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空间数据融合是目前地学信息领域面临的难题。通过介绍Oracle数据仓库系统架构和其在地学信息存储和分析方面的优点,深入分析ArcInfo中的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组织模型,重点研究了Oracle Spatial的空间数据存储模型、空间数据和空间索引组织模式,并给出了空间数据融合的具体实现过程。针对具体项目,结合GIS二次开发,能非常高效地实现空间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赵佳怡  张薇  马峰  朱喜  张汉雄  王贵玲 《地质学报》2020,94(7):1991-2001
地热流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可以揭示地热水的深部循环机理,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容城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本文选取了容城地热田16个深部地热井水和2个保定山区浅层冷水井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分析,计算了热储温度和热循环深度,最后进行了反向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分析地热流体在深部的水岩反应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深部地热井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Na型,保定山区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在容城地热田中几乎所有离子与Cl都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相关矿物的溶解。容城地热田Na~+浓度很高,说明容城地热田的地下水径流较长,热循环深度大,HBO_2的含量较多,说明其地下热水径流较小,流速比较弱。D、~(18)O同位素基本在大气降水线附近,计算地热井的补给高程为665.17~165.17m,与保定山区海拔相近,表明了研究区地热水来源为山前补给和大气降水。研究区深部热储温度为57~98℃,热循环深度在1331~2483m之间。  相似文献   

3.
陆地水文循环演化过程是开放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熵的概念来定量描述.初步给出了水文循环关键要素:降水、土壤入渗、蒸发蒸腾和径流的熵产率的计算方法.计算表明蒸发蒸腾作用对陆地水文循环过程的熵产率影响非常显著,并且蒸发蒸腾能够影响其他要素的熵产率.  相似文献   

4.
结合多元地学不同专题空间数据复杂的地学信息特点,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和多元地理信息分析,对多元海量地学(地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析。通过科学的计算,直接进行多影响因素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多元地学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为地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型灌区陆地水循环模式的参数化方案:LWCMPS_I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旭升  杨金忠 《地学前缘》2005,12(Z1):139-145
地表水系统、地下水系统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强烈耦合作用是大型灌区水文过程的基本特点,这导致对大型灌区的陆地水循环和水资源进行评价必须采取综合的方法,然而目前还缺少适用的模拟工具。农业灌区的水文特征与天然流域存在显著差别,常规流域水文模型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用于大型灌区陆地水循环的分析还存在较大的困难。LWCMPS_ID是本文提出的一个适用于大型灌区陆地水循环模式的参数化方案,采用分块集中参数模型简明地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动力学耦合分析,并且包含了一个土壤水冻结融化的简化模型。对处在黄河流域的内蒙古河套灌区,用LWCMPS_ID进行20 年水文动态的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分量 ,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对气候及其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依据冰、海洋间的热力、动力耦合相互作用 ,改进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 ,利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30层海洋模式和基于Flato空化流体流变学的海冰动力模式和Hibler表面热收支平衡的零层海冰热力模式 ,建立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利用大气月平均气候资料 ,利用冰海洋耦合模式对全球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海冰漂移进行了耦合模拟和分析。模拟的南半球海冰分布及季节变化与实际分析资料非常接近 ,比 2 0层冰海洋耦合模式的结果有显著改进。北半球海冰范围偏小 ,但季节变化的量值与实际相当一致。模拟的海冰速度场反映了南、北半球海冰漂移的主要特征 ,如北极的穿极漂流和南大洋的绕极环流等。对海冰密集度的分析表明 ,模拟结果得以改进原因在于改进的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增强了融冰期冰海洋耦合系统海洋热通量增加—密集度减小—能量收支增加的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7.
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钦政  白珊 《地学前缘》2000,7(B08):219-230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分量,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对气假及其变化及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依据冰、海洋间的热力、动力耦合相互作用,改进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利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30层海洋模式和基于Flato空化流体流变学的海冰动力模式和Hibler表面热收支平衡的零层少冰热力模式,建立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利用大月平均气候资料,模拟的南半球少冰分布及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海冰漂移进行了耦合模拟和分析,模拟的南半球海冰分布及季节变化与实际分析资料非常接近,比20层冰-海洋耦合模式的结果有显著改进,北半球海冰范围偏小,但季节变化的量值与实际相当一致,模拟的海冰速度场反映了南、北半球海冰漂移的主要特征,如北极的穿极漂流和南大洋的绕极环流等,对海冰密集度的分析表明,模拟结果得以  相似文献   

8.
北京万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万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同一石英样品中原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存在三个明显不同的温度区间,即90.8~169.7,276.8~298.8,335.2~376.4°C,各温度区间对应流体的平均盐度w(NaCl)分别为4.39%,7.13%,12.83%,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的特点反映在石英生长过程中捕获了不同来源的流体;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前、后两种流体分别代表了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特点,中间为两者的混合体,说明万庄金矿床在成矿过程中有大气水和岩浆水两种流体的参与;利用流体包裹体特征,计算出成矿压力,由压力值估算成矿深度为2.00~2.42 km,从而确定该矿床属造山型金矿床中的浅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深部过程分析,指出Sm-Nd、Pb-Pb、Nd-Pb同位素体系反映的深部地幔流体具有古生代向新生代转型的双重特征,与古生代地幔岩浆来源具有较明显亲和性,其中既有古老地幔物质存在,又有新生地幔物质参与,表明研究区地壳深部流体活动十分频繁。结合海洋一期"863"双船折射大剖面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成果的综合分析认识,提出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东南段,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早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断裂、节理裂隙内.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黄铁矿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Ⅰ)、黄铁矿白色石英脉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灰白色-灰褐色石英脉阶段(Ⅲ)、灰白色石英-方解石脉阶段(Ⅳ).通过矿相学观察、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在该矿床Ⅱ、Ⅲ阶段矿石中首次发现大量的金/银/铅的碲化物,主要产出在黄铁矿、石英或其裂隙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初步厘定为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碲铅矿→碲金矿→碲金银矿.基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特征、成矿阶段及铅同位素特征,结合前人围岩及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同位素研究,初步认为矿床中金碲物质来源于早志留世深部地幔和下地壳混熔形成的岩浆流体,成矿流体沿大型剪切带上升,并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后在剪切带相对张性及韧脆性转换等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古生物学的重大进展及21世纪战略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生物学、分类学和生物地层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使用进化论和门德尔遗传学结合起来,如遗传学和物种起源、分类学和物种起源、演化的速率和模式、分支系统学等的运用使得古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进展。并提出了21世纪古生物学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结合信息熵和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地质变量和矿床单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圈定成矿靶区的目的。在地质、 物探、化探、重砂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取了87个综合信息地质变量。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将研究 区域划分为16个金矿床密集单元和14个金异常密集区为单元,引入熵权法对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分别计算信息熵和变量权 值,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定量解析单元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重力梯度、航磁、重磁吻合以及汇水盆地异常 等地质变量可以作为研究区域寻找金矿的有效地质标志,6号、 22 号、 18号和19号等单元可以作为一级远景成矿靶区,这与 很多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表明该方法能被有效应用于圈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吴亮  谢忠 《地球科学》2006,31(5):649-652
如何提高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信息交换体系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首先研究了ISO/OGC空间信息共享的规范和标准, 并建立了具有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集成模块, 在此基础上研究具有一致性的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 形成独立于软件、适用于地质空间信息互操作的表达模式, 提供一个可用于异构和分布式体系下的数据描述机制, 使得应用管理地质空间数据成为可能.提出了以地理置标语言(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 模型为框架, 给出一种地质空间信息交换的机制.针对地学应用需求, 提出了专业应用数据的模式, 为地质空间信息交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吴亮  谢忠  陈占龙  马丽娜 《地球科学》2010,35(3):362-368
为了提高分布式环境下海量空间数据的空间运算的效率,解决空间分析处理模块在设计上与底层的数据库服务协议、空间数据模型等透明一致的设计问题.分析了分布式空间运算具备的基本特征,从空间运算任务分解和分布式空间数据的划分方法、共享数据复制策略、基于负载的数据划分策略和空间运算框架的缓存机制等几个方面讨论分布式空间信息的运算技术体系,并提出现阶段可行的实现框架.基于本框架开发的系统用于实际应用中,较好地解决了分布式环境下的大规模复杂空间数据运算的效率问题.以分布式环境下的经典空间运算为例进行的试验表明:该框架设计新颖,提高了空间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采用网格覆盖法,研究了杭州市西湖区的断裂分形特征,并对该区的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进行了 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区地质背景及断裂分数维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并计算出西湖周边区域断裂分布的总体分数维 及北东向、北西向的分数维,表明本区断裂分数维能很好的反映断裂分布的空间特征;其次,结合研究区的岩溶塌陷分布, 讨论了断裂分数维和岩溶塌陷之间的关系,表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分布在空间上互补;且岩溶塌陷分布情况和断裂分数 维呈正相关关系;最后,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该区断裂对岩溶塌陷分布的控制,对当地工程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硅藻细胞壁硅化过程中有机质-矿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成因二氧化硅,更为确切地说是无定形水合二氧化硅,是第二大类生物成因矿物,在丰度和分布上仅次于生物 成因碳酸盐矿物。硅藻是海洋生物成因二氧化硅的主要贡献者,其复杂和多级结构的硅质细胞壁已经引起多学科研究的兴趣。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硅藻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硅是一种复合材料,除了无机的非晶质二氧化硅以外,还含有生物矿化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有机组分,例如多糖、蛋白质和长链聚胺等。对这些组分的功能研究显示,它们在诱导二氧化硅沉淀以及形成 物种特异性纳米图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硅藻和硅藻细胞壁组成和结构,同时着重介绍了硅化过程中 的有机和生物分子的生物功能、提取于生物二氧化硅中矿化相关的有机分子参与的体外(in vitro)实验以及模型有机添加 剂存在下的仿生矿化等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硅藻调控的生物成因二氧化硅形成机制的深入了解,将可能从机理上把全球硅 循环和碳循环联系起来;而对硅藻体内成分的鉴定和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石油的物质来源和硅藻的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1990 年以来,超临界水的PVT 实验数据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已延伸到很高的温度和压力。文中详细评价了这些数 据的质量。国际水和水蒸汽性质学会所推出的1995 年版的水的状态方程(IAPWS95)被选作评价的可靠基础,同时辅以 其适当的外延。分析结果表明,Zhang and Duan (2005)的模拟数据和Abramson and Brown (2004)通过声速实验值反演 得到的PVT 数据与目前最精确的水的PVT 数据吻合得很好,但后者有较小的系统偏差。其它几组数据都有较大的系统偏差 或不确定度。其中,Belonoshko and Saxena (1991)的模拟数据P -T 范围很宽,但不确定度很大,而且有显著的系统偏差。 Brdoholt and Wood (1993)的模拟数据也有显著的系统偏差。随着压力的增加,这两组模拟数据的体积偏差都有由正转负 的趋势,其中后者尤为显著,而且在高压下离散性很弱,因而易于校正。Withers et al. (2000),Brodholt and Wood (1994) 和Frost and Wood (1997)的实验数据都有明显的正偏差,其中前一组的偏差较小,后两组的偏差较大,原则上均可近似地 校正。Larrieu and Ayers (1997)的数据总体不确度较大,其中偏差较小的数据仅限于特定的温度和压力,其它数据的偏差 没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结果应当有助于上述新数据的正确使用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8.
对安徽铜陵狮子山杨山冲尾矿库采集的酸矿水(AMD)及表层尾砂样品,采用FeTo选择性培养基,利用Overlay分离技术,获得了一株具有铁还原功能的细菌nju-Tl.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Acidithobacillus属.平板培养和液体培养实验证明,nju-Tl...  相似文献   

19.
膏盐层的存在对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盐上构造与盐下构造形态的明显不同。盐上 构造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而盐下构造则以紧密排列的冲断层为主。我们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对库车盐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库车盐构造变形主要受区域挤压和同构造沉积作用的影响。在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 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为区域挤压作用,而在构造带前缘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的主控因素则为邻区拜城凹陷的巨厚 同构造沉积。  相似文献   

20.
Viewshed analysis is widely used in many terrain applications such as siting problem, path planning problem, and etc. But viewshed computation is very time-consuming, in particular for applications with large-scale terrain data. Parallel computing as a mainstream technique with the tremendous potential has been introduced to enhance the computation performance of viewshed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sed parallel viewshed comput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existing serial XDraw algorithm in a distributed parallel computing environment. A layered data-dependent model for processing data dependency in the XDraw algorithm is built to explore scheduling strategy so that a fine-granularity scheduling strategy on the process-level and thread-level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can be accept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viewshed computation. And a parallel computing algorithm, XDraw-L,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scheduling strateg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a distinct improvement of comput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XDraw-L algorithm in this paper compared with the coarse-partition algorithm, like XDraw-E which is presented by Song et al. (Earth Sci Inf 10(5):511–523, 2016), and XDraw-B that is the basic algorithm of serial XDraw. Our fine-granularity scheduling algorithm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cheduling performance of the grid cells between the layers within a triangl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