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计算垂直应变固体潮理论值的“封闭公式”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A.T.Doodson引潮位展开,推导了垂直应变固体潮的大地系数和相位改正,可供调和分析之用。通过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和大地系数与相位改正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计算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理论值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杜德森引潮位展开,推导了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可供调和分析之用。并且通过维尼迪科夫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进行了验证。文中还给出了兰州台实际应变观测值的维氏调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应变固体潮观测的现状,计算并给出了1988年以来我国实际应变固体潮长时间序列的调和分析结果,从资料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十年来的应变固体潮观测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滞弹性体模型来研究去掉了弹性理论固体潮应变之后的附加应变,并引入应变率的概念。采用楚雄台石英伸缩仪记录的应变资料,用均匀、各向同性的滞弹性模型,初步探讨了楚雄地区附加应变率的变化原因,并分析其计算结果,对地震前兆反应及某些现象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应变信息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固体潮理论值一阶微商值(G′=dG/dt)的新的计算方法——天顶距微分法。文中系统地给出了(重力、倾斜、线应变)固体潮之G′的实用计算公式。作者将这套公式用于拟合检验(NAKAI法),并与分波法(用分波法计算G和G′)和差分法(用天顶距公式计算G,用差分法计算G′)进行了对比计算,文中给出了部分对比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重力,微分法的计算时间仅是分波法(取484个分波)计算时间的1/15左右,对于倾斜和应变,仅为分波法计算时间的1/25左右,微分法也只是差分法计算时间的60%左右。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差分法计算中△t的取值须介于1-100秒之间。  相似文献   

6.
深井水位能够反映地球固体潮体应变、气压变化、地震波等多种应力应变变化。利用天津高村、河南范县和北京洼里井各两年的井水位与气压整点观测值资料进行频谱分析和回归分析,求出了井水固体潮相对于体应变固体潮理论值的振幅比、时间滞后以及含水层系统中井水的气压系数。初步确定了气压系数与气压变化的频率和气压基值的关系,并对含水层系统中井水的特点给以定性的物理解释。这对于研究含水层性质及水位资料的数据处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证明了某一波群的固体潮理论值加上一个白噪声可用一个AR(2) 过程表示,固体潮观测序列可用高阶的AR模型逼近。给出了由AR 模型参数求解观测序列功率谱的方法,并用九江台资料作了实例分析。该方法可用于对短观测序列进行谱分析,以便跟踪地震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8.
活动地块运动和应变模型辨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推导了块体运动和应变的各种模型,讨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利用模拟数据反演计算了块体运动和应变参数。基于模型的无偏性、有效性等概念,对块体的刚性旋转运动模型、旋转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块体刚性旋转运动和应变的模型比单独考虑刚性旋转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结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华北地区网实际观测所得的GPS速度场,对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  相似文献   

9.
利用GPS地形变资料在大地坐标系中计算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正交曲线坐标中应变张量的定义,得到了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应变的方法。由此可直接利用GPS或其他3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的位移或其他形变量计算地应变。这一方法克服了利用平面坐标作计算的限制,无投影误差影响。本文给出了用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椭球面上的位移求得的应变量。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固体潮综合分析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反演勒甫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由固体潮综合分析所提供的新信息及其地球物理意义。指出:由多方向应变观测组合,可获得应变张量;地倾斜具有剪应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机理,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部分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张北1998 年6.2 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张北地震前3 到9 个月出现异常增大。  相似文献   

12.
计算固体潮潮汐参数的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计算固体潮潮汐参数(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的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的原理、计算公式和程序。选用中纬度点两年重力固体潮理论值和兰州水管倾斜仪EW分量1987~1997年期间的观测数据作试验计算,将其计算结果与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所得周日频段内主要波群的潮汐参数与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别,且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还有利于用时值直接研究固体潮观测结果中的长周期波信息和求解非潮汐变化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13.
由于钻孔内外的介质模型的力学性能不能测定,不能用波动方程来解钻孔应变地震波.为此,利用钻孔应变固体潮观测资料的调和拟合结果,对钻孔应变仪进行标定,或用摆式地震仪测出的位移进行标定,求出钻孔应变的应力响应系数,用平衡方程的解近似地代替波动方程的解.文中还导出了计算地震震级的公式和计算钻孔周围岩石弹性系数的方法,不但解决了上述难题,还使计算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勒夫数将日、月作用于地球的引潮力位计算到潮汐形变引起的水平应力,以此作为原地标定的已知应力,用应变固体潮观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计算出面积应变的耦合系数及差应变的耦合系数,利用这些系数和仪器钢简的弹性常数计算出围岩的等效弹性常数。最后导出了求解围岩等效弹性常数的实用公式,并计算了两种钻孔应变仪所在的两个台站钻孔的围岩的等效弹性常数,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用改变探头加力体原长的加力方案来改变对井壁施加的面应力,以测定改变加力后的面应变固体潮,用测出的面应力和面应变固体潮的数值来求定测点水平地层的绝对面应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积分采样数据的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以相应的固体潮体应变为理论值,对庐江台自流井流量1987年7月~1988年1月的观测数据(脉冲数)进行了调和分析计算,主要潮波结果为:振幅因子(脉冲数/10~(-9))O_1波:49.6±0.6;M_2波:50.8±0.3;其相位滞后分别为-4°.6±0°.7、6°.9±0°.3。说明以该井流量做为体应变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提出采用滑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方法进行长时间重力固体潮改正提取。采用61 d静态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利用滑动SSA方法将数据按连续时间段10 d、15 d、20 d、25 d、30 d、40 d和50 d分别分为52组、47组、42组、37组、32组、22组和12组进行重力固体潮改正提取实验。参考理论值分别选用CG-5重力仪自带软件计算结果(CG5_Data)和实测重力数据采用Eterna调和分析获得潮波参数后用TSoft软件计算结果(ET_Data)。结果表明,参考理论值选用ET_Data时,残差的RMS和STD比选用CG-5重力仪计算结果小;采用不同方法提取的重力固体潮改正残差的标准差均小于11 μGal;与SSA方法相比,当选择合适的连续时间段时,滑动SSA方法提取固体潮能降低结果残差的离散程度;选择连续时间段30 d、40 d时,滑动SSA提取结果比SSA提取结果残差的RMS分别小0.219 μGal和0.602 μGal(CG5_Data)以及0.430 μGal和0.665 μGal(ET_Data)。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论述了两种计算地表潮汐应变理论值的方法,即直接由引潮位取导数以及由分波的调和展开求和的方法,并推导了必要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首先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中,通过多项式函数、高斯函数、似高斯函数、希尔沃宁函数、空间调和函数(2个)共6种协方差拟合函数,在WGS-84椭球面上比较获得最优的区域速度场信息。然后在研究区域进行划分与编码,通过块体的整体旋转及均匀应变模型(REHSM)解算得到应变场。最后对运城盆地2007~2010年19个基于"数字地震网络工程"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该区域的应变场分布。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最新的由卫星测高数据解算获得的Csr4.0全球海潮模型,中国近海海潮资料和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采用积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台湾地区10个台站的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给出了4个主要潮波(O1,K1,M2,S2)的负荷振幅和相位,研究了负荷应变花分布特征,构制了台北站的负荷时变特征,数值结果说明,台湾地区各台站受海潮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实施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心必须考虑海潮负荷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