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鹏飞  李子华 《气象》1982,8(6):15-16
我们在1980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一文以后,为了广泛了解一些不同的看法,并补充说明一些情况,曾又写了《“大雹”乎?“巨凇”也!》一稿,并在《气象》1982年第2期刊登。现在看到《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  相似文献   

2.
许焕斌 《气象》1982,8(8):38-38
读了《气象》1982年第6期《再论“巨淞”的形成》一文后,我们对该文有两个论点答辩如下: 一、关于冰雹融化后夜间冷却成冰的可能性问题 在《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在说明“巨凇”不可能产生后,为了留有余地,不全盘否定《淞也!》一文的观点,在最后的结语中,以“除非是……”开  相似文献   

3.
杨得宇 《气象》1982,8(8):15-17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发现在前阶段人工防雹过程中有雹日增多的现象,因而有“催云可成雹”的说法,认为这是防雹的结果。但又因统计检验不显著而得不到结论。本人曾对林西高炮防雹效果作了统计检验,并提出了“雹日增多之谜”(见《气象》1982年第7期)。那么“雹日增多之谜”应如何解释呢?本文在研究了林西雹日按太阳活动峰谷期的分配之后,作了探讨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业务,发现我发表的论文中,刊登在《广西气象》的差不多占了一半。自从在1981年第4期发表题为《从地面平均流场看北部湾海面、海岸不同季节四种型式的水平辐合》的第一篇习作以来,作为多年来科研成果的反映,先后有10多篇有关广西天气气候的文章与《广西气象》的读者见面。文章不多,但交往时间长,也说得上是老“文友”的了。记得在80年代初,负责《广西气象》日常工作的同志在组稿会上曾经对我讲述,在科研所工作,一年至少向编辑部提供1篇稿文。当时我说:“争取吧”。但现在看来没有实现这个计…  相似文献   

7.
看了《新疆气象》1986年第7期“关于新疆冬季气温——答一个值得推敲的结论”一文.我想还是以林之光、张家诚同志的新著《中国的气候》(1985年8月第一版)第三页最后一段话:“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是最冷的”,来结束这次讨论吧!  相似文献   

8.
近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张祖强博士被授予“2 0 0 3年世界气象组织 (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他获奖的论文是“ENSO发生前和发展初期西太平洋赤道西风爆发的研究” ,此论文发表在《气象学报》2 0 0 0年第 5 9卷第 1期上。在此我们表示热烈祝贺。这是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钟青研究员获 1998年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他的获奖论文也是发表于《气象学报》1997年 (第 6期 )后 ,第二位中国青年学者获得此奖。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在世界气象科研领域 ,通过不断努力 ,勤奋工作 ,严谨求实 ,开拓进取 ,使中…  相似文献   

9.
赵天维 《贵州气象》1998,22(1):28-29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苏维词等在平塘县实地考察研究岩溶山区气候后,在《贵州气象》1992年第3期发表了《平塘县的夏旱特征分析》一文,文中建立一个“平塘县1991~2000年夏旱强度模式。”罗甸与平塘毗邻,其地形地貌相似且部分海拔相同,因而具有气候相同的特点。从1994年开  相似文献   

10.
海堑     
一、《气象》1975年第8期和1982年第1期发表了“‘蓝冲’与天气”和“‘青龙卷’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文章初步分析了这一现象与当地天气的关系,并阐述了它的特点和成因。这种天气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曾观测到。在福建,人们称之为青龙卷;浙江温州称为蓝冲;广东称为风缆;山西称为海堑。欧美有的国家民间则称之为“太阳吸水”。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第 6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评审工作于 9月份在北京落下帷幕。辽宁省气科所副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王奉安的科普专著《撩开地球的神秘面纱》获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一等奖。本书是王奉安担任常务副主编、气象出版社 1998年出版发行的《新编气象知识丛书》8本中的 1本。本书从《感悟大气》《云海多姿》《雾露霜凇》《烟雨茫茫》《雪雹识趣》《光电奇谜》《纵横说风》等 7个方面 ,以科学小品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大气的基本知识、光怪陆离的云和天气现象 ,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已再版 2次。王奉安的科普专著获全国优…  相似文献   

12.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6,44(1):118-124
谢义炳教授在1978年大连“暴雨会议”上,发表了“湿斜压大气的天气动力学问题”一文(以下简称H_4)。这篇论文提出了开展湿斜压大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具体意见。以后在国内的气象界有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气象学报》1983年第2期发表了对读者来信的“编者按”;第3期又发表了谢义炳教授的长信。信中说:湿斜压大气的研究,“虽然在实际工作人员间受到欢迎,却在理论工作者间引起了不少误会…。这些误会似牵涉到一些根本问题”。我阅读后,认为有必要对H_4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今年《陕西气象》第一期,发表了任国拣同志写的“参加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编写随感”一文,对我们学好规范很有启示和帮助,希望多发表这类文章,以推动我们对新规范的学习和执行。在任国栋同志的文章中,有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淞”与“凇”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甚至连一些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也把二者弄混了。下面就是其中的两例。第一例:由中央气象局编定,气象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P.22上有:“雨淞——过冷却液体降水碰到……。”(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雾淞  相似文献   

15.
史宝山 《贵州气象》1999,23(4):11-12
该预报指标是继《贵州气象》1997年第4期发表的“长期天气预报的两条预报指标”之后的又一条预报指标,它不仅是温度预报指标,而且与前两条预报指标相关关连,相互制约 。  相似文献   

16.
路萱 《气象》1982,8(5):27-27
中华医学杂志1981年第61卷第8期,发表了由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和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共同总结的《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与气象关系的探讨》一文(王衍文等整理)。该文介绍了他们用北京地区24个医院1976—1979年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发病资料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5,43(1):118-123
谢义炳教授从1980年到1982年,在《气象学报》上先后发表了“纬圈平均大气运动特征的振动”(以下简称H_1)和“斜压大气纬圈平均运动特征的振动”(以下简称H_2)。经过阅读,我认为这两篇论文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不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8.
朱自玺  艾敬贤  周月玲 《气象》1983,9(1):26-29
在进行不同熟制降水气候分析和区划时,我们首先按照作物对水分的要求,确定适宜的农业气候指标(见“作物耗水模式和降水指标的确定”一文,《气象》1982年第12期),以此为相似中心,来分析各点与它的亲疏程度。由于“相似”本身具有模糊性,难以确定两个客体之间的明确界限,故利用模糊相似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模糊集的概念确定其相似程度,建立全部信息的模糊优先比矩阵,最后将各时段进行综合评判,得  相似文献   

19.
也谈夜间如何测云@吴金玉@臧继业¥爱辉区气象局¥黑河民航站也谈夜间如何测云吴金玉臧继业(爱辉区气象局164300)(黑河民航站)收稿日期:1997-08-04·42·黑龙江气象1997年第4期《黑龙江气象》1997年第二期曾登一篇“夜间如何测云”一文,有感...  相似文献   

20.
张文敏  张纯钧 《气象》1979,5(4):37-37
1977年《气象》第10期发表的《高温处理测湿元件——毛发》一文,介绍了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1963年试验成功的经高温工艺处理成的线性毛发测湿元件。十多年来,全国不少省市和工厂陆续试用了这种新型元件,并根据其性能特点对原毛发湿度表的机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