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 ,地球上存在 3类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转换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 ,因此也叫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经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 ,南海是一个小大西洋 ,它在新生代像大西洋在中、新生代一样 ,是经过大陆岩石圈张裂 (rifting)、破裂分离 (break up)和海底扩张而生成的小洋盆。虽然目前对大西洋的诞生过程比较清楚 ,但对诞生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在张裂、破裂分离期间岩石圈的变形过程及其特征仍不太了解。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家将在破裂分离前连在一起的大西洋两岸大陆边缘 (科学家命…  相似文献   

2.
以西巴兰线为界,南海南部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单元。西部为巽他大陆已消亡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开始在始新世(约46Ma),停止在19—21Ma(磁异常6),海底扩张比中国大陆架晚得多。破裂间断持续约3—5Ma,是以中中新世不整合面为标志,在沙捞越陆地也存在。裂谷后地层的年代约始于16Ma,覆盖在裂谷地形之上。东部为会聚边缘,在中中新世演变为碰撞带。 巽他陆架除局部深盆地外,具有统一的约30km的厚度,并延伸到约200m的水深。陆坡狭窄。从陆隆(危险区)的水深从500m变化到大陆-大洋过渡带的3.5km水深,宽度为170至330km。 拉让三角洲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其后裂谷沉积物覆盖在危险区裂谷期的最高地形。在东部,后裂谷沉积物较薄,仍然没有完全覆盖裂谷期的地形。单面山地貌显然支持南沙群岛的碳酸盐岩隆结构,其陆坡在2—3km水深突然抬升。 沙巴和文莱边缘曾经是会聚的碰撞带。陆地地质指示中生代蛇绿岩基底。主要碰撞特征是,西科迪勒拉山主要由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砂质的浊积岩组成,在西克拉克山主要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18Ma)的岩石,其幕式抬升发生在14—8Ma的整个上中新世和上新世。2km深的西北婆罗洲海槽可能是会聚阶段的残留,而且也是碰撞的前渊。 石油丰富的巴兰三角洲,形成于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和剥蚀,其范围甚至延伸至西北婆罗洲海槽。有证据表明被动边缘的陆隆(危险区)已经俯冲在沙巴之下,并引起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因此,西巴兰线将西部的消亡被动边缘与东部的碰撞带截然分隔,现在显然表现为一条大的右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3.
提出胶东—苏北构造带以广泛出露榴辉岩和超基性岩、普遍发育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带为特征,具混杂岩特点。它经历了早元古代大陆推覆构造事件(2000~2400Ma)、早元古代末低角闪岩相变质热事件(1800~2000Ma)和元古代末大陆推覆构造事件(6O0~800Ma)。该构造带是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之间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4.
冈瓦纳泛大陆完全拼接起来是在寒武纪的某个时期,·最激烈的阶段在大约600Ma和500Ma期间,其间发生了西冈瓦纳(非洲和南美)和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部分克拉通之间的碰撞事件以及沿东冈瓦纳古太平洋边缘的变形事件.这些在此被称为泛非事件(广义),但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在非洲叫作泛非事件,在南美叫作Brasiliano,在南极洲叫作Ross事件。最近几年,人们试图用全球板块构造来解释泛非造山运动和泛大陆组合.在此,我们综合现有的地质年代、构造和古地磁资料来看一看亚皮特斯洋的张开与泛非选…  相似文献   

5.
1993年7月18-24日,台湾大学地质系邓属予教授访问了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邓教授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和广州局研究所的科学家交换意见.讨论合作研究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地质的意向.经过充分讨论,双方一致认为,中国东南部燕山运动时期的大陆边缘地质是一个研究不多、研究程度甚低,  相似文献   

6.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东沙海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特别是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3个沉积层序(层序Ⅴ,Ⅵ,Ⅶ),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SWW和NW-SE向两组断裂,且以NEE-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断块抬升幅度大,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东沙运动(9.8-4.4Ma)和流花运动(1.89-1.4Ma),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该区受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在8Ma以前,由于台湾岛不存在,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相似文献   

7.
大陆破裂分离和新洋壳的诞生是板块构造最希望了解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是IODP下阶段工作的重要目标。2006年9月,来自6个国家的51位科学家在瑞士Pontresina开会,讨论目前关于大陆破裂与分离、沉积盆地形成的认识现状,  相似文献   

8.
巽他大陆由不同年代的增生杂岩体和裂离于冈瓦纳大陆之增生微陆块所包围。巽他大陆东、南边缘的大陆增生作用起因于中、新生代沉积物的增生作用和陆块的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9.
朝鲜东部大陆边缘的区域走向滑移断裂及其对东日本海郁陵盆地演化的构造控制作用S.H.Yoon,S.K.Chough日本海主要由日本盆地、大和盆地及郁陵盆地构成。郁陵盆地位于日本海东部,属俄罗斯板块(或阿穆尔微型板块)的东部边缘,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壤。...  相似文献   

10.
某些大洋玄武岩具有异常的同位素特征,不同于同一空间的地幔羽但却是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如Hawkesworth等,1986)或古老的下陆壳(Kamenetsky等,2001)的典型特征。这些异常组分被认为是大陆开裂期间分离出来并被运移到大洋地幔浅处的岩石圈物质。羽状物的热侵蚀和裂谷作用导致的构造分离都被认为是可能的分离过程,  相似文献   

11.
Hoss.  DR 《海洋地质前沿》1998,(6):14-16
当印度从澳大利亚一南极洲分离出来,凯尔盖朗热点地慢流开始活动至今至少已有115Mi,也许长达130Ma之久。凯尔盖朗地幔柱被认为对包括东经九十度海岭、布罗肯海岭和海洋的第二大高原凯尔盖朗高原在内的印度洋盆地的广泛热点火山作用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凯尔盖朗地幔柱亦形成了南半球喷发的玄武岩特征、DUPAC同位素异常。这种地馒柱与印度洋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对整个印度洋盆地地球化学和构造演化有潜在的影响。凯尔盖朗高原和凯尔盖朗群岛成因的一种见解是它们的岩石围基底含有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残留下的大陆碎块。凯尔盖朗高原南部玄武岩…  相似文献   

12.
得克萨斯农机大学学院站报道,根据大洋钻探计划(ODP)在大巴哈马浅滩边缘的深海钻探,科学家们揭示出在过去25Ma期间多次高频的海平面变化.其中有15次海平面变化在浅水区造成明显侵蚀,在沉积序列中形成不整合.确定这些变动的时代及其幅度支持了在巴哈马和全世界其他地区海平面是控制大陆边缘结构的主要变量的理论.20年以前,Exxon生产研究实验室提出过“层序地层理论”,该理论指出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引起大陆边缘沉积层成组系的特征.通过对这些层组的了解,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地层记录,预测石油资源的位置,把这些位置作为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古大陆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近年来在中国西藏及邻区所取得的古地磁成果,结合相关古生物、岩石学、沉积学和构造变形等方面资料,定量地讨论了西藏地区几个块体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关系,块体的分离和拼合时代。羌塘块体晚石炭世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在晚二叠—早三叠世增生到古亚洲大陆上;冈底斯块体在晚三叠世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在早—晚白垩世同羌塘块体碰撞;喜马拉雅块体晚侏罗世开始脱离冈瓦纳大陆,晚白垩世随着印度洋的快速扩张开始发生大幅度北移,在晚白垩世—古近与冈底斯块体碰撞。  相似文献   

14.
早第三纪早期巽他陆块向东南延伸到西苏拉威西,具克拉通性质的马来半 中国板块没有延伸到或赶出巽他大陆的婆罗洲地块,这里的前始新世露头主要是白垩系岩石。巽他大非克拉通性质的东南半岛以深水沉积物,混杂夫积和蛇绿岩岩套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邦蒂海沟是新西兰陆缘东部的一个晚白垩世夭折裂谷,于南太平洋现代海底扩张初期形成.该海沟向西与新西兰南岛陆壳、向北与查塔姆海岭、向南与坎贝尔海台相邻.同周围的大陆腹地一样,海沟内的沉积物为白垩纪裂谷充填物.其后为下蚀的白垩纪末期至早第三纪海相沉积和早第三纪至晚第三纪深海生物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依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依存关系,认为不论活动大陆边缘还是被动大陆边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都与断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对于活动大陆边缘来说,逆断层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被动大陆边缘因其具有充足的物质来源、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合适的温压条件,是水合物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7.
林进峰  陈雪 《热带海洋》1994,13(4):73-80
根据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和地质构造分析,东亚大陆在中生代中晚期至新生代初期大幅度向南运动;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大幅度向北运动。运动学模拟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大致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这与全球运动学和动力学发生的重大改组的时间相一致,由此提出大陆后退这一新的南海形成演化的运动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弧后背景下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高热流、强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张性断层作用以及快速沉降等特征表明部绳海槽的演化已经达到了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根据地震折射和重力资料的计算表明冲绳海槽底下存在低密度的异常地幔,冲绳海槽的莫霍面介于15.4-23.8km之间。在我们提出的边缘海盆地演化旋回中,冲绳海槽处于胚胎期,即处在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和弧后海底扩张的过滤阶段。冲绳海槽也可视为是威尔逊旋回中连接东非裂谷和红海阶段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9.
南极洲板块是古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中间块体,在南极洲长达10000km的大陆边缘中,约有85%的长度是张裂扩展类型,以及沿南极洲半岛太平洋边界的近1200kin大陆边缘,是经山脉-海沟碰撞后,由俯冲类型转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南极洲的分离以及连续性南半球海洋的形成,都开始于侏罗系并一直持续到第三纪中期。近年来,南极洲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数据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大陆边缘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化物之产生,受控于这里的高静水压、低的海底不温及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海平面升降引起静水压的温度发生变化,因此这是控制天然气水化物生长和分解的主要因素。当海平面升高时,大陆边缘的水压力增加,因此水化物(大多为甲烷和水)固化并生长,当海平面下降时,静水压力减小,引起天然气水化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