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加快“海上山东”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一起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大跨世纪工程。实施“海上山东”建设7年来,全省海洋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到1997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66亿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洋工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盐及盐化工、海洋医药、海洋矿业、海洋石油、海洋机械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港口建设、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山东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及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决策以来,山东海洋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1993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但从海洋资源利用现状和总体水平来看,海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为  相似文献   

4.
海洋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和山东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新形势下山东海洋产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最终提出山东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5.
1998年“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发挥海洋科技的整体优势,大力推进海洋产业化进程,开发海洋高科技产业,建立起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这标志着“海上山东”建设已从外延扩张进入了集约化增长和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山东是全国海洋科研和教育基地,集中了全国近1/2的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技优势,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优势是山东最具特色的优势。尽快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是富民兴鲁的一招好棋,也是对国家海洋经济事业的一项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山东省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意义 开发海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开发海洋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领域。海洋是山东国土的特色和潜在的优势,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海洋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设想张晓军(山东北洋咨询集团总裁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海上中国”正在从仁人志士的伟大理想变成政府部门、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实际行动。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处于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改革开放1...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山东海洋技术创新和海洋产业发展,文章梳理山东海洋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海洋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种类和数量实现新突破并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省级、高端和新型平台不足以及企业主体创新力量作用较弱等问题;未来山...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越 《海洋信息》2004,(1):16-18
本文从增加值率的角度比较了我国海洋产业与全国产业的异同,主要就海洋三次产业整体形势、海洋第二产业细类、各海洋产业之间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作了概括性总结。本文重点研究了2001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率情况,就海洋第二产业细类进行了个别分析,并利用近5年的数据分析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海洋信息》1998,(11):30-31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以来,烟台市千里海岸线上,掀起了向万顷碧海要财富、要生存空间的海洋开发热潮,海洋经济步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1997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比1990年翻了三番多,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8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2%。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富民强市、振兴烟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风暴潮、黄河口治理、海水地下入侵与咸水侵染、海岸及沿海污染、沿海滩涂与黄河三角洲开发、海上交通和港口发展、海岸和海上石油开采、海岸工业基地建设、沿海旅游和海岛开发 ,以及沿岸淡水资源开发与海水利用等 1 0个方面 ,对山东省海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并针对具体问题 ,提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评价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文章从海洋资源及产业发展条件、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11个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研究表明:广东、山东、浙江的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最强;福建、上海、辽宁、江苏紧随其后,处于中等实力水平;海南、天津、河北、广西则相对落后。其中,二级指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对海洋产业综合实力的贡献最大,三级指标海洋产业规模水平、海洋产业科研实力是提高海洋产业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海洋水产种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海水养殖业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山东省海洋水产原、良种产业的发展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洋水产原、良种产业具有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品种多、覆盖面广,代际连续性较强以及原、良种场建设全国领先的特点;目前仍然存在海洋水产良种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水产企业良种研发能力较弱以及国家级原、良种场的作用未有效发挥的问题;今后应重点推动育种技术进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模式,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良种独立技术体系,加大对水产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空间载体,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省海域使用类型基本齐全,但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渔业用海比重较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根据山东省海域使用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空间使用现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自然岸线保有压力增大、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科学性不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受损较重、海洋污染造成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够完善、陆海统筹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海洋空间资源、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山东省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海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文章分析山东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聚集化;海洋科技创新显著支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但绩效和效率仍较低;海洋科技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发展模式、涉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功能载体和国际化等优势明显,但在产业聚集度、科技创新平衡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公共研发试验平台、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金融财税政策落实和创新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建设路径,即强化原始创新核心作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优先、加强全球合作和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董玉明  李平  盛红 《海岸工程》2001,20(2):8-13
海洋旅游是世界旅游的热点。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具有先导地位 ,发展潜力很大。为了促进我省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必须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 ,使其更快地与国际海洋旅游业接轨 ,缩短跻身于世界海洋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力发展山东省海洋旅游娱乐业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入本世纪末,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已越来越突出,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要把旅游业当作优势产业来认识,当作新的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培育,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据统计,截止1996年,全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或“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的静态和动态基本情况入手,分别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相似判别法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进行评测;通过建立区域海洋产业结构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水平。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较为稳定,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水平优势不显著,应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及竞争力现状,促进其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和高质量发展,文章首先对江苏省海洋产业进行综合分析,随后选取我国8个沿海地区即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和广东省作为对比的样本,基于2016年各地区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统计软件,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海洋产业竞争力的3个因子以及每个因子的贡献率。模型分析表明:江苏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第四,与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江苏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开发海洋特色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