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云南临沧晚中新世槭属叶片和翅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是研究我国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演化及被子植物迁徙路线的有利场所。文中鉴定并描述了采自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的槭属(Acer)8块叶片和17块翅果化石,共鉴定为4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和1个相似种,分别为Acer lincangense sp.nov.和Acer cf.jingdongense。槭属化石在云南邦卖组的出现,证明了该植物群具有北温带和古热带的混生特征,反映了当时植物区系类型的多样化构成了云南现代植物多样性的基础。另外,通过对Acer全球大化石记录以及现生种的统计,总结得出槭属的地史演化具有3个发展高峰期:依次为始新世、中新世和全新世,从古至今呈现一种螺旋式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3.
邓涛  W.Downs 《地质学报》2002,76(2):198
中国新近纪的犀科化石有广泛的分布,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犀科化石的系统分类,较少涉及到这一重要类别的生态意义。本文试图发现这些犀科化石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恢复这一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新的依据。研究的材料包括中国从早中新世早期直到晚上新世晚期已知的全部犀科化石记录,共2亚科4族25个种。依据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单位(NMU)标定每个时期犀科的分异度、新记录和绝灭种。中国新近纪犀科化石的分异度变化显著,可划分为5个阶段,包括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2个高分异期以及早中新世、晚中新世初期和上新世3个低分异期。 早中新世(NMU1~5)犀科的分异度非常低,占统治地位的是矮脚犀类。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发生在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4.
该书系统描述了内蒙占清水河地区和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化石共53属162种,其中2新属25种为本区特有的种型。这些植物化石几乎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维管植物的主要门类,作者通过对该植物群的分析和化石层位的对比,总结了本地区晚古生代植物分布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丰富了华夏植物群的内容,对东亚晚古生代植物群的阶段发育和某些属种分类提供了最新的佐证;丰富了对华夏植物群面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采自甘肃广河石那奴中中新世地层的哺乳动物化石6目10科12属16种类(以小化石为主),其中新种两个:Alloptox guangheensis sp. nov., Pseudaelurus guangheensis sp. nov.。通过对动物群性质的研究及与其它地区的详细对比,认为下化石层的时代应为中中新世早期,上化石层应为中中新世晚期。二者分别与山旺期、通古尔期大体相当。 广河地区中中新世早期车头沟组和中中新世晚期咸水河组的建立,表示该地区存在着中中新世两个时期的不同环境沉积。  相似文献   

6.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值统计方法对菱属果实进行鉴别、归类,寻找鉴定分类中的指导性性状。首先,利用上述方法对现生菱属果实进行数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结果。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菱属果实化石进行研究,认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对化石种进行有效的鉴定分类,可以成功剔除冗余性状。最后,研究得出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等特征是菱属果实化石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以上性状,嵊县组菱属果实化石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7.
泗洪下草湾被古生物学家称之为中新世生物化石的宝库,对于研究新生代植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乃至灵长目动物的演化与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其多种类型的化石记录看,在中新世时期,洪泽湖地区显示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由河湖相向河流相的转变以及地质活动的加剧,亦引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近年对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河北泥河湾地区,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新建立了稻地组。其下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蔚县组(早上新世)及壶流河组(最晚中新世)。宁夏同心地区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可划分为两部分:上部可能属上新统;下部属中中新统上部。二者皆含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广河地区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分别属于早中中新世及晚中中新世。在湖北钟祥地区,根据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将罗汉寺组划归中新世。 根据上面4个地区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和对比,广河车头沟组最老,其它依次是广河咸水河组、泥河湾壶流河组、蔚县组及稻地组。钟祥罗汉寺组可能相当于车头沟组或者时代稍早。同心下部地层的时代可能与咸水河组相同。  相似文献   

9.
袁丽平  解三平  孙宇  刘志伟  陈杰  郭虎 《地质通报》2017,36(8):1334-1342
云南现代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地史起源,必须从化石记录入手。在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植物化石采集中发现了槲蕨属1块不育叶和2块腐殖叶的新材料,这些标本为修订Drynaria propinqua Wen et al.,2013,以及揭示该种不育叶和腐殖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与槲蕨属国内外报道的化石种和现生种的详细比较,将其重新定名为Drynaria cf.propinqua。Drynaria cf.propinqua的发现,表明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的气候与现今中国西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似,这些附生植物的生活习性表明,临沧地区复杂分层的森林生态系统至少在晚中新世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别,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划为下古生代的奥陶系—志留系。根据笔者等的研究和野外调查,2006年首次报道了在菜园子沟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中—晚渐新世的孢粉44属31种。本文报道的是在水泥厂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新近纪中—晚中新世的孢粉化石44属33种。新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