hf、Ta、W、Sb等微量元素均随着Th、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