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用紫金气象站1984~2013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紫金初、终雷暴日变化趋势、雷暴日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初雷暴多集中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出现,终雷暴日多集中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出现,初雷暴日较终雷暴日稳定,年际变化小;雷暴期平均呈递减趋势,其平均倾向率为-3.5d/10a,21世纪以来减势较为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5月和盛夏季节,呈明显单峰分布.  相似文献   

2.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海省54个气象站1961-1990年雷暴日数的30年整编结果,分析了全省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以及终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961-1998年全省和西宁市暴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作了探讨,38年间全省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宁雷暴日数总的趋势却叶上升状况,且90年代起雷暴日数增加趋势明显洽省雷暴日数与汛期下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4.
近50年西宁地区雷暴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8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d,近年来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暴日略有推迟,终雷暴日明显提前;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6—8月为雷暴高发期,12月-2月未出现过雷暴;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结束的也最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四川省15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0~2013年的整编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数和初、终雷暴日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雷暴日数呈"西多东少"型分布,且存在准11周年的变化特征。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甘孜州西北部、阿坝州北部和攀西地区西部减少较明显。各市州的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但川西高原要略早于盆地南部和盆地中部。盆地和攀西地区的雷暴多出现于午后、消失于凌晨,而川西高原的雷暴多开始于14~20时。另外,初、终雷暴日分别存在延后和提前的趋势,但川西南山地地区和理塘等地的初雷暴日是提前的,而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广元、绵阳大部的终雷暴日存在明显的延后趋势。综合来看,广元、巴中、达州、泸州和凉山州地区的雷暴期有较明显的变长趋势,而其它地区的雷暴期有变短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40年潍坊地区雷暴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山义昌  王善芳 《气象科技》2004,32(3):191-194
利用潍坊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 4测站观测资料 ,分析了 1 96 0~ 1 999年 (4 0年 )潍坊地区初、终雷暴日各地域的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初雷暴日 4 0年提前了 8天 ,终雷暴日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 ;雷暴期各地域不同 ,基本规律是 :寿光 >青州 >诸城 >潍坊 ;雷暴日的年均频数寿光 2 8 0天 ,青州 2 7 5天 ,诸城 2 6 5天 ,潍坊 2 6 3天 ,平均倾向率每 1 0年 - 1 2天 ;雷暴频数的月分布呈单峰形 ,前半夏沿海大于山区 ,后半夏山区大于沿海 ;候平均气温上升 (下降 )稳定通过 8℃ ,是初雷暴日 (终雷暴日 )的温度阈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9-2013年贺州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贺州市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属于多雷区,近45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72.7天;年际变化较大,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5.4天;各月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主要呈“单峰”分布,雷暴日数1-8月逐渐增多,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8-12月逐渐减少;初终雷暴日及初终间日数各地差异大;雷暴日数地域分布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地形较易发生雷暴.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对1957-2013年江门市新会区国家基本气象站雷暴日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新会为多雷区,近57a平均雷暴日为77.84d,最多117a,最少53a,雷暴日数的年际波动比较明显,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10d;初、终雷日的最早与最晚相差3个多月,初雷日有明显的后延趋势,平均每10a推后1.19d,终雷日趋势变化不大;57a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24d,最长是1972年的317d,最短是1967年和1989年的175d,且持续期略有缩短趋势,平均每10a减少1.23d;年雷暴日在1975年至1976年间有剧烈震荡,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宜昌市9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宜昌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雷暴日数分布特点是西南山区、丘陵多,东部平原少,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9~43 d;近45 a宜昌市雷暴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远安、五峰和宜都下降趋势最为显著;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9月为雷暴天气多发期,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型,7月达到最高值9.6d;突变检验显示雷暴日数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平均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平均终雷日有提前的趋势,雷暴活动期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73—2012年承德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3—2012年承德市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承德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承德市雷暴日数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处于"中雷区",丰宁、滦平、承德市达到"多雷区"级别;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9.5d,最多年为55.3d,而最少年为27.6d;1973—2012年承德市雷暴日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平均10a减少2d左右,并于2006年发生突变;承德市雷暴发生存在明显季节差异,高发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呈单峰型分布,7月雷暴日出现最多;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近40a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雷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日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呈现出4~6a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