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晚弗拉斯期缺氧事件──弗拉斯一法门阶动物危机的原因?M.M.Joachimski等弗拉斯一法门期(晚泥盆世)动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次主要生物事件中的一次。在此事件中,大约有21%的海洋生物科和50%的生物属消亡。低纬度热带生物礁生态系和浅水海洋动物所...  相似文献   

2.
晚古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南大洋毛德海岭地区半深海中部的介形虫类经历了一次突然的、戏剧性的转变.这一事件与全球性深海底栖有孔虫绝灭事件和有孔虫壳体方解石稳定同位素记录大范围、短暂的负向偏移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较早的长时期稳定的介形虫组合中,厚壳、主要营表栖生活的种类占优势.这一组合在约10ha的时间中,被新的、小型、薄壳的机会种和偶成种变体代替,形成新组合(这种组会延续了约25-40ha).此后,介形单动物群复原,常见的半深海类型再次出现.但与转变前相比,此时的种类较小并且钙化程度也较低.介形虫壳形态上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金希 《海洋世界》2013,(4):34-37
告别了寒武纪,我们来到了奥陶纪。关于寒武纪—奥陶纪的分界线,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时间点,但在这期间,发生了地球上第一次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在那时候,绝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使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生物消失,消灭了很多腕足动物、牙形石、还有很多种类的三叶虫。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科学家们无法找出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于是,奥陶纪便在大约5亿年前,用灭绝生物的遗体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东岸沿海平原区全新世主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莱州湾东岸Y86孔岩芯,进行岩性、粒度、微体化石、孢粉组合的分析和14C年代的测定,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五层。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本区全新世海侵以来三个主要地质事件:8~7ka B.P.全新世海侵层与陆相层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地质事件;在7~6ka B.P.海侵范围达到最大,气候温暖湿润,称中全新世温暖气候事件;随后,在和4.5ka B.P.左右的明显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陨击对地学的影响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始新世以来,微玻璃陨石事件至少有5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0.83Ma、1.04Ma、2.14~2.30Ma、14.7Ma和35Ma。微玻璃陨石事件及陨击事件对地质历史的气候、环境、生物甚至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沙海区17957-2柱1.34Ma以来的放射虫定量研究发现,在0.88-0.91Ma和1.14-1.16Ma两个时期放射虫堆积率和丰度突然降到最低值,造成两次丰度低值事件。第一次丰度低值事件与0.9Ma发生的“中更新世革命”事件有关。这两次丰度低值事件可能是由于高的放射虫碎壳率所反映的强硅质溶解作用、含量较高的碳酸盐和火山灰的稀释作用以及较低的表层初级生产力三者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反映了硅质生物沉积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冈瓦纳泛大陆完全拼接起来是在寒武纪的某个时期,·最激烈的阶段在大约600Ma和500Ma期间,其间发生了西冈瓦纳(非洲和南美)和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部分克拉通之间的碰撞事件以及沿东冈瓦纳古太平洋边缘的变形事件.这些在此被称为泛非事件(广义),但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在非洲叫作泛非事件,在南美叫作Brasiliano,在南极洲叫作Ross事件。最近几年,人们试图用全球板块构造来解释泛非造山运动和泛大陆组合.在此,我们综合现有的地质年代、构造和古地磁资料来看一看亚皮特斯洋的张开与泛非选…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大暖期云南洱海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根据高分辨率湖泊沉积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硅藻等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洱海全新世大暖期(8.1-3.0KaB.P)的环境演化为7个阶段,环境变化序列以温(暖)湿 -暖(温)干为主,其中存在的明显冷干(湿)事件,冷事件出现在7.2KaB.P、5.3KaB.P和3.7KaB.P。全新世大暖期洱海湖面波动与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主要受亚洲季风强弱转换和时空迁移的影响,冷事件与亚  相似文献   

10.
生物群、沉积物和有机地球化学变化显示,古新统-始新统(P/E)界线全球事件在西藏南部定日(东特提期残留海低纬度浅水)地区存在明显响应:古新统宗浦组顶部有孔虫动物群的属、种绝灭率分别为87%和94%,始新统遮普惹组底部有孔虫属、种新生率分别达80%和69%;岩层以(生物滩相)薄-中层向厚层-块状生物灰岩转化,泥质含量增加;典型生物标志经合物参数变化明显,Pr/17比值平均从0.365增加到0.86,Ph/18由0.56变为0.92,β/17由12.843剧增到123.17,γ/17由2.46突变为29.5。结合西藏及邻区岩相分布、接触关系后认为,这种全球地质事件的响应在研究区可能是一种古海洋事件,可能由大洋环流(古水团)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2个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结合沉积特征和高精度的AMS^14C测年数据,恢复了近五千年来百年一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发现了3个分别开始于4530cal.aBP,2100cal.aBP和620cal.aBP的明显降温事件,其中4530cal.aBP和620cal.aBP降温事件可与全球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中的“新冰期(Neoglacial)”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相对应,可能与由北大西洋地区几个短期变冷事件的全球气候响应机制有关。3340cal.aBP以来,人类干扰性植物成分的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改造作用增强,因此,本研究中气候的降温事件不排除人类影响的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早侏罗纪生物灭绝:一次全球性长期事件普林斯巴期末期灭绝事件(189Ma)曾被认为是过去250Ma10次全球周期性灭绝事件中的一次,或小规模局部性欧洲事件。在普林斯巴晚期至托阿尔早期大约7.5Ma时限内,种群灭绝程上升趋势达5个鲕状岩带,在波利尔,特斯...  相似文献   

13.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陈坚 《台湾海峡》2011,30(4):458-466
根据2004—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上升流区追踪过程中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o(ehl一0)、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数据,3个年份夏季上升流区POC含量范围分别为0.1150~0.2444、0.1391—0.6508、0.1068~0.5350m/dm^3,其平均值比同年份其他断面POC含量的平均值高.POC含量及Cchl-a/CPoc值的逐日变化对上升流事件的响应较好,反映出现场生产力对颗粒态有机碳的贡献与上升流发生过程的耦合;Cehl-a/CM值与chl一0含量呈正相关,在上升流的稳定期和衰减期,二者关系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能细分上升流事件的过程;上升流区的c洲一。/Ceo。值相对偏小,反映了上升流区浮游生物的高营养转换效率.POC和TSM含量的逐日变化关系在不同年份有不同表现,TSM含量对POC含量的影响存在促进和限制的可能;颗粒有机质含量占TSM比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CPoc/CTsM值的逐日变化不能较好地响应上升流事件;CP0c/C鸭。值与TSM含量关系均呈负相关;受陆源有机物的补充及现场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c眦/cTsM值与TSM含量关系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东中国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期间.海平面下降并出现负距平值.在厄尔尼诺过程温度距平强度指数急剧上升时,海平面下降明显,最后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苏皖下扬子区上白垩统浦口组(K2P)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结果显示:2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为(88.8±4.4)Ma(径迹长度为(12.0±0.3)μm)和(82.1±6.8)Ma(径迹长度为(14.4±0.3)μm)与浦口组沉积年龄相近,说明它们沉降的幅度达到但没有超过AFT部分退火区间,1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117.3±5.9)Ma(径迹长度为(13.3±0.3)μm)大于浦口组沉积年龄,代表物源区抬升、剥露的冷却年龄。根据热历史模拟结果,识别出黄桥事件(110~90Ma)、仪征事件(70~60Ma)和三垛事件(35~22Ma)三期重要的构造事件,并将下扬子区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10~70Ma断坳复合型伸展盆地、70~35Ma拉张断陷盆地、35~22Ma挤压抬升阶段和22Ma至今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全新世高温期中的气候突变事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通过孢粉、闪芯和古湖泊等研究,确定了高温期起迄时间为8.5-3KbB.P.,恢复了高温期的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作者发现在高温期仍在有7.8,5.3和4kaB.P.等三次具有普遍意义的气候突变事件,其降温幅度甚至可达3-4℃。这些突变事件对人类文明和环境变化起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它位伴随出现的各种严重自然灾害阻碍和限制了古文明的发展,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7.
末次冰期年代确定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能被应用于确定事件年代而又大于放射性碳的测定限度的可靠的测年方法太少,最近10-20a来新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加深了我们对晚第四纪事件的了解,然而,对于确定事件的年代和分析这些事件依然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8.
至今认为,在最近一次大陆冰川作用末期,距今10800和10300a间(年轻дриас),地球上发生了比较短期但强烈的变冷现象,然后开始了现代的地质时期———全新世。这种公认的事件进程受到瑞典联邦工艺学院H.I.Mulins和E.Ito的怀疑。钻穿位于...  相似文献   

19.
ENSO对长江口日本鳗鲡苗捕捞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SO是一种对世界渔业有重要影响的气候事件,对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的捕捞量也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1974~2003年的Nineo 3.4区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的捕捞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揭示彼此的相关性.1974~1982、1983~1993年崇明的鳗苗捕捞量和ENSO指标值基本成相反关系.1992—2003年长江口鳗苗总捕捞量和ENSO指标值也基本呈相反关系.此期厄尔尼诺发生时,鳗苗总捕捞量明显降低,而拉尼娜发生时则明显增加.进一步建立Nineo3.4区的水温距平值和当年鳗苗捕捞量增量关系,发现随着水温距平值增大,1974—1993年鳗苗捕捞量增量呈现增加趋势,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将其中3个强厄尔尼诺年的数据去除,则呈显著相关.相反,1993~2003年间,随着太平洋Nineo3.4区水温距平值增大,上海鳗苗捕捞量呈减少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分别去除个别年份后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前一阶段是以拉尼娜事件为主体,水温距平值一定程度的增大,鳗苗捕捞量呈现增长趋势;而后一阶段主要以强厄尔尼诺事件为主.再采用当年鳗苗捕捞量增量和去年太平洋Nineo3.4区全年水温距平值建立相关,得出长江口鳗苗增量随去年水温距平值增加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ENSO影响长江口水温分布,而鳗苗补充需要一个最适温度范围.这进一步验证了非厄尔尼诺年后发生厄尔尼诺次年属鳗苗增产年度的理论.这些结果表明可将Nineo3.4区海表温度作为长江口日本鳗鲡苗捕捞量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沉积事件及其事件地层──简介G.Einsele等“事件”这个术语在地学中使用范围很广。本文所说的沉积事件指的是在相对较慢的沉积物堆积背景下的形成时间短(几小时或几天),几乎没有沉积间断的快速沉积.用于类似现象的其它术语还有“沉积幕”,对于特殊的灾害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