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梁德华 《海洋地质前沿》1994,(12):F004-F004
“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于1994年5月9日离广州港开赴东太平洋,在我国的开辟区执行DY85-3航次的勘探任务,历经203天,航程59000多km,圆满超额完成了设计任务,11月28日凯旋回到羊城港。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5月 1 0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从广州黄埔启航 ,赴太平洋进行富钴结壳资源的勘察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调查。这一航次是中国大洋勘察开发活动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拓展为面向国际海底多种资源战略调整的重要航次。“海洋四号”船预计行程 1 90天 ,肩负着 3项重要的科学考察任务 :一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进行富钴结壳新区和预选区的加密调查 ,为基本圈定满足商业开发规模所需资源量要求的富钴结壳区域打下基础 ;二是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实施示范区的详细调查 ,为结核…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调查数据不断积累,如何对处于分散状态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合,以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共享程度,成为“数字海洋”首先需要关心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的总体需求,按照“数字海底”“产品—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开发海洋测深基础数据库.以此数据库为基础,开发数据标准化模块、数据...  相似文献   

4.
《海洋地质译丛》2014,(2):68-68
5月28日,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从珠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第32航次科考两个航次任务,预计总航程约160天。  相似文献   

5.
国际 Argo 计划由“核心 Argo”向“全球 Argo”的拓展和国产北斗剖面浮标的成功研制,为西北太平洋重要边缘海———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介绍了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总体设计,以及利用相关调查航次在南海布放了首批北斗剖面浮标,初步建立了由我国主导建设的“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 此外,利用调查航次获得的船载 CTD 和实验室盐度计分析结果以及周边海域历史资料验证了国产北斗剖面浮标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7,(1):5-5
《中国海洋报》消息,12月20日,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简称“908专项”)水体环境冬季航次准同步调查任务在沿海全面展开。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是“908专项”中最重要的综合调查项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全面、系统地开展我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  相似文献   

7.
“海洋油气勘探与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讨论会”在广州举行由广东省石油学会主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海东部石油公司组织的“海洋油气勘探与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讨论会”于1997年3月25-26日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广州...  相似文献   

8.
“大洋一号”首航暨圆满完成DY85-5航次调查任务“大洋一号”船首次执行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调查,圆满超额地完成DY85-5航次任务.于12月13日返抵广州长洲码头,受到大洋协会领导、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府领导及协会四个业务依托部门领导的热烈欢迎.“大洋...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10.
“八五”期间,地矿部,海洋地质系统科技人员完成国家攻关项目(课题)5项、大洋专项3项、国家南极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3个、部局级项目22项及大批省市级和横向科技项目;大洋调查3个航次、南极调查1个航次、南沙和东海综合地质调查3个航次;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勘查一等奖1项、找矿二等奖2项、勘查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利用“鹦鹉螺号”潜艇曾在北极地区进行过海洋调查。随后荷兰地球物理学家威宁·曼乃兹用潜艇进行过极地重力测量。苏联海洋学家借助“北方人”号潜艇做过渔业调查。到90年代美国用USS级潜艇进行了北极区的综合海洋调查,在中北冰洋完成了5个航次的科考(SC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8,(6):F0003-F000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23日从日本横滨港开始,9月19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港结束的“决心”号第145航次穿过了太平洋北部。考察的科学领导是D.R.Rea(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岩石圈研究所)。俄罗斯还有2位专家参加了本航次。他们是生物地层学家(岩石圈研究所)和(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15.
陶泽丹  张洪运 《海岸工程》2022,41(2):153-161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对深远海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掌握全球海洋地形信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深远海高质量地形的探测就变得极其重要。为获取高质量的深远海地形数据,以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深远海地球物理航次为基础,从航前准备、航次实施、数据处理及成果图件编制等方面探讨获取高质量深远海地形探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对整个深远海高质量地形调查过程的介绍让后期相关项目从业人员了解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注意事项,对后期进行深远海地形探测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国家在国际深远海领域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完成部下达的“中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研究”的课题任务,青岛海洋地质所,继完成南黄海海上三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苏北陆上两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之后,在上海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奋斗二号”轮全体船员与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又于去年年底,战胜了恶劣的悔况,圆满地完成了南黄海的航次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记者从中四大洋协会获悉,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1号”、“海洋4号”,于5月20日上从广州启航,开赴东太平洋海盆国际海底区域的中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开辟区,分别执行为期7个月的勘探任务。地矿部总工程师陈毓川到码头送行。本年度中国开辟区的勘探作业是根据中国大洋协会的“九五”勘探总体设计,着眼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X所要求的20%区域放弃工作,重点做好开辟区的资源勘探和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环境基线调查、结合采矿、选冶等项目的要求、在10.5万km勺1’辟区内对两个航次仔务统一设计,各有侧重。其11),“大对1号”以林海…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海洋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空间数据引擎SDE技术,将SEG-Y格式海洋地震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按照“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海洋地震数据库.论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流行的地震数据组织和访问方式,然后阐述了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SEG-Y地震数据查看和地...  相似文献   

19.
2012年6月16—30日,中法合作"南海深部环流CIRCEA"航次(又称MD190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实施。该航次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合作,共同出资,利用法  相似文献   

20.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两个航次的现场考察任务。搞这个合作究竟有何意义以及现在已经取得哪些收获,这是人们渴望了解的。最近二三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各地的气候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