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扬沙和沙尘暴使空气混浊 ,水平能见度降低。当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 1 .0 km而小于 1 0 .0 km时为扬沙 ,小于 1 .0 km为沙尘暴。沙尘天气是榆林地区春季的多发天气现象 ,当有冷空气入侵时 ,常由大风引起沙尘天气 ,其一般过程是 :扬沙—沙尘暴—浮尘。由于地理位置和下垫面的不同 ,榆林地区的沙尘天气有其自身的特点。1 外地沙源引发的大范围沙尘天气这种沙尘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季有强冷空气入侵时 ,沙尘源地在我国西部沙漠甚至国外中亚地区的沙漠。它的演变遵循沙尘天气的一般规律。先由大风带来扬沙 ,有的加强成为沙尘暴 ,之后当风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浮尘、扬沙、沙尘暴都是由于大量尘沙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视程障碍现象。在日常的地面观测中,三者极易混淆,尤其是扬沙和浮尘之间的区分更没有明确的界限。本文主要从三种现象的产生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伴随的天气现象和持续时间、天空的颜色和给人的感觉差别、结合周边地区综合考虑,四个方面来综合辨别。  相似文献   

3.
广州白云机场低能见度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美平  敖淑珍 《气象科技》2003,31(3):163-166
利用广州白云机场1970~2000年逐时能见度观测资料,对白云机场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于等于1km的低能见度有明显的8年周期变化,小于等于0.8kin和0.55km的低能见度主要振荡周期是6~10年;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1km的日数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90年代出现的日数明显偏多,80年代相对偏少;低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低能见度平均出现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成反比;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仅有雾和雨。  相似文献   

4.
扬沙和浮尘都是由沙尘造成视程障碍程度相似的天气现象,很容易混淆二者天气现象的判断,很有可能造成误记现象。通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理解和多年的观测经验,从扬沙和浮尘天气现象的定义、成因及对能见度的影响,探讨如何判断记录该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5.
临沂市低劣能见度天气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临沂市35年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临沂市低劣能见度天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劣能见度(V≤4.0km)出现频率随年代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年变化规律与雾、轻雾的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烟、霾、扬沙、浮尘等干质天气现象对低劣能见度天气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雾的误区     
在市局组织的测报复评中发现 ,有的站在雾的记录与发报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其一 ,能见度 <1km有雾时 ,天气加密报中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应从 42~ 49中选择。有的站只要观测时有雾 (有其他天气现象时除外 )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就固定编报 42。但如云量纪录为 1 0 / 1 0 ,云状栏记雾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仍编为 42 ,显然电码反映的天空状况(电码 42反映天空可辨明 )与实际天空状况 (完全不可辨 )不一样。其二 ,有的站能见度记 0 .0km ,而云量记为 0 / 0 ,即天空完全可辨 ,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观测员对雾的记录判断存在…  相似文献   

7.
1 观测到的雾某日 0 7:1 0 ,观测员接班巡视仪器时 ,能见度较好 (≥ 1 0 .0 km) ,没有轻雾、雾现象 (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观测员刚从观测场回到值班室 ,从窗口看到外面大雾弥漫 ,观测能见度只有0 .2 km;另一日 ,0 8时观测时能见度记录 1 2 .0km(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相似文献   

8.
冬季雨淞观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贵州气象》2007,31(4):45-46
针对测站或测站附近有雨淞,但雨淞架导线上无结冰的实际问题,提出有电线积冰观测的台站,气簿-1天气现象栏和电线积冰记事栏如实记录,现在天气WW报66,934RR组固定编发"93400",与同行者们共商,以提高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次浮尘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4月17日,义乌市出现了近几年少见的天气现象。 当天08时观测水平能见度只有2.5km,远处的景物都呈土黄色,天空中无云,目视太阳呈淡黄色、朦胧状,说明垂直能见度也很差。到下午14时观测时,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变化不大,只有水平能见度略有好转。到傍晚前后,天气现象才有所变化,虽然水平能见度仍较差,但垂直能见度明显好转,夜间星光可辨。  相似文献   

10.
台站观测和百班验收中,发现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记录中存在问题:①能见度观测记录偏小,如在记录中湿度不是很大但有雾记录;②云量较多的低云与雾并存,如有10成的Scop或St与雾同记;③有较大降水影响能见度时记录了短时雾。  相似文献   

11.
利用饶平站2011年1-12月定时人工观测能见度资料,对比Belfort M6000能见度仪测得的能见度数据,分析表明:M6000能见度仪器测值与人工观测值在0~20 km两者相关性高,随着能见度的增大两者差距也越大;能见度仪器测量相比人工观测具有高精度、数据客观、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等特点;人工观测能见度观测范围广,观测所得为周围大气平均状况,在大气不均匀下误差较小;出现视程障碍天气现象时M6000能见度仪测量值在空气中含有高水汽、液态水的情况下比人工观测能见度值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地面气象观测中,有时会遇到观测仪器失灵或故障发生。为此把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综述如下,供气象观测发报及记录处理参考。 1 气压表故障,以某日20时为例 1.1 发报用的值易误为正式值记录 当气压表故障时改从气压自记计上的读数,经器差订正后输入计算机用以发报。此时对有关的气压值暂不抄入气簿-1。因它只供发报用,不作为正式记录值,因此气簿-1有关栏暂空白。  相似文献   

13.
看了本刊1993年第1期刊登的“大风重要报及天气现象转界问题的探讨”一文(作者:甘泉县气象局孙公社),对雷暴、大风重要报的一些发报方法有不同意见。该文提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国家一般站,天气现象实际出现时间是(?)7~(59) 8~(13)—8~(30),夜间栏、白天栏(?)怎样记载?如何编发重要报?1 气簿—1天气现象栏的记载。根据规范  相似文献   

14.
地面观测规范中规定,观测时间是整点过45'~60',共为15分钟,但不包括45分,包括60分。如果降水这种天气现象,出现在当日晚上19时创分(即2000)时,在20点的天气报中,天气现象栏,就应反映降水这种天气现象,降水量栏中应为0.omm,这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例如(5‘’-18’‘20-21。。20时的WW应编报为60WI编报为6,WZ编0,7WWW;W。为76060。但在观测簿和月报表中,天气现象栏又不能记为15‘’一18’‘20-21”,如果当日记151()v*1’‘后一日记20-21”.这种记法虽然符合规范,但前一日的天气现象与报文不相吻合。因此,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介休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能见度变得很差,每年小于10km的天数多达200d左右。从观测资料中发现影响介休市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主要有轻雾、烟幕、霾3种。在日常观测中,这3种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只要我们认真观测,是可以准确判定的。但近几年在介休市冬季出现的一些现象给观测带来一定难度,造成了天气现象的漏记、误记,严重影响了气象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测报上的能见度通常是指有效水平能见度,即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都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影响能见度的因子有三:<1>大气透明度;<2>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比;<3>观测员的视觉感应能力。第一个因子是影响能见度的直接因子,也就是能见度变化的实质。它是随着天气现象变化的。因此,能见度与天气现象关系十分密切,在“规范”规定观测的三十四种天气现象中,与能见度有关的就有十一种,其中九种是直接以能见度为标准划分的,有些现象(沙尘暴、吹雪、毛毛雨、雪、阵雪)的强度是由能见度来决定的。能见度观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天气现象电码的选择。象毛毛雨,当能见度1.O千米以上算轻毛毛雨,报电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区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OCAL)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2008年4月30日至5月2日观测资料,对晴朗天气、浮沉天气及扬沙天气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的连续变化、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MPL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廓线的日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天气晴朗时,早晨9时开始在0—2km范围出现气溶胶聚集区,持续至15时,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20km-1;受沙尘输送影响,浮尘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1—2km,高层气溶胶富集区高度范围为5—7km,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38km-1;扬沙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0—1km,浓度远大于浮尘天气,但高层气溶胶浓度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50km-1。  相似文献   

18.
孙晓辉 《浙江气象》2007,28(4):17-19
叙述了降雪的性质与云状栏的记录对应关系;大雪引起积雪对雪深、雪压的观测、补测、发报的一些规定理解;因纯大雪引起使能见度<0.5 km时,对大雪的发报与能见度的对应关系;对降雪、积雪时的仪器维护及是否正常运转判断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翔 《气象》2004,30(6):47-47
笔者在某站验收百班时,发现2 0 0 3年8月2日1 7时雷暴“现在天气现象”编报95。根据过去1小时天气演变,温、压、湿、风等要素的变化,对照雷暴编报有关规定,笔者认为现在天气现象应编报97,而不是95。由气簿记载和自记记录分析看出:1 6时0 5分测站闻雷,雷暴位于测站西北方,此时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阳江气象站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的观测资料,分阶段探讨了M6000型能见度仪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的差值特征及其造成原因,并探索了提高能见度仪观测质量的方法。结果显示:两者的差值主要集中在-20~30 km之间,且差值的绝对值随着能见度的增大而增大;总体上差值正常的时次占90%,在有天气现象时,自动观测能见度偏小比较明显,能见度小于等于5 km时负误差率最大,平均差值为负值且异常率最高。造成两者存在差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工观测的主观习惯性误差外,两者在概念、测量原理上的不同和仪器的维护不当也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加强能见度仪的日常维护,可以提高自动观测能见度的质量,用自动观测能见度来判断霾天比较接近实际,在雾天通过对自动观测值作适当的正向修正,也能提高两者的一致性,基本能够满足能见度自动化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