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高文泰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承担了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的学术指导工作,为新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和煤炭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先生积极倡导将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煤田地质研究领域,强调板块构造格局对中国煤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这从战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重视构造地质与煤田地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中国煤变质特征和有关煤岩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强调构造格局和构造作用对煤变质的影响;注重加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提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并在找煤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高先生重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煤田构造研究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变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廿世纪三十年代煤田地质工作者比较强调煤的动力变质,四十年代苏联对一些大煤田的变质分带进行了研究,认为并非动力变质所致,而主要是由于深成变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杨起先生(1919~2010年)是我国煤炭地质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杨起先生及其团队多年来关于中国煤的理论和实践,可称为"杨起煤变质理论"。杨起先生把国外先进理论与国内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针对中国煤田地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建立了中国煤变质的理论。他强调岩浆岩对中国区域煤变质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煤质分布与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一个煤田一个煤层,且表现在一个省甚至全国的范围。杨起煤变质理论的核心是岩浆导致煤变质,岩浆(主要是热,其次为热液)对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变质程度上(煤级、煤质、煤化程度)。杨起先生的创新,不仅开辟了煤岩学研究的新思路,而且开拓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岩浆热场-煤岩学(简称热煤岩学)。杨起煤变质理论是中国煤田地质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是热煤岩学的基础。开展对杨起煤变质理论的深入研究,挖掘杨起煤变质理论的精髓,推进杨起煤变质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是发展中国煤炭事业的关键环节,它将改变中国煤炭事业的面貌,带来中国煤炭事业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不少煤变质规律的研究者,提出煤变质带或煤变质区,但他们都未说明划分“带”或“区”的地质依据,煤的变质都是受多种地质作用而成,因此必须研究区域地质构造与煤变质的关系。在成煤的长期过程中,地质的区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反复多次,以致每个煤田的煤种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不研究地质变化,不可能找到煤的真正变质规律。本文所指的区域隆起构造是指:造山带,山前褶皱带和其外缘隆起等。  相似文献   

5.
80年代煤田地质研究的总特点是,多方协作,开展了大区域范围的系统研究:运用不同的大地构造理论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探讨、总结成煤理论、聚煤规律,煤变质作用规律、煤田地质研究方法等。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扩大了煤田地质研究领域,将煤岩学方法引入寻找煤、油气田中去。  相似文献   

6.
甘肃九条岭煤田侏罗纪煤变质和有关地质资料的研究表明,煤的高变质是岩浆气成热液作用的结果,从而证明以往被认为的加里东期侵入岩应属燕山期产物。  相似文献   

7.
鲁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煤变质作用主要属于区域变质,部分地区接触变质作用明显。通过对煤田煤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主导煤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叠纪以前研究区在构造作用下沉降,煤变质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且各地差别不大,至三叠纪末期煤的变质程度已经接近长焰煤;三叠纪以后南北煤田R值出现显著差异,中北部各煤田煤变质仍然由深成作用主导,而南部济宁、巨野、滕南等煤田在侵入体的作用下,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开始主导煤变质,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巨野、滕南等有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的局部地区;在东部煤田含有大量无烟煤和天然焦,肥煤所占比例明显比中西部大,这是由于郯庐断裂剧烈的水平地层错动,煤系受到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煤化作用的化学实质和改进荧光分析技术,对煤的可溶有机质进行了化学分析和荧光测定。通过采用镜质组反射率(R°max)及其它煤变质指标,得出了河东煤田北区煤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煤的变质作用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厘清焦作煤田二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差异性原因,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研究了焦作煤田瓦斯赋存规律及瓦斯生成与排放的过程,探讨了造成瓦斯赋存差异性明显的原因。深成变质作用叠加岩浆热液的岩浆变质作用是焦作煤田二1煤变质为三号无烟煤的主要原因,也是焦作煤田煤层瓦斯含量高的基础。煤层瓦斯的生、储、排过程研究表明,在喜马拉雅期之前整个焦作煤田的瓦斯赋存状态是相似的;喜马拉雅期形成的NW向峪河口正断层使两盘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产生明显差异,是造成焦作煤田瓦斯赋存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峪河口断层将焦作煤田划分为东、西两个瓦斯地质单元,西部瓦斯地质单元瓦斯含量高、瓦斯突出灾害严重;东部瓦斯地质单元主要表现为低瓦斯区。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多年来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评价和众多煤矿勘查成果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全疆各主要含煤盆地煤类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煤的变质规律和变质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目前疆内大规模开展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据煤田地质勘查资料和油田钻井资料,对新疆吐哈盆地沙尔湖煤田瓦斯赋存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张性断层、贫水区无封闭作用、煤变质程度低等因素是导致沙尔湖煤田瓦斯含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随着埋深的增加瓦斯会相应增加,这是今后煤田勘探开发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鸡西煤田煤的变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列克  金伟 《地球科学》1996,21(6):641-644
鸡西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类比较齐全,针对鸡西煤田煤的变质作用复杂,各种变质作用叠架的特点,从煤岩学,煤化学及岩石等几方面着重分析了煤的深成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了深成变质作用奠定了鸡西煤田煤变质的基础,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形成中变质程度烟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煤田地质研究的新进展和四川煤田地质工作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以来,煤田地质研究在层序地层学、煤变质作用规律、盆地分析、巨厚煤层、煤的有害物质与洁净能源、煤层气以及数字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煤田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拓展工作领域,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豫西晚古生代热变煤的性质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化作用历程是影响煤性质及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苏联学者波格丹娃对典型热变煤(通古斯煤田煤)与深成变质煤(顿巴斯煤田煤)所作对比研究表明:热变煤具有H/C 低、碳含量低、发热量低、粘结性较差等特点。我国晚古生代煤田区域热变质作用广泛发育,豫西煤田可作为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田地质的显著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构造样式丰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煤田构造的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②中国东部盆地动力学与构造控煤作用受到关注;③煤田滑脱构造研究的继续——控煤构造样式的划分;④煤变形-变质作用的构造控制研究愈加深入;⑤以三维地震技术为代表的煤田构造高精度探测技术全面推广应用;⑥矿井构造定量评价和预测已成为煤田构造研究的亮点。通过回顾总结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历史和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攻关目标。  相似文献   

16.
浅析煤的气成热液变质机理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都有部分煤田的煤系和上覆地层总厚不过千米,现今煤层埋藏深度仅几百米甚至出露地表;煤田内地质构造简单且未发现岩浆侵入体,而煤的变质程度很高,有的是无烟煤。这类煤田的煤变质显然用传统的深成、动力等变质类型是难以解释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些高变质煤是在岩浆的气成热液作用下形成的。下面专门谈谈这一变质作用的机理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鹤岗煤田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岩浆活动规律的分析研究,阐述了鹤岗煤田煤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局部出现接触变质作用。在走向上煤的变质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在倾向上煤层随赋存深度的增大变质程度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8.
滑动构造引起煤动力变质作用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河南省登封煤田芦店滑动构造,以其规模巨大和独特构造形式别具一格,近年来引起了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对其构造特征及成因机理的研究所见甚多,然而对其引起的山西组二-1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尚未引起注意。笔者通过野外和室内工作,认为本区存在动力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书是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重点科研项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煤质专业报告”的基础上补充、改写成的。本书以煤田地质为背景 ,以近半个世纪以来煤田地质勘探、煤矿生产所积累的煤质资料和试验研究成果为基础 ,采取综述与专论结合的形式 ,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各时代煤的煤质特征、煤层中微量元素、煤的变质特征、洁净煤技术与煤质要求、煤的综合利用和煤质评价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论述。将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相结合 ,从宏观上较详细地评述了我国煤炭资源背景。内容广泛 ,资料翔实 ,既有一定理论又便于应用。可供煤炭工业持续发展规…  相似文献   

20.
杨起教授     
杨起院士长期从事煤地质学、煤沉积环境、煤变质作用、盆地热史演化、煤聚积规律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期又拓宽至煤中有害物质、燃煤污染和煤层气温地质的研究。他和课题组针对我国一些煤层的盖层较而煤胡却高的特征,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理论,提出中国部分煤的煤胡高是深成变质煤叠加了以区域岩浆热变质为主或其它类型变质作用的结果,并认为中国煤极总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高的规律主要是太平洋板块古向俯冲的影响。上述理论对我国煤田预测、煤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选区评价、煤成烃成困和赋存规律的古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