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iotr MIGON 《地质论评》2007,53(B08):233-234
三清山地块地处中国东南部,具有独特的高山地貌,并以其特殊的群峰地貌而著称。基岩由白垩纪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大规模发育的垂直节理导致形成高大的圆锥状的山峰、石塔、石柱和陡坡、峭壁,高度可达300m。山峰之间的峡谷和裂缝发育于强断裂带。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垂直地域植被分带。三清山具备国家公园和地质公园的条件。现在,正在努力把三清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为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2.
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及其外围地区的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地貌的科学价值作进一步讨论,认为:①三清山及其外围的怀玉山燕山期花岗岩区可划分为3型(扬子型、南岭型、沿海型)、4式(铜厂式、银山式、三清山式、灵山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成矿与造景的专属性。②三清山花岗岩原态保留较好,形成于燕山陆内造山末期,是南岭型花岗岩演化至最后阶段形成的超酸性碱长花岗岩的典型代表。③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为典型的水蚀型幼年期到壮年期早期的峰林地貌,以山峰尖峭和石柱、石锥、石芽发育完美为标志。④三清山式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年青的超酸性岩石、岩体与围岩差异风化,节理发育,雨水丰沛,受控于仍在缓慢抬升的“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等诸因素最佳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以上饶市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探讨江西灵山大型环状花岗岩的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并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环形构造东南外环,海拔1000~1400 m,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世界罕见的大型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控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黄山、三清山是锥状峰林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天柱山以崩塌堆积地貌景观为特色,灵山以大型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天柱山、灵山锥状峰林和石锥地貌景观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发育,主要原因是天柱山、灵山比黄山、三清山海拔低400 m左右,冰川、融冻侵蚀作用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强烈。  相似文献   

4.
三清山花岗岩体受北东、北西和北东东向三条断裂控制,形成典型的三角形断块山,地貌处于幼年晚期至壮年早期发育阶段。区内花岗岩峰峦、峰丛、峰墙、峰柱、石芽及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发育,并较好地反映了峰林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奇绝的景观,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5.
“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质特征与地貌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清山位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中的怀玉古岛弧地体之上,已知有9亿多年的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历史。山体面积229.5km^2、主峰海拔高程1816.9m,是在中生代区域构造隆起的背景上,又在三角形断块构造控制下进一步隆升的“隆上隆”山体,主要由“A”型钾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具有高硅、富钾、低钙特点。花岗岩体内为北北东、北西向两组垂直节理和帚状裂隙群所切割,这些垂直节理和裂隙的强度大、密度稀、延伸长、切割深,具张一剪性质,呈带展布,组成裂隙网络,又经冲刷剥蚀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世界罕见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是世界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完美结合的一个突出代表,并以奇特的景观形式展示了杰出的自然美。这些,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①三清山北临赣东北新元古代古板块缝合带及中生代陆内深俯冲带,这是一个重要的中生代构造一岩浆带,形成了中一晚侏罗世一白垩纪造山期和转型期“I→S→A”型花岗岩序列,三清山“A”型钾长花岗岩为该花岗岩序列中的最新成员,是研究西太平洋地区中生代陆内俯冲型花岗岩的最好园地。②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发育系统、保存完整,峰峦、峰墙、峰丛、石林、石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这种以锥状峰峦与密集峰柱组合型花岗岩峰林为特征的地貌景观——称“三清山式”花岗岩景观。她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③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最发育的国家之一,花岗岩名山很多。根据花岗岩景观类型特色,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花岗岩景观的成因,最具代表性的花岗岩景观为三清山、黄山、华山、泰山、普陀山和克什克腾,她们既代表了中国主要花岗岩景观的类型、也代表了花岗岩地貌的成因类型,同时反映了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构成一个花岗岩景观的序列,分别称为:“三清山式-黄山式-华山式-泰山式-普陀山式”和“克什克腾式”。其中的“三清山式”花岗岩景观,是具有世界对比意义的花岗岩景观型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拥有10亿年演化历史的江西三清山于2008年7月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2年9月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具有世界性对比意义,有人称之为"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本文从构造背景、物质基础、外动力条件和外动力作用的变化等4个方面探讨了"三清山式"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认为,构造是"三清山式"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高硅、富钾、低镁钙的A型花岗岩是物质基础,流水是重要的外动力条件,第四纪以来气候周期性的冷暖变化是微地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详尽的野外调查工作对其地貌形态进行描述和成因分析,表明石人沟南山晶洞正长花岗岩发育有石蛋、晶洞等较为奇特的地貌.其造景岩石为早白垩世A型晶洞正长花岗岩.岩体中发育的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断裂、裂隙及节理是控制山峰形态和规模的主要构造.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动力作用,其成景岩石独特,所成多种地貌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与旅游开发资源.  相似文献   

8.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园区出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酸-中酸性火山岩,经长期构造变动、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发育火山岩峰丛、石堡、石墙、石柱等山峰、山体,线谷、围谷、峡谷等谷地,以及洞穴、流水侵蚀地貌、水体景观,形成巍峨壮观、风光旖旎的火山岩地貌景观。白水洋火山岩岩性复杂、地貌类型繁多、成因多样,极具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火山岩地貌发育的理想场所和地学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云亭 《地质论评》2007,53(B08):85-90
本文立足于全国花岗岩山地高度,从花岗岩山地景观和分类结构,以及主要剥蚀与堆积地貌形态两个方面,论述了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同时对三清山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浦庆余  郭克毅 《地质论评》2007,53(B08):229-232
三清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岩体侵位定位后又经历了大约50Ma的侵蚀和剥蚀,将上覆5000m的地层搬到南北两侧的断陷盆地中,形成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地层,花岗岩体便出露地表。又经过大约50~60Ma的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变形成了目前海拔1000~1800m的玉京峰期壮年地面和1200~1300m的怀玉山期壮年地面。至距今2.4Ma以前的上新世,在这两期古地面上曾先后发育了红色风化壳。红色风化壳的底部形成了众多的石蛋。进入更新世,随着地壳的强列抬升和气候变冷,冰冻风化、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古地面上的沟谷迅速向下侵蚀,古地面受到切割、破坏,风化壳也被侵蚀掉,形成深切峡谷、悬崖峭壁和柱、峰林立的景观,在柱、峰顶部残存着一些花岗岩石蛋。这种海拔超过1500m,相对高差超过1000m的高山地貌巍为壮观,石柱、尖峰显得十分秀丽,这就是三清山式地貌——高山尖峰地貌的特色,是提供旅人欣赏的主要花岗岩景观地貌,也是需要人们切实保护的重要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1.
丹霞地貌     
朱道尊 《地质学刊》2004,28(3):173-173
江西省弋阳县龟峰 (又称圭峰 )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有“中华丹霞精品”之美誉。素描图中的丹霞山具有下列特征。①组成山峰的岩层为洪积相厚层—巨厚层状红色砂砾岩 ,产状近于水平。②喜玛拉雅运动时地壳上升 ,在岩石中形成垂直节理。③在湿热多雨的条件下 ,节理裂隙成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的场所。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溶蚀作用 ,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加深 ,形成具有垂直岩壁的“峰”“岑”“寨”等地貌形态。④岩层中常有大小不等的石灰岩砾石 ,有些岩层胶结物中富含钙质 ,在溶蚀作用下常形成沿层理分布的洞穴带。⑤岩壁表面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磨溪-高石梯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选择地震层位易于追踪的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变化趋势来表征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分析发现高台组沉积是对龙王庙末期的填平补齐,而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与高台组地层厚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恢复的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可以近似代表高台组沉积前的龙王庙组沉积古地貌;同时,该古地貌高地南缘的相对低地是龙王庙组颗粒滩最发育的地区,表明龙王庙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具有类似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在加里东-海西期,经侵蚀窗补给的岩溶水顺层流动的活动规律受控于该古地貌,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差异发育和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即在古地貌斜坡带和岩溶水汇聚的沟谷地带,岩溶改造作用最强,所形成的储层质量最好;在孤立古地貌高地,岩溶改造作用相对较弱,所形成的岩溶型储层质量相对变差。结果表明该古地貌是龙王庙期沉积古地貌长期继承性发展的结果,其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也为后期新钻井和开发井所验证。该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供相似地质背景的同类工作对比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福建太姥山晶洞碱长花岗岩地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诗经  文斐成 《福建地质》2010,29(4):334-346
太姥山是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唯一的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燕山晚期"A"型晶洞碱长花岗岩是太姥山造景岩石,北东东、北北西向断裂、裂隙及节理是控制山峰形态和规模的主要构造,风化剥蚀、降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动力作用,目前该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早期阶段。其构造位置特殊、成景岩性独特,地貌类型丰富,是东南沿海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宝贵的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4.
大渡河金川-巴底河段河流地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渡河中游金川-巴底河段水系格局、河谷形态、河流阶地及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研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发育演化史,为区域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该区域为具有夷平面的深切峡谷地貌区,发育三级夷平面和4~6级阶地,河流地貌发育经历三个阶段,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受构造、岩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武功山为一由花岗岩穹窿伸展构造组成的山体,其岩浆核由加里东期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燕山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多次碰撞,多次岩浆强力底辟侵位,地壳局部大幅隆升,形成武功山花岗岩穹窿构造;喜山期武功山被进一步抬升上隆,在伸展滑覆构造作用下,上覆地层被长距离运移或剥蚀,岩体暴露突出地表,形成高耸挺拔的花岗质武功山山峰,其地貌处于幼年期-壮年早期发育阶段。区内花岗岩石墙、石崖、峰峦、峰丛、峰林、石峰、石柱、石芽、象形石、崩塌岩块、崩塌洞穴等微地貌景观发育,并较好地反映了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藏东南山区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该区地形深切、陡峻、高海拔山峰极为发育,且降雨较为丰富,昼夜温差大,导致该区域雪崩灾害极为发育。在区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面临着雪崩灾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藏东南山区雪崩为研究背景,分析雪崩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价,以期能提高人们对雪崩灾害的认识和为雪崩灾害的危害度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为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体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沉积背景。经历了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及晚海西期三期构造运动,形成三期三种级次的断裂:一级断裂规模较大,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走向北西—南东向;早海西期形成二级断裂,规模相对较小,走向与一级断裂近于垂直;晚海西期形成的三级断裂,规模更小,走向则近于一级断裂。这三期构造运动的应力场方向是来回变化的,强度则逐渐减弱。这种构造运动特征引起了礁滩体发育环境的反复变化,因而形成了多期礁滩体,它们在垂向上出现叠置的现象。古地貌形态对礁滩体的发育具有控制意义,礁滩体主要发育在古地貌高点上,并在横向上形成带状分布。在研究区,以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中部的礁滩体最为发育,并呈现出多期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家界砂岩地貌特点是:天子山周边,峰丛林景观;赤铁矿红顶,泥盆系砂岩。即:天子山向斜周边为泥盆系地层,下部云台观组和上部黄家磴组构成张家界地貌的母岩地层,新构造运动隆升形成的峰林景观呈现了张家界地貌,石英砂岩顶部坚硬的赤铁矿保护了张家界地貌的形态。张家界地貌形态按照由老到新的发育次序,依次为夷平面、方山、石墙、穿洞、天生桥、峰丛和峰林。印支运动形成NEE向的索溪峪向斜,燕山运动形成NNE向的天子山向斜,张家界地貌围绕天子山向斜周边及索溪峪向斜南东翼发育。  相似文献   

19.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重大地质事件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三清山于2005年3月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7月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拥有10亿年演化历史的三清山,不仅是一个地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全球研究对比意义的地学宝库,而且是拥有重要科学价值及科普意义的地质遗迹。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三清山地质遗迹代表性的9个重大地质事件,这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开发和保护基础工作以及地质公园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焦树林  梁虹 《中国岩溶》2002,21(2):95-100
岩石是地貌演化发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性分布区常常发育特定的地貌形态。本文统计分析了喀斯特地区22 个中小流域的地貌类型和岩石的出露关系,从量上揭示了流域地貌与岩性的关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出露的地区常发育着峰丛洼地;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出露地区易于形成峰丛谷地;在非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发育形成非喀斯特地貌;而在峰林谷地和非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常有松散岩出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